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不算特別專業,只是混在彈簧廠,天天打彈簧,自己又時常客串專家幫客戶解惑,大概說說我的看法。哪講的不對,各位大俠想到了就指出來,小弟先謝過。
# k5 }- V. R) o5 W+ D% D5 o& ~, v1 b2 _5 l! L4 `
彈簧形制挺多的,但是用途上還是能分出幾個大類來,調力,緩沖,復位跟張緊。大概的吧,其他的功能哪位形制決定了你設計和選用彈簧的時候哪些問題更關鍵,需要堅持,哪些可以妥協甚至舍棄。至于為什么會出現舍棄,后面我會說我自己的看法。3 q" G9 L8 [6 ]1 M1 C4 C
' m, L8 l: w* m: n( B
然后你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裝配,你沒看錯,裝配。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其他的問題,比如力-變形曲線什么的。沒輪到呢。第二關鍵的就是裝配尺寸。我之前有個帖子提到過有個大神,說彈簧壓縮到一定程度就力大的測不出來,結果發現壓在機框上了。要想設計合理,就需要仔細核對裝配尺寸,這個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彈簧做出來的價錢。
2 {7 f2 \. s) i }3 o* m7 e
6 C$ L7 z# w9 V- q- y第三就是彈簧的使用環境。彈簧一般安裝的地方都是關鍵部位,彈簧斷殘蠕都會讓你辛苦設計的機器成廢鐵。因此很多時候彈簧表面需要做防銹處理,電器內使用可能要考慮絕緣。有的環境太惡劣,就要使用特殊材料。比如英國的...(求別拍磚,這個廠家明晚補上)
! G+ z% E' u$ F. R" M& R
! n3 c, n4 x" S7 t+ f6 D1 V2 ?" G7 u% w+ o* m: k+ J
然后就是咱朝思夜想的,力-變形曲線了。(圖片欠奉,昨天計算機崩了早上五點才搶回來,明晚補上)。這個曲線就是咱們對彈簧在彈性方面表現的圖表化問題了。, {; G, W+ H; X$ }- q* j
6 J4 |2 }* U9 i5 T* [
設計方面大概這些吧,其他的問題交給彈簧廠。你不放心的話可以和廠子的人聊,看看他說的方案你認不認同。但是我不建議你沒有做過彈簧卻要完全控制整個過程,這樣沒有好處。原因放在后面說。
/ O- u& L& B7 O$ k
8 p0 r: I, m* w) F5 L彈簧的大多數公差標準都比其他產品或工藝顯得“粗”一些,例如彈簧的高度一級精度,在<20時允許公差加減0.7,這還是最高的國家標準(參照GB1239-76)。還有下面的這個例子
* c- b/ X. o @" A5 i$ `/ @1 p6 F3 I/ r3 \
以前有個帖子問說1mm鋼絲做外徑4mm為什么沒廠子愿意給做啊。說的就是有個參數叫旋繞比,指的是鋼絲與成圓中徑(外徑減一個絲徑)的比值。我去鋼絲廠里看過,鋼絲拉拔后會做一個實驗,是鋼絲繞自身直徑的物體繞圓,看鋼絲的表現(裂紋?斷裂?)但是幾乎沒有不出傷痕的。這個實驗里,旋繞比是2。實際生產中旋繞比3的彈簧我打過,長度最大達到4米長,0.8mm~到2.0mm的都試過。如果我能做出來,大多數廠子都應該可以,但是為什么,人家不愿意做你的生意?
4 O- u" C3 l- N# o8 ^# B5 m9 X* ?6 _5 K: v1 u. b9 a. h7 e
彈簧最麻煩的幾個考核指標,由難到易,垂直度,角度(扭簧),高度,外徑。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上面提到的旋繞比。這些參數之所以麻煩,就是因為彈簧實現彈性的靠的就是鋼絲的彈性。繞制時鋼絲會回彈,應力會積累在內外表面的每一個點上。加上金屬本身不可預料的瑕疵,就導致這些參數很難在實際工程生產中高效率地實現。你想要超國標的垂直度不是不可以,但是為此追加的調試成本你愿意接受嗎?
. P$ B+ R# O p o0 x5 T) c- {
0 v" c! ^1 z ]+ J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東西需要你妥協。3 H4 }+ U/ }9 w( W( \9 H3 I; u# @
; q$ k1 j9 q1 S7 Q
近代彈簧最早是由鐘表匠為鐘表制作的,手工繞制應該試彈簧三個比常見的制作方式中最先出現的(另兩個是電機卷制和專機)。那樣做的彈簧首要保證復位和調力,其那時的鐘表匠就和現在制作彈簧的人面臨的問題差不多。表匠在手繞的這些彈簧中取舍裝配合適的和力度不錯的,現在的彈簧廠,會在關鍵力值和圖紙標注尺寸間取舍。不是每個彈簧都能設計的又符合你裝配要求,又能恰好產生合適的彈力。- m6 R0 d Y: e. U
+ O8 {& ]0 C& c, t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東西你可能要放棄。
* S9 p. B2 ^ q! v9 w( v' ]! N" L) v; }0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