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mdd 于 2014-9-30 22:23 編輯 7 L4 v+ Z6 D0 H. D0 l3 a
1 O6 e. U. B. _7 T" y5 Z* R
國內常用的圖框就是樓主所示的“標準圖框”,這是制圖標準和設計手冊上推薦的格式,它沿用前蘇聯的模式,專業分工比較詳細,每個人都只負責一小部分,這在計劃經濟的大工業時代比較有效,但是在今天大量的小公司時代幾乎寸步難行,因為絕大多是公司沒有這么齊全的人員配置。 現在中國這樣的做法已經很難行得通了,不止是中國,在大部分工業化國家圖紙簽字都不會搞得這么復雜。我見過一些圖紙,絕大多數公司都只有兩個簽字,一個是設計,一個是檢測,有的公司還多一個批準,流程比較長的也只有4個,比如德國人喜歡將設計和制圖分開,他們的流程要長一些。 簽名代表流程檢查點,簽名的多少也代表流程的長短,我查看了一些以前工作或者項目中接觸到的一些圖紙的標題欄,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規律,大多數公司都是力求流程簡潔高效。 截圖給出一些示例,這些圖框中的公司名稱和標記都隱了,大部分是汽車行業的公司,諸位看出了也不必說出來。 這是歐洲某汽車公司的圖框,這個公司流程略長,簽字多一些" w' D' j2 e( I! n: h
" g, a. F& d: p/ C
1 ^& E3 P8 P8 X" C0 v" F! ^這是歐洲另一汽車公司的圖框# Q' d8 N4 S% U$ O0 w
, @6 a b4 L" H; }& m5 @
/ E8 s& {, H3 w9 y 這是歐洲某裝備設計公司的圖框,流程簡單
7 q7 g. W5 M+ m# i" i! P
! [% `' L) N0 Z/ u+ Q 這是歐洲某裝備設計公司圖框,也是力求簡單/ K6 ^% J( U2 x3 {: c
5 B( q" T/ F; c% s D: A3 n 這是美國某汽車公司的圖框,流程略長
/ X2 D1 j/ h* X' @. S! V! x2 v* o) o$ i. Q: W' `0 f, }- M0 y, u
這是美國另一個公司的圖框
1 s5 r5 o( @- p7 F& N+ _1 ]
, Z$ {: P7 {% j$ O6 ]0 J 這是美國某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設備用圖框
. ]& p1 l+ X5 y7 t! G
, L; y g4 d6 W6 q6 _3 Q4 e 這是日本某裝備公司的圖框,簡單快捷
% ^* J$ N9 l! F/ w
' I* s: p0 q" a3 O& E \2 b! x 只有合同要求會審的圖紙,才會有多個簽字,我曾遇到過客戶方要求設計圖上需有12專業人員簽字,會審的那段時間,客戶方真的派出大隊人馬來審圖簽字,當然,這些簽字只簽在總圖上。
1 J9 @! b& q) F8 H
, t$ m' f7 F3 C2 h4 m- A 相對來說,汽車主機廠或者整車廠的流程就要長多了,這是國內某汽車公司的圖框% G) j: V. ?6 B$ d, w! `
0 p3 e' U! V7 b9 q
時代變遷,圖紙的簽名簡化,代表著流程的簡化,通常也意味著設對計人員的要求提高了,設計人員除了要負責設計,還得負責與工藝、標準化、采購相關的工作。 談談為什么設計和制圖不合并為同一個人的問題。 有個笑話,有人說,你都不會畫圖,你好意思說自己做設計的?不過我確實見到過一些經驗豐富的產品設計人員,年紀比較大了,他們畫圖技能不太出色,但其設計理念、結構布置水平都挺高的,有的設計人員自己不畫圖,用鉛筆在白紙上畫幾根鬼畫符一樣的線條,再加一些注釋,然后找其它制圖人員給他表達出來,做出來的產品也不錯。接受過正規工程教育的新生代的設計人員基本上都掌握了不錯的繪圖技巧,除非是忙不過來,一般都要自己畫圖。 在手工繪圖時代,畫圖是個體力活,費時費力,在工程圖紙的產出過程中,設計工作量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制圖上了。經驗豐富的設計人員,應該盡可能發揮他的最大價值,在設計量比較大的單位,通常都會配備一些制圖人員,甚至還有配備抄圖、描圖人員的,將設計人員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其專注于"設計"。
) X* n7 o- Q)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