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狀1 \8 ~# P+ J1 h, o" w$ d5 c8 }1 W [2 \
從目前來看,CAD的技術革命已經十多二十年沒有出現了。就現在的工程軟件的主體造型模塊來說,能辦到的事,20年前的也能辦到,只是說麻煩一點。從PTC最近幾年的研發人員比例來說,管理軟件、系統集成的開發人員已經兩倍于CAD工具了,SolidWorks也比以前抽調了更多的人員去做管理系統集成。6 N- C8 j! G9 C2 Y) K
$ a; v# \$ m# |- t" V, y! QCAD軟件最近十年,全都是操作方式的簡化(以solidworks為代表)、圖標界面的優化美化。所謂的直接建模也好,同步建模也好,根本沒有在核心算法上有什么革命性的發展。所謂的同步建模,歷史模式下進行直接建模,方便編輯任意幾何疙瘩,拜托不就是把移動面、偏移面、旋轉面、面面對齊做成了特征嗎。solidworks的直接編輯工具欄都有類似的,你看下solidworks插入菜單面子菜單下的移動面命令是不是和這個類似,而且外來的非參幾何疙瘩是不是可以對某個面做偏移??solidworks一直都可以編輯非參實體疙瘩,只是沒有做到像UG這樣同步建模那么花哨,你不會以為在非參環境下還是參數環境下添加移動面、面調整大小之類的特征是什么很了不起的高科技吧?說到不依賴于建模歷史的同步或者直接修改,笑話,你目前創建的移動、偏移這些所謂的同步特征就是最后一個,它之后還有任何特征碼?你把這個移動偏移特征作用的面的生成特征(你這個面的生成總歸是前面拉伸啊 旋轉之類生成的吧)改一下,你看這個移動偏移會不會跟著改。creo一樣半斤八兩號稱非參參數無縫融合,歷史無歷史切換可逆,比UG聰明,耍了點小花招,direct模塊貌似是非參直接建模,實際上創建修改過程給你一一記錄且隱藏下來,然后parametric模塊給你呈現出來,真的以為有什么火星黑科技???( b/ M, y* T e3 b- I
4 C3 p8 i' A0 p# A* X再一個就是專業模塊的增加,什么模具設計、功能特征模型呀、齒輪建模、支架結構、底盤、車架、船舶等等專業模塊。* H* o4 B: M' b3 d E, ~3 K
6 B+ N( U+ d& [! \% \
一個參數/變量化(混合建模包括在內)、約束求解器、全數據相關這些算法和理念;20年前的發明
u L( e& H+ [4 ~3 a3 b一個是實體數學模型及其算法(邊界表示法、體素表示等等);30年前的發明
$ ^3 k D. O- V一個是曲面數學模型NURBS(貝塞爾精度、調整修改有缺陷);30多年前的發明' a0 L* q7 v0 X) k9 a' c
) {" t/ T N% i5 A現在主流CAD廠商都把精力花在3個方面:/ _3 B2 c- B* X3 S3 {+ t
極強針對性的專業模塊開發,知識融合知識工程,如針對底盤結構,針對壓力容器的專業插件模塊,讓以前成熟的、優秀的設計能夠通過軟件固化下來,其底層本質扔是基于成熟的幾何算法與參數化,及成熟的邏輯描述語言,二次開發語言.$ Q+ I- b! H {8 d, i- [
設計上下游各研發業務的集成,如管道模塊、電纜模塊、制造模塊、CAE、模具、ECAD協作,理想就是上游數據的修改能夠關聯傳遞到下游,各模塊的無縫集成。如camworks、elecworks、 route 、logopress3" u1 Q7 K' @# M2 D& Y; C
, G5 _% h$ k* e) I2 F. ], a2 ]8 T
平臺化,可以說這是CAD廠商目前的重心,也就是開發重心在PLM上。與PDM/PLM的全關聯深度集成是追求的目標。EBOM、工作流、工程變更等等能夠單一數據源、全業務關聯、甚至在PLM中對CAD/CAE/CAM數據進行組合、修改,無縫提CAD/CAE/CAM中的任何數據屬性,所有環節數據的修改能夠被全業務相關環節響應,并形成閉環控制。EBOM MBOM PBOM的無縫轉換。同時PDM/PLM能建立在抽象的架構體系上,提供方便、靈活、完善的客制化工具及方法,通過現場實施客制化能夠適應任何企業任何刁鉆的業務。1 P3 ]: S0 \7 `& j l5 [6 z: X1 s/ e
0 v4 A% Q- i7 j0 e- r
二、參數化
