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向往202 于 2014-12-15 22:58 編輯
《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發布:中國步入工業化后期,當前產能過剩問題的性質和特征與以往不同,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挑戰嚴重性也不同尋常。 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本次產能過剩涉及領域更廣、程度更嚴重。從范圍上看,當前產能過剩的行業已經從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擴大到造船、汽車、機械、電解鋁等領域,甚至擴展到光伏、多晶硅、風電設備等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從產能過剩程度上看,從2012年3月起至2014年10月,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2個月的負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當前我國工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長期維持高庫存以及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
u=3253694874,354660274&fm=11&gp=0.jpg (25.69 KB, 下載次數: 3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12-15 22:57 上傳
u=1726559078,1331882447&fm=21&gp=0.jpg (14.82 KB, 下載次數: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12-15 22:57 上傳
二是由于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工業經濟大國、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許多產業年度需求峰值已經達到,當前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試圖等待通過長期需求以后逐步消化掉已幾無可能; 三是當前的產能過剩是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低成本工業化戰略急需轉型以及我國體制改革不到位的矛盾的集中體現,化解產能過剩不僅是與產業重組、霧霾治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緊密相關的綜合治理工作,也和深化政府體制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與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
QQ圖片20141215225312.png (97.05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12-15 22:51 上傳
另外報告指出,中國工資水平在過去10余年大幅增長,制造業平均工資超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已成往事。報告還指出,當前中國工資增長放緩,工資水平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不會像前幾年那樣大幅度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