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人們再次重視N95口罩,而3M則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3M的紅色logo無處不在,除了普通民眾的口罩,還有工程用的膠帶,白領人士的便利貼。實際上,3M公司擁有12個門類的17000多種產品。
但是3M究竟是做什么的?簡單來說,膠帶。膠帶主要由襯底+涂層構成,這種組合結構可以溯源到3M創業之初——砂紙。1902年,3M的五位創始人——一名醫生、一名律師、兩位鐵路職工和一位賣肉師傅,創建了明尼蘇達礦業與制造公司——這就是3個M的由來。采礦事業,失敗;3年后,做砂紙,依舊毫無起色。
五年后,3M建造了一家質量實驗室,用于粘合劑開發以及砂紙產品的質量檢測。有了實驗室做技術積累,產品研發就有了清晰的判斷標準和流程。靠著這些技術,3M公司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磨料。這種磨料因為切割金屬的優越性能被軍隊大量采購。
之后,3M就開始圍繞砂紙做文章,買下制作防水砂紙的散裝材料專利,加上自身多年的砂紙生產經驗,3M濕砂紙大獲成功。1974年,在解決唱詩會上的書簽滑落問題時,3M用自己研發失敗的低粘度粘接劑做了可粘貼書簽,后來發展成便利貼。而根據在1959年申請的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濾料技術專利,3M研發出工業級口罩,并在1967年正式用于礦場及鋼鐵工人的顆粒及有毒粉塵防護。
3M的產品,表面看上去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很多都有同性技術。口罩、手術床單是沒有粘接劑的織物襯底,醫用手套主要成分是橡膠,而便利貼就是紙+粘接劑。廣義上說,這些都是3M的“膠帶基因”。由于同性技術的支撐,3M通過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從而可以進入到不同的行業。 圖4 技術向心力的運行機制(來源:3M官網 )
3M的膠帶、口罩,表現出來的都是應用技術,看上去我們國內的每一家企業都可以制造。但口罩的背后,其實都有同性技術以及支點技術的支撐。它涉及材料,也涉及到裝備的競爭。口罩不過是技術土壤里長出的一棵大樹,是系統性解決方案的一個分支。3M公司通過對材料等支點技術的深度認識,然后結合各種工藝技術,最后就可以制造口罩,也可以為機床提供磨料,同時也成為人工呼吸機ECMO不可缺少的。 圖5 技術戰略的三個層次
正是因為缺乏同性技術的支撐,所以僅僅以應用技術為支撐的國內口罩生產,一般都屬于廉價制造,每個口罩可能只賺幾厘錢。河南長垣兩家醫療器械公司董事長曾經證實,醫用普通口罩出廠價每個9分錢左右,而醫用外科口罩每個在4毛錢到4毛5分錢之間。江蘇省江陰某口罩工廠則表示,工廠一年給日本代工口罩3億只,每只出廠價兩分錢,每只賺不到五厘錢。然而3M的N95口罩卻可以達到10倍以上的價格和利潤。它們看上去相同,那只是一種應用技術所表現出來的錯覺。而更深一層的同性技術,則決定了口罩之間的根本不同。
美國工業巨頭霍尼韋爾、日本消費品廠商尤妮佳,都制造價值不菲的口罩產品。這些口罩背后,都能看見同樣的邏輯:那就是基于材料的同性技術,可以支撐進行跨行業發展。尤妮佳的衛生用品、霍尼韋爾的工業防護服,是多元化制造的典范。這就是工業巨頭的特點,它不是以單項產業的規模取勝,而以同性技術向各領域滲透而取勝。看似無序的多元化產品,卻是靠技術將其從內涵中串接起來,編織出來一個難以復制的有機體。而國內的口罩制造商,只能單一生產口罩,因而很難跨出行業半步。底層缺乏同性技術的企業,很難擁有抵御風險的能力。
以同性技術為基礎,3M在不斷向高端與多元化轉型的過程中,利用膠帶產品切開的行業口子,從同性技術發展接口,連接到其他領域上,這也使得3M創造出一個個細分領域的熱銷產品。3M有一款“高速膠帶”,可以對飛機的接縫問題進行臨時修補,并改善動力學性能,即使在高速飛行的飛機外殼上,這種膠帶也不會脫落。3M還有一款反射型偏光增亮膜,可以循環利用被面板吸收的光線,使顯示器的光亮度增加30%–40%。這種膠帶主要是通過改變薄膜材料光的偏振方向來實現。
行業彎道,正是考驗一個企業的技術戰略積累。只有對技術的深厚積累,才能從一種技術的應用方向,切換到另外一個應用方向。在進軍新領域的同時,3M不斷將過時的業務部門淘汰變賣,即便是那些業務還在盈利。通過新舊輪換的自我迭代,3M的小物件,做成大生意。2019年3M的收入超過300億美元,凈利潤約46億美元。它靠的就是復雜的技術組合。而技術向心力,則可以確保3M成功進入不同的賽道。
王立剛 林雪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