6 f# V5 y2 N2 c對于快速消費品,也包括任何工業工程產品設計的概念設計,確實是非參的優勢。但概念設計,草案設計,也許根本用不著這些軟件,一張紙一張筆就OK了。對于任何產品,需要詳細設計,就必須嚴格的規范設計,特別是大型項目,大團隊協作,而且能實現設計知識的固化與流程化、自動化。這個的實現最好的方式就是參數化。" [* ^* Y6 j3 q0 m1 E
% t1 C. F* v# h) A& @無論是用哪個軟件,上哪個PDM/PLM系統。所有詳細設計模型都不能有非參數據,哪怕哪個實體、曲面體去了參,外來導入轉換的數據(如step 格式轉換,inventor轉進solidworks),都必須有源全參模型,并通過PDM系統掛接管理,而且都有備案(轉換報告會保留)。非參數據根本入不了系統,標準化那一關。參數化建模、制圖也都有嚴格的規范,如元件間的WAVE鏈接不得同級,越級WAVE鏈接;對象屬性值、引用集(輔助幾何體不放工作模型引用集)、圖層嚴格的規范、特征公差,質量設置。否則一個一查,到處都是叉叉。定期,信息化與標準化系統人員會對系統數據進行清理備案整改,進一步篩除不符合企業數字化設計規范的數據。
9 D. B) p5 q0 n7 w+ L
4 _# g, e' O: J3 F6 o9 K0 i$ e個別成熟的設計,比如通過solidworks的配置,系列零件設計表,設計庫,driveworks設計自動化插件等等將成熟設計經驗固化為自動化的設計知識庫,供企業高效重用。到數字化總成,及其在PLM進行統管的時候,得到的就是一個健壯、架構清晰、重用性高的電子數據倉。在質量追溯、工程變更ECO等環節發揮了巨大優勢。9 W1 ]: I0 N1 B. K1 E1 w' N
& W# j0 O; P: f. U1 \& P四、大公司大項目
2 n$ ^, o5 A* f4 j+ E) ?不懂得參數化的都是水平低下的。更準確點,在制造業,不懂得或者玩不好參數化的公司,都是技術管理差勁的公司。對于制造業,也包括建筑業,創新、創意不是隨意的不受制約的,尤其對于大型團隊協作的項目。創新創意的管理。普惠公司(普惠是什么來頭)之前對工程技術人員的創新是蠻支持的,但是技術人員的積極、繁多的創新提案,方案的討論實施試驗給公司造成了極大的管理困難,并造成很大的浪費。在引入精益思想之后,創新提案得到分類分級,每項創新必須夠級之后才能得到研發立項試驗,不夠級的創新方案不被討論立項采納,如果認為工程師自己覺得這個方案能夠帶來足夠大的效益可申請流程上報和標準化進行評審,如果得到認可,可依此作為新的創新方案級別。通過此方法,極大減少了很多微不足道、難于實現的、沖突、效益不高的創新,方案的提交數量下降了一大半。減少了大量的浪費和管理成本
" V: e. Q, w5 a7 g8 I; K7 k% P# K) b8 _! o3 s
大企業,大項目團隊厲害的是體系,在這個體系下,所有人都是體系下的一個螺絲釘,包括總設計 總系統工程師 規劃師等等,他們熟悉的是總體結構和布局。小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可以很熟悉其下的分部件,而大公司卻對分部件根本不熟悉,只把它當做有按需輸入輸出的黑箱(更多的時候這些高高在上的總工、總規劃師做的是項目管理的事情,連具體的布局設計規劃設計都很少參加)。5 y6 n4 q9 q0 Q2 q" i
在這種體系下,必須依靠規范的研發流程、標準規范將團隊甚至集團公司約束起來,各司其職。可以說小公司式的管理方式在復雜項目上根本不具備與大公司相比的競爭力,或者說想去參就去參的作業方式哪怕你召集向大公司一樣規模的技術人員,也根本不可能組織起復雜的大項目開發。不是人的水平問題,是體系的問題。
+ s5 R3 w# B7 ?6 L所以說復雜大型產品不可能參數化的說法,所以都是非參的為主,都是想當然的說法。大項目產品設計的詳細設計恰恰需要參數化,而且要非常規范、自頂向下、按項目WBS的運作方式參數化。% u1 I# ?* Q" n) |4 Z6 g4 s* x g
6 z ^. _+ D' E+ v& b
點評:
# H# B& Q4 m$ ]7 W# o軟件都是輔助工具,好用就行
8 T7 d2 S4 y% `2 ~" G2 v3 `
; H0 ~5 `2 L9 ~# ?: T3 B, D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