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游隙變化失效4 X J7 M" P9 J7 P; u
- U3 O% A8 ]4 N d# F, n
軸承在工作中,由于外界或內在因素的影響,使原有配合間隙改變,精度降低,乃至造成“咬死”稱為游隙變化失效。外界因素如過盈量過大,安裝不到位,溫升引起的膨脹量、瞬時過載等,內在因素如殘余奧氏體和殘余應力處于不穩定狀態等均是造成游隙變化失效的主要原因。6 c% B; R2 M5 i% U, W7 M0 O
7 f' j, I) S# {! v. ?9 U8 ~) O
二、軸承常見失效模式及對策1.溝道單側極限位置剝落1 e% N, O y, A/ {+ z' `
; C* g4 s+ z- B+ V7 |. l2 }; G 溝道單側極限位置剝落主要表現在溝道與擋邊交界處有嚴重的剝落環帶。產生原因是軸承安裝不到位或運轉過程中突發軸向過載。采取對策是確保軸承安裝到位或將自由側軸承外圈配合改為間隙配合,以期軸承過載時使軸承得到補償。+ P/ m: E6 {7 |
: F s7 h: P8 b1 D- t) X+ C
2.溝道在圓周方向呈對稱位置剝落# V, n) I0 ~3 r6 _# n5 n. e! L
. t% B2 B2 m/ J) R* H- G5 U 對稱位置剝落表現在內圈為周圍環帶剝落,而外圈呈周向對稱位置剝落(即橢圓的短軸方向),其產生原因主要是因為外殼孔橢圓過大或兩半分離式外殼孔結構,這在摩托車用凸輪軸軸承中表現尤為明顯。當軸承壓入橢圓偏大的外殼孔中或兩半分離式外殼固緊時,使軸承外圈產生橢圓,在短軸方向的游隙明顯減少甚至負游隙。軸承在載荷的作用下,內圈旋轉產生周向剝落痕跡,外圈只在短軸方向的對稱位置產生剝落痕跡。這是該軸承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經對該軸承失效件檢驗表明,該軸承外徑圓度已從原工藝控制的0.8μm變為27μm。此值遠遠大于徑向游隙值。因此,可以肯定該軸承是在嚴重變形及負游隙下工作的,工作面上易早期形成異常的急劇磨損與剝落。采取的對策是提高外殼孔加工精度或盡可能不采用外殼孔兩半分離結構。
/ ^9 U: c9 N/ l. E- c" W/ n* T- O* q5 x
3.滾道傾斜剝落
7 T5 N. G* o" [
- ~6 B; G$ X; O" Y! U0 |. @ 在軸承工作面上呈傾斜剝落環帶,說明軸承是在傾斜狀態下工作的,當傾斜角達到或超過臨界狀態時,易早期形成異常的急劇磨損與剝落。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安裝不良,軸有撓度、軸頸與外殼孔精度低等,采取對策為確保軸承安裝質量與提高軸肩、孔肩的軸向跳動精度。
/ M4 e Y. w$ t9 X6 h. x1 M6 M& a0 R/ a0 z, z
4.套圈斷裂 I( R- f# T' J: X/ i! R
+ D8 F1 h! |1 d# E& H5 H- w
套圈斷裂失效一般較少見,往往是突發性過載造成。產生原因較為復雜,如軸承的原材料缺陷(氣泡、縮孔)、鍛造缺陷(過燒)、熱處理缺陷(過熱)、加工缺陷(局部燒傷或表面微裂紋)、主機缺陷(安裝不良、潤滑貧乏、瞬時過載)等,一旦受過載沖擊負荷或劇烈振動均有可能使套圈斷裂。采取對策為避免過載沖擊載荷、選擇適當的過盈量、提高安裝精度、改善使用條件及加強軸承制造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