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摩爾,半導體如長夜。
# \8 }- d6 {/ l' K
AI、量子計算、Chatgpt…… 2 a8 b; d, h, ?7 l" @
斷供、霸權、芯片極限…… & q% p& E9 ]2 [' y$ v3 {0 x! Q
當半導體走到嶄新的時代拐點,一手開創了時代的天才、巨人與教父們也紛紛走到自己的終點。3月24日,指引行業大半個世紀的一代傳奇,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也走了。
* j) m1 t: K. v) u# o. P& ]
與他交好超過60年的張忠謀因此感嘆:“我的半導體第一代共同奮斗的朋友,已所剩無幾”。 1 g9 `3 a7 F8 x2 i+ @' [* o
【叛逆青年】
& `6 x5 Z. t1 x3 N6 ^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爾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出生。父親是警察,母親只有中學學歷,摩爾拿到的是典型的“窮二代”劇本。 : p2 V5 W* d1 J- d9 ]; L1 a
摩爾細致縝密的個性,卻受到了爺爺的影響。爺爺曾在海上記錄航行日志,熱衷于測量、分析、統計,并將所有細節記錄下來,以隨時應對各種難以預知的變化。
]7 a9 h7 | f$ z* u
這讓摩爾也養成了一絲不茍筆記、思考的習慣。
; `- h0 r: R& `. N% C' U" q
3歲看大、7歲看老。這樣的性格,讓摩爾足以沉穩地應對未來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
3 W! m! L- N& b0 w7 X
11歲的時候,摩爾的鄰家玩伴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圣誕禮物:一套真正的化學裝置和化學試劑。孩子們完全可以自制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包括炸藥。 & a! N. W4 A7 f3 r& U
這讓摩爾對化學徹底著了迷。1954年,他如愿從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獲得化學和物理學博士學位。 - Y5 B" ]- Q; ^4 G/ v, h4 N- h, |! x
大學期間,摩爾與妻子貝蒂相知相遇,成為從大學牽手到相伴終老的深情伉儷。
) ^8 G0 S7 {5 R. M' \
1956年,摩爾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進入“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工作。
0 C; o% ~. w4 o3 a
作為鼎鼎大名的“晶體管之父”,肖克利于1956年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能追隨這位天才人物,自然是無上榮耀。當時,肖克利將包括摩爾在內的八位青年才俊納入麾下,都摩拳擦掌憋著要干一番大事業。
6 N2 _6 p% H2 v1 j) h
但肖克利卻對公司管理一竅不通,而且自以為是,經營目標也一變再變。結果折騰一年多,什么也沒干出來。
$ t- q; h3 Q/ P7 T
性子急、火力壯的“八才俊”覺得,再也不能這么混下去了。 $ I) }) k& |' e
1957年9月18日,“八才俊”正式提出辭職,將這位學術泰斗惹得勃然大怒。肖克利認為,“八才俊”剛掌握晶體管技術就叛出師門,簡直“欺師滅祖”,直斥其為“八叛徒”。 ▲著名的硅谷“八叛徒”,左一為戈登·摩爾
1 W: N- a' t/ a- v0 w% ]
叛徒就叛徒吧!畢竟,世界是年輕人的。
" ?; Y0 ^+ A# F! l0 d3 }
“八叛徒”火速另起爐灶,成立了“仙童半導體”,短短半年后就開始盈利。但1959年,“八叛徒”也開始了分崩離析。
( Z) g. z* \5 K6 w
直到1968年,摩爾和諾伊斯、格魯夫才一起離開了仙童,創辦了一家存儲芯片公司。這就是日后威震世界的英特爾。 1 `7 K9 u3 o3 |* G8 d( h! C' a" z
作為半導體行業的先驅,摩爾由此開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見的芯片革命。 : H( C S. G* a# k ]% z3 [2 E
【光輝歲月】 5 V# d9 y5 }" Y- \
2005年,功成身退的摩爾在接受《財富》雜志采訪時,自稱其實是一位“偶然的企業家”。 - {0 D# G) Y2 I" T, _/ \7 s
共創英特爾摩爾和諾伊斯、格魯夫,號稱“三駕馬車”。其中,格羅夫掌管公司管理運營,是“踢屁股的人”;諾伊斯擁有堅實的芯片工程理論基礎;摩爾則是天生的實干家,善于將諾伊斯天馬行空的創意真正落在實地。
+ @2 V; A% h# m, B& M. M
“三位一體”的完美架構,讓英特爾在微處理器領域橫勇無敵,為PC時代開辟了未有人走過的道路。 * [& K( f0 p. {- b5 [6 G
更有人認為,摩爾是“八叛徒”之中最具天賦遠見的技術領袖。 4 n3 g. f8 G- _* y3 f: N& H9 g
