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8-12-8 09:18
正文摘要:手上有一個產品的工裝設計,自己暫時沒想出來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求助各位大佬 1.右側的軟管與左側的膠盒連接處間隙太小了,有什么夾緊方案可以在安裝的時候不干涉 2.軟管在安裝的時候前端會收縮,如何保證軟管完全 ... |
本帖最后由 radredjlq 于 2018-12-13 18:15 編輯 做一個如軟管螺旋的鉗頭,夾緊,熱電吹風吹加熱;快速裝入。應該可以! |
如過產品沒有設計凍結這個問題就好辦了, 接頭布置盡量可能分散一點,避免裝配時夾具干涉, 接頭直接出在盒體側面上變徑太突兀,根部應力容易集中,,汽車用的震動沖擊、冷熱沖擊是基本測試,到時可能會裂, 最好加個圓錐臺階過度,讓裝配部位伸出,實現前后錯開也是個選擇,實在是沒有空間,周圍也要拉加強筋 接頭結構尺寸應該是行標件,對應要裝配的管規格直接選型就可以了,相關的你可以了解下阿雷蒙,諾瑪這些公司的產品冊, |
lyakamoz027 發表于 2018-12-12 14:27 正在為夾具內套選擇什么材料頭疼中,感謝大佬的指點。這款產品是車用傳感器,還在測試打樣階段,但是產品訂單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我介入這個產品的工藝工裝時間比較晚! 大佬的意見我會反饋給部門內部進行論證討論的,看能不能從產品設計上再加工藝工裝提高產品的裝配效率。 兩個凸起的圓盤為內部風扇安裝孔,這兩個應該是動不了的了。 |
關于波紋管收縮的,用彈性體樹脂做夾具內鑲件,帶與波紋管配合的槽(邊上的兩個好解決,夾具推進時避免與突出的中間部分陽接頭以及定位孔安裝法蘭的干涉比較難,這個產品設計時關于可裝配工藝性的論證不是很充分,工藝工裝的介入太晚了) 在汽車管路里常用的,接閥類,碳罐什么的,會用到的裝配工藝,這個盒體上的陽接頭像是與橡膠軟管配合的,能解決一定的密封,吸震,降噪的問題。并不是直接與波紋管配合的規格, 要工裝的話,應該是有不小的量,可以考慮在波紋管上增加兩道縱向筋條(擠出模上留個小槽即可),來提高下軸向剛性。 沒有密封要求的話,換內孔徑大一點的波紋管。 還可以,加一小段橡膠管,做為輔助過渡件。 |
微信圖片_20181212142508.png (563.24 KB, 下載次數: 9)
使用夾頭夾 |
謝謝各位大佬的方案和建議,就不一一回復了! 我先做一套簡單的工裝來驗證一下吧。 |
塵世天涯 發表于 2018-12-9 18:29 我的建議里也提到過:前端露出插入長度再加一節。 這就是為插入充分到位的考慮。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會進去得過多。 其實,我以前玩兒這個,都是多插進去,再往外拔出一點。 這樣,因為管子是邊轉邊插入,很容易消除掉插入部分擁擠造成的內應力。 也就是,插入后管子的前端,今天離墻面幾毫米,明天后天也是幾毫米。 這才是機械化自動化弄出來的產品。 |
塵世天涯 發表于 2018-12-9 18:05 剛看完全部的樓,我的方案跟14樓的ricky大俠真是不謀而合啊@Cavalier_Ricky 我也認為插入并不是問題,產品本體部分需要插入的地方有那么大一個倒角,根本不需擔心對不準的情況 倒是有一點可以考慮一下,如果測試的時候插入力過大的話,可以考慮在在插入結合部位噴一些潤滑劑,具體什么潤滑劑需要看一下這兩部分的材質,可以列入考慮范圍的有水,酒精,潤滑油等等。這個作為備選吧。 |
我這里有一個方案,供參考![]() 紅色部分是一個兩指夾爪,夾爪并不是完整的360度定位,對左側的耳朵做讓位 藍色部分為定位段,同時提供插入推力 藍色部分的上端對應直徑12mm,下端放置幾圈10毫米的突起,用來給軟管提供插入力。具體幾圈,要做測試,以順利插入并且不損壞軟管為標準 同時,應該在紅色和藍色之間增加一個刀片,來將軟管端面切整齊 上面說到的三部分均安裝在導軌滑塊上,可以整體向上滑動 動作順序如下: 1. 人工放入軟管 2. 人工放入產品本體,設備自動定位夾緊 3. 藍色部分夾緊,來對軟管做定位 4. 刀片自動切軟管 5. 紅色部分夾緊 6. 軟管整體向上移動,當產品頭部進入軟管入口后,紅色夾爪松開 7. 軟管繼續整體向上移動完成插入 上面提到的刀片有兩個作用 1. 將不太整齊的軟管端面修整一下,保證插入過程不會偏斜 2. 藍色夾具對軟管的軸向定位是利用的10mm直徑的溝槽部分,而軟管本身的切斷面可能在任意位置,為了保證插入深度的統一,需要對軟管進行裁切,從而最終保證插入深度的一致。 這個方案的成功概率應該至少在80%以上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9-27 00:04 , Processed in 0.0840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