正在這時,1986 年思科推出第一款產品,連市場都不用開拓,就用于了剛剛起步的互聯網。思科 Cisco 是舊金山英文名字 San Francisco 的最后五個字母,思科公司的圖標正是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創始人的意思是要建起連接不同網絡的橋梁。這對夫婦恐怕開始也沒有想到以后思科能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設備制造商。倒是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紅杉風投(Sequoia Capital)看中了這個市場將來的潛力,給這對年輕夫婦投了資。紅杉風投投資喜歡投給年輕的窮人,因為越是窮人越有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精神。紅杉果然沒有看錯,到 1990 年,思科就成功地上市。
在思科,人們經常會遇見自己“二進宮”甚者“三進宮”的同事。一個員工因為轉到思科支持的小公司,從名以上講暫時不算思科員工了,但是隨著思科收購回那個小公司,這個員工再次“加入”思科了。這個員工出去轉了幾年,回到原來的位置,但是卻腰纏萬貫了。思科通過這種做法,基本上壟斷了互聯網路由器和其它重要設備的技術。因為一旦有更新更好的技術出現,思科總是能有錢買回來。如果說微軟是赤裸裸地直接壟斷市場,那么思科則是通過技術間接壟斷了互聯網設備的市場。在一般人印象中,硬件生產廠家的利潤不會太高,但是思科的毛利卻高達 65%。不僅在整個 IT 領域大公司里排第二位,僅次于微軟的 80%,而且遠遠高于一般人想象的高利潤的石油工業(35%)。這種高利潤只有處于壟斷地位的公司才能做到。
大家也許會問,既然思科這種辦法證明有效,為什么別的公司學不來。當然這一方面因為并非所有公司的領袖都有思科 CEO 錢伯斯(John Chambers)的胸懷和遠見卓識,更重要的是思科的基因使然。思科自己的創建就是用到了兩個創始人的職務發明。斯坦福大學當時雖然很想獨占“多協議路由器”的發明,但是最終很開明地和兩個發明人共享了這項技術。當然思科上市后,波薩克和勒納為斯坦福捐了很多錢,除此以外斯坦福還擁有很多思科的股票,因此斯坦福和波薩克和勒納通過思科的到了雙贏。正是如此,思科能做到寬容員工用自己職務發明開辦公司。另外,思科員工的發明,一般很難單獨成為一種產品,而必須應用到現有網絡通信系統或設備中,因此它們最好的出路就是賣給思科。所以,思科倒是不怕這些小公司將來反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