& G( r# L/ `! F! O {( t3 t
因為1979年,直到摩爾成為英特爾董事長兼CEO,才開始真正展現出其商業領袖的決斷能力。 ! K' \& T, S0 }& q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在半導體內存領域實現對美國的反超,導致英特爾高層在戰略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究竟是在內存領域發起一場“新太平洋戰爭”,跟日本人殊死一搏;還是另辟蹊徑,進行差異化競爭? 3 N+ ~/ @% Q h5 T7 O5 Y1 M
但這是一個爭論不出結果的問題。 ! K Z9 E3 G0 u7 i5 t+ F
1985年的一天,格魯夫走進了摩爾的辦公室。他凝望望著窗外向摩爾問計:“如果我們被裁,董事會請來一位新CEO,你覺得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3 c/ z4 C4 t3 m
摩爾稍加猶豫答道:“他會放棄半導體內存。” $ w8 I" V( `; i
格魯夫想了想:“那就讓我們親自來做這件事吧。” 5 B8 R( S. m: j5 ] f5 m$ [
就這樣,英特爾壯士斷腕,徹底放棄了內存,將戰略沖鋒口集中在微處理器(CPU)上。
6 p/ K/ I" B7 r$ A( n6 D! T
這不啻為一場“豪賭”。但事后證明,在這個英特爾生死攸關的戰略轉折點,格魯夫和摩爾“賭”對了。
4 b0 r, }3 K3 M" {0 e' x' k
兩年后,英特爾聯合康柏推出比IBM快三倍的386計算機,再次成為芯片霸主。
/ w4 J5 q/ D9 Y5 V0 Q' u
整個摩爾時代,英特爾在微處理器賽道上成了一騎絕塵的存在。
8 n" a# B8 P* Y! p$ y( K5 L! _
有人因此評價,沒有諾伊斯,英特爾成不了大公司;沒有格魯夫,英特爾難有高效率;沒有摩爾,英特爾則實現不了技術領先。 % f" f) {6 N+ H/ o, y
1989年,摩爾“深藏功與名”,從英特爾董事會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來。
m9 H& `/ m- `6 T" Q: F7 ?
但此后長達30多年的時光里,人們依然見證了英特爾從486、奔騰(Pentium)到i5、i7的強勢崛起。
( J& `" t* Y7 d% _; q
因為整個半導體行業,根本逃不脫“摩爾定律”。 8 h+ y. U& Q. Q$ Z0 m+ M3 k
【摩爾定律】 1 c% J* Y7 F/ @3 J
1965年,在創立英特爾之前,摩爾就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即:
% h, ^+ e! Q) H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的數目,大概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2 Y1 r8 ^/ o" G
3 ~& ^% o# \4 N8 v& _& i
實際上,摩爾只是想通過“摩爾定律”傳達出一個重要信息,隨著芯片上的晶體管越來越多,電子產品都會變得越來越便宜。
! R& z8 y* }4 B$ C0 A7 p* E2 _/ `( [
雖然并不是物理定律,但半個世紀以來,“摩爾定律”成為了統治半導體行業進化速度的“天條”。 ; j; {1 ?7 E: v
所有硅谷公司,都緊盯著“摩爾定律”這個“節拍器”。一旦你能跟上節奏,說明能取得成功;否則競爭對手將迅速超越你。
. f, q+ n3 S1 b
幸運的是,它幾乎完美揭示了半導體技術的進步速度。加上激烈的行業競爭,“摩爾定律”甚至成為驅動半導體行業指數級增長的動力,直接引爆了PC和互聯網時代。 3 H9 [/ \6 U- `. a' H& q w
對于“摩爾定律”的應驗,摩爾在2005年接受采訪時曾深表欣慰: ( X! g3 X3 A2 s8 z8 [, V: I
“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真是太好了……從我們無法制造單個硅晶體管的時代,成長到將17億個硅晶體管放在一個芯片上的時代!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
5 B5 x, v7 u; s- N9 h
但近年來,伴隨半導體工藝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出現放緩,甚至不乏“摩爾定律已死”的聲音。 8 ^& O# J4 S, q, [0 l5 b
其中,又以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的看法最堅定。 3 {. q8 ^ Y, d8 s# M0 n: W5 U
在黃仁勛看來,芯片制程正接近物理極限,1nm對于硅基芯片而言就是終點。越先進的制程意味著越高的成本,摩爾定律已經不適用。
5 }2 g. o3 p Y& q# r
事實也確如黃仁勛所言。14nm以下的先進制程,晶體管密度增速在放緩,芯片主頻提升速度在變慢。2005年之前的20年,微處理器性能提升了近1000倍;但此后十多年,芯片性能的提升已然失速。
