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的方面我說不了,談一點 小的理解。
: {0 w9 U" {8 q( D9 V6 d& }材料, 一流的軸承企業要比鋼廠還要了解鋼材。: e' |8 w, `! u1 e6 R0 n8 ?# m
首先即使是從國內采購鋼材也是要用自己的鋼材規范甚至是對煉鋼的流程要求去要求鋼廠。
5 j/ e6 k' D; k+ w其次要做全面的測試和檢查,要能做到從鋼材的成分變化就可以知道鋼廠工藝的調整。(這是真實的實例)6 C1 y& T# ?' T8 |: R$ ?
極端的例子,要求鋼材的特殊成分去配合以后的熱處理工藝,試問這個國內哪家軸承廠能做到?
8 A2 K6 h1 c R1 X) P) `# a當然對于一般的應用,不用這樣。但是對完美的追求和對知識的透徹理解,才是追求一流品牌的動力。
& W3 J' P# Y* b只是滿足于“我這樣也挺好!”, 永遠不會有一流品牌。當然國內也沒有這樣的土壤,沒有人會真正欣賞。。。。。
r# U* |' D$ l( ]3 O: z n還有軸承其實是個基礎的機械行業,搞機械的人都知道,經驗的積累是沒有辦法替代。我并不是說,我們就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后面,沒有機會超越;而是說如果你想超越必須有契機。比如軸承的壽命計算,機械手冊里壽命計算公式。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即使是這個公式也是無數的實驗去驗證,去修正的。SKF, FAG 那個不是做個幾十年的實驗,恐怕現在還在做。 如果能用現在新的理論去搞三維的軸承仿真,去計算壽命,如果搞成了,再通過實驗去驗證完善,那么大家就在一條起跑線上,還有領先的可能。(我只是舉例,未必準確;不過這個方面恐怕我們已經落后了)/ `# L$ |+ m" i& r( J( W r
其他的就不說了,確實差距太大,可能我處的行業比較特殊吧。2 A2 p5 S( ?* p% a& b9 Q, r
總之,我并不樂觀,30年以后也許可能。
1 w8 O* f! N3 q8 s# l. @- n0 s6 {
1 f# a; O! L7 H7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