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最后的一招殺手锏很管用,退刀紋沒了,可以大干了。為什么會在這么個小而又不復雜的零件下這么大的功夫,這與當時國家所面臨的嚴峻局面有關。北有蘇聯百萬大兵壓境,南與越南的戰爭正在進行,當時雖沒出動空軍,但一旦動用空軍,起飛的戰機可就是成百上千架次,而中國的1000多架殲7主力戰機的飛行員,卻在擔心與敵交火時自己的炮彈會不會先把自己炸掉,對這批引信的急需就可想而知了。
一架殲7戰機帶彈300多發為一個基數,每架戰機最少得有3個基數彈藥儲備才行,最少也得100多萬發?,F在庫存的彈不少,但不更換上面的引信不能用。進度是半年百萬發,零件車間月產20萬,其它的產品任務量也不小,能不急嗎。這上頭一著急,為調動下面的的積極性獎金自然不會少,尤其是關鍵零件的獎金就更高了。
調好機床,開始正式開干,循環時間17秒,但加工出來的卻是兩件活,平均單件時間7.5秒。聽起來好像是比單件加工提高功效一倍,實際卻不是那么個算法,機床的一個循環時間內有5秒的時間是送夾料和機床六根主軸轉位用的,剩下的時間才是刀具的工作時間。一次加工兩件活,省去一次5秒的送料,將近1/3的時間。12小時兩大班倒,每天7000多件,一個月下來,單機產量超過了20萬件,獎金是基本工資的3倍以上。發獎金的當天廠長給我送賀信的時候說,你的影響力還整不小,整個辦公大樓里的干部都要求下車間來干活掙獎金。
這事到此本該工藝技術部整理資料納入工藝就可告一段落了,在
機加技術員都該忙些啥之工藝 [復制鏈接] 的帖子里也是一次加工兩件,我前腳干完,工藝技術部后腳就納入工藝了。這回為什么就無動于衷了呢?原因是,這種工藝沒經粗加工就精加工的方式不符合規范,更主要的是,沒幾個人能磨好那種怪異的端面車刀,因此此工藝沒有通用性,只能作為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工藝,無法推廣。完成這批緊急任務,轉入正常生產后,雖然新戰機蘇27和殲11也用的是30彈,每年也就是3 到5萬發的任務,保證打靶演習訓練使用已足夠了。機床又恢復到單件加工,也只用兩三個月就干夠了。當有些工人干這個零件嫌800件的班產定得太高,掙不到錢。主任就說這臺機床一月曾加工出20萬件時,工人懷疑地問,該不是忽悠我們的傳奇故事吧?根本就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