" j* Q, e' A' y9 X0 k
而對“摩爾定律已死”的說法,摩爾本人不但極盡謙卑,也不以為意。 5 p( [7 @( U, _' A6 Z K! ]
2008年,當被問及“您的什么成就可以傳承”時,摩爾略加思索后表示:“只要不是摩爾定律就行。”
4 M& o7 {) `' O. [; {& N; U
2015年,“摩爾定律”發表50周年之際,摩爾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再度直言不諱:“摩爾定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6 s. f0 m8 r& A& z8 I8 X9 K' G
但英特爾現任CEO基辛格卻堅定不同意,認為“摩爾定律”依然“活”得很好。
$ c+ o. M, L s) J
哪怕摩爾大神仙逝了,基辛格在悼詞中依然表示“要持續不斷繼續研究它,直到元素周期表耗盡為止”。 4 p# k0 y# `) \9 w0 ]) j
2 [ s Y! V4 J7 y v+ c5 r
為了證明“摩爾定律”活得越來越好,英特爾還提出IDM 2.0戰略,要開啟制程工藝大跨越,保持摩爾定律有效性,并在2025年重新取得制程技術的領先地位。
3 ^: K+ Y, w$ [: n' ]5 v9 h
但其他人顯然不這么認為。
* b" O) J/ P$ u
因為伴隨AI、量子計算等新技術的加速,人們對“摩爾定律”有了新的定義。 7 i3 y: D0 a. u* i$ ]/ p) S6 z
比如,IBM在2019年宣布量子性能的“摩爾定律”:如果要在10年內實現量子霸權,要每年將“量子體積”至少增加一倍。 ; i. u, y. {0 q+ M2 a" z
伴隨ChatGPT爆火,“ChatGPT之父”、OpenAI 首席執行官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也在今年2月表示:“新版摩爾定律很快就要來了,宇宙中的AI智能每18個月要翻一倍。”
2 z/ m. o5 \9 U7 I' `; O& [2 \
. |9 n; y3 W! K; f
在“后摩爾時代”,超越摩爾定律,才是對摩爾最大的致敬。
7 o( b) L; |6 G
【人格魅力】 5 a2 A& o- {0 p% k2 [& L
1996年,正逢微處理器發明25周年,英特爾決定讓CEO格魯夫在世界計算機博覽會(Comdex)上發表一下對未來的行業預測。 " A' o9 l# h: ^* g8 C8 @
本來是一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懇談會,但一聊到晶體管絕緣層厚度的專業問題時,格魯夫卻和一位憨憨的院士產生了巨大分歧,當眾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的交鋒,場面一度非常難堪。 ; u! S2 L1 Z W+ Y1 l! |" N
最后,還是摩爾這位“大長老”親自出手,通過冷靜深邃地闡述洞見,讓所有人在心悅誠服中,終結了這場差點失控的論戰。 % y1 ~: _% u+ ]! ~
對于摩爾的人格魅力,英特爾全球研究院前院長王文漢博士的評價是:
! S6 R- j6 D9 W1 Q1 Z, }
“他是正派的好人,真正的大師中的大師。”
) n0 N! J$ }5 D. I3 h
在英特爾,格魯夫強悍的統治風格,深深地烙印在企業文化的基因里。但與此同時,“摩爾定律”又是不容置疑的“公司圣經”。 ) c- R+ R' D% I; P/ a
這讓英特爾既具備格魯夫強悍進取的作風,使之極具前進的野心和動力,又不至于因為過于狂暴而翻車,因為摩爾的深邃冷靜能對其有所約束。
1 B8 J0 W* C/ S' q ?
因此,摩爾才被英特爾視為最具卓越領導力和謙遜正派品質的靈魂人物。
2 ]$ ?4 d2 l8 {( _% V8 i
這樣的評價,并非言過其實。 & k2 i5 Y0 H& Y8 c5 }
2022年,摩爾以95億美元財富,位列《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214位。他大部分的財富,都來自英特爾的股權。
6 i$ a: w/ H) D: {% k2 u
但早在2000年,摩爾就和妻子創立了“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不斷剝離資產,捐贈股票。2012年,摩爾更承諾將一半以上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
3 V4 N. h* Z( U0 T
8 u8 H8 I3 ]9 L
如今,摩爾駕鶴西去。基金會的總資產達到了80億美元,累計捐贈高達51億美元。
! y( F+ U+ ^- R: j
當然,摩爾的一生也并不是算無遺策。 4 f& y* A2 N, c, u4 S
上世紀80年代,張忠謀返回中國臺灣創立臺積電,創意出芯片代工產業找摩爾支持,摩爾毫不掩飾地給予了否定: + U! |" Y$ \1 i. J' N H
“你提過很多好主意,但這個概念不算。” + C! W, t5 k3 `2 S
戲劇的是,三十年后,當臺積電不斷將芯片制程推向巔峰之后,張忠謀也直接了當: 7 Z9 q$ O/ |. b0 G
摩爾定律已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