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H. l; b: A! {: n! O
圖一:整體裝配圖:
5 E" U U2 ?# V3 F* j' L. |$ |& j完成度:70%, z5 U2 _; K4 a
2 o5 r" C% [9 \' K8 X; I6 U6 r2 u$ f, y+ ^! f1 P6 P3 H
+ b! W% @, Y# z9 C+ G! \2 y/ D8 _
1 x! J f0 ]: p2 P4 E2 w圖二:裝配環境下,居然不能直接給“底板”定位打孔?
T7 R5 m# O5 ]" |% X k" X6 J
/ {( }( K/ H; @) \: \/ d, v
! W1 P* V' ]6 X' ^上面都是零件裝配圖,氣缸等標準件都還沒插進去。是一臺連接器的自動裝配機。6 ?# ~7 ~* ~- ^/ r
全部用中望3D 2021畫出來的,期間也同步用inventor 2021畫了同樣的一套。& Y0 V' V* ?4 T) B# o
. f1 C. h$ m( }$ v% H# g中望3D完全是首次接觸,首次使用;inventor 也算是“首次”了,雖然接觸早,沒有正兒八經的畫過。再說也是好多年前的了。9 @! r, J" H3 t& z" D8 s6 a C
1 Z7 ]8 g' D: C) d軟件斷斷續續用了一個月了吧!不得不說,國產軟件在使用習慣上更符合國人的習慣。二者軟件我是同時進行的,用中望無論是單個零件,還是裝配基本上沒啥大問題了(上手比較容易),當然,其他工程圖出圖,BOM表制作都還沒研究呢!(有人說solidworks新手更容易上手?我咋感覺沒那么容易了,相對中望哈。。。)
E3 y" m& Y% P I- k" C3 }
9 o( q5 A% M+ z0 ~! J1 _而inventor相比就沒那么容易上手了。雖然畫單個零件問題也不是太大,但是效率遠比中望要低;特別是”裝配環境“嚴格來說還根本不會,還是沒搞懂那些約束按鈕的用法。。。我還在摸索中。。。。
; A# ~2 s! e/ g$ i- q- G
N% x% [, L" h8 T: Z" ~PS:中望可以直接插入正方體,圓柱體等,這樣比較方便、快速的制作類似氣缸固定座那樣的方塊或圓柱零件;而inventor或solidworks貌似都得從草圖開始吧?# i& B; L. t8 \
& c2 b- G6 q# o; m4 y--------------------------------------
5 [; s+ ? S7 q% I: F7 d7 k上面啰嗦了一下這個把月時間的大致使用體會。下面說正事:
! v# G \% v% u- G5 W2 A
' Q+ l" s- |6 u9 n6 y0 S1 a上圖二中:+ S! O9 Q8 V, F* O
可以看見零件上都打孔了,有些零件是要固定到”底板“上的,圈起來的地方那些孔。# o% |% A* m$ e6 O
比較郁悶的是,沒辦法直接在”裝配環境“下直接給底板打孔呀!只能切換到零件模型下對底板打孔。即便裝配下給底板打孔也只能用于裝配下,”底板零件“卻不會更新哎! 同樣的,測試了inventor 2021貌似也不能實現。- w8 T; c, [* A' T- u2 L1 L1 }4 J
3 t0 a) X2 K" O- V我想實現的是:在裝配環境下,直接以”要固定底板上的零件孔中心“,對底板打孔(以A零件孔位中心給B零件打孔)。這樣免得切換到零件下打孔還要去一個個測量比對孔位尺寸啊!
2 |7 c' H* W4 _8 E6 ^
' ^. @* y# F I5 b# A' B據同事說,他的solidworks 2015就能實現裝配時對著”A零件孔位“,給”B零件打孔“嗎?
8 x4 N1 M5 j( E7 d! H( N/ ?! T4 F3 S1 O- l6 }4 X: c+ `+ \9 R
PS:同志們有興趣的話,等我整個完成后上傳源文件。6 G5 [3 q* H5 e# L
) z3 m8 n# U6 h2 E+ C) {2 F) U$ g. V# e
% l. f/ j; c a+ h- d8 t
& C9 m0 T6 _' z' E8 D) c" D
f$ G, p; u$ A- ]! q! D# Y
. _" v) ?, b+ C6 s2 B) L; f" R+ q3 S# d1 M1 Z. V4 r1 b) j) ], x0 x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