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日系品牌是整個汽車市場里,對”電動化“最為反感的派系,倒不是說,他們有多鐘愛”燃油車“或者多喜歡與“節能減碳”為敵,而是他們對新能源幾個字的理解,與咱們的認識有著比較大的不同。% ]8 E( e& F V
( F! k9 G, Q4 }+ B3 L; m) ?畢竟,要說在汽車節能減排問題上的努力,日本人的確是走在我們之前的,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讓缺氣少油的日本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開發“清潔能源”的重要性。2 j* L% y& W4 @7 s% u4 R+ ^; g" X4 _
5 M1 |* }7 M+ ?! i" v/ P0 c
所以他們積極地開發混動系統,成為了燃油車時代的”環保先驅“,至少在省油節能方面,日系車的確做得不錯,油電混合的動力模式,的確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人類的”能源焦慮“,但依然要使用燃油的特點,注定了這也只是一種過渡方案。 Q: H% ^# j( S# Q N% Y* p; f
( \- }) q# c# T+ ^8 q: k/ I. o于是日本人也思考起了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方向,只是與中國和歐洲不同,他們堅信”氫能源”才是未來,而不是靠著鋰電池供電的EV汽車,這種觀念的根深蒂固,也造成了他們后來在新能源轉型方面的落后。
1 }: o( k& M! h" Y& x+ H/ y) j! Q; a0 r1 m& B* y' M
客觀來說,氫能是一種全球公認的清潔能源,理論上講只要制備技術成熟,就可以實現零污染,因為氫能在制備時只會產生一定量的廢水,相較于”火力發電“這種會給環境帶來污染的方式,的確更加環保。2 X- H3 O1 V& s7 \+ t$ Z
1 f7 R7 |$ Y+ K8 l0 `其次,氫能的原材料主要是水等化合物,比起石油來說,基本可以做到“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加之氫能還有利用率高、運輸存儲方便、重量輕等優點,因此它也被廣泛的用在了重工業及航天領域。5 i& }. P8 [% j% u- m3 o/ Z& r0 T
; C5 c) `- ~( d7 ~! O; t0 t+ `所以從長遠來看,日本人鐘情氫能的想法似乎沒有太大的邏輯錯誤,但問題在于,他們忽視了循序漸進的規律,即便日本有這方面的技術優勢,但苦于市場規模太小,氫能源無法大規模推廣,從而實現量產商業化。
( n& I6 c& H7 z0 ?! @1 k" ?! J& N" ]1 [/ L) p! z1 P8 v
中國當然也明白“氫能源”的潛力,但從實際能夠落地的角度來說,中國優先選擇”鋰電池”這條路更具合理性。
7 E/ \% B. @9 L T5 g2 c% ^! E& M2 {9 M, I8 u! j
畢竟中國全球最大的電網電力系統,只要能夠架設起充電樁接口,并且讓車企給汽車裝上成熟的鋰電池,咱們就能夠實現從燃油到純電的過渡,至于后面是發展氫能源還是其他的燃料電池,就要看技術和市場的發展。
( W- Z- |( k* Z$ q+ M
8 F5 r7 r( ^# u! h/ L/ t/ k% a相比之下,要想從零打造氫能源汽車體系的難度就要大很多,若只是小規模的工業應用倒還沒問題,但汽車畢竟是龐大的產業。; T0 A; j; i9 o7 b; R
@4 f) G! h+ D% w$ @9 F' m
首先氫能源易燃易爆的特點,使其必須要修建能夠保證安全的制備存儲設施,其次還要從頭開發一套氫能源動力體系,這對于轉型期間的中國車企來說并不容易。
2 j, B# V, Z8 G7 D( _5 x. I; W4 q+ [5 @6 }! q0 a9 d2 u
不過,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成熟,在擁有了穩定基礎后,中國也開始嘗試在”氫能源“等新型燃料電池方向上努力,例如吉利就一直在研究”甲醇動力技術“。而國內也有不少氫能源帶頭的示范企業出現,比如上海上海博氫、廣東合既得、廣州摩氫等。1 [8 y0 |5 u2 U9 c+ [
% K- \$ B' j; C' b說到底,有了扎實的純電和插混作為鋪墊,中國汽車工業在新能源轉型這條路上根本不慌。反倒是日本在“純電”和“氫能”之間搖擺不定,陷入了深深的能源焦慮。”燃油車失勢,新能源市場又占不到優勢”,這是當下日系品牌不得不面對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