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龍九禪師 于 2015-8-12 12:02 編輯
" {$ N; u/ |5 z: f# j害怕伏櫪 發表于 2015-8-12 11:12 4 d4 A0 `7 n: s; W9 e3 G& K1 \2 {
我就覺得奇怪了,當初諸葛亮滿腹學問、渾身本領由何而來?/ a l0 V- L5 y$ r% K7 O
他和被禪師示眾的鄧秀榮和25樓模具工之間,差別 ... 1 }& {* K6 _7 @. `# w J5 m
龍九誠惶誠恐 回稟老師如下( T% I: U, n& b3 ?# w
歷代正規軍高級將領多來自文官體系,越是高位越是如此,唐以前更是多數來自門閥士族。 r8 M0 q! y+ D% r7 h; |1 j( J
這些人講究“出則為將,入則為相”,任職高級將領之前甚少有實際軍事經驗,- p7 b; h! ~) p: S" L& j
但并不妨礙他們之中的精英成為優秀指揮官和軍事家。
: C. G5 K2 y9 @7 Y1 U2 b8 m9 {+ G
& y+ g7 `5 d2 Y, y) ]9 ^諸葛亮出山的背景、經歷及戰績:3 O( h( ]+ \& y
1、諸葛亮出山之前,完全沒打過仗,但是,軍事政治理論豐富,而且同部分軍政要員有聯系。布衣是自謙,并非事實。
: U% x; Y% q8 z6 s/ I; x! c襄陽一帶較強的豪族主要有蔡、蒯、龐、黃、馬、習等家,蔡家的蔡瑁;蒯家的蒯越、蒯良、蒯祺;龐家的龐德公、龐統、龐心民;黃家的黃承彥;馬家的馬良、馬謖;習家的習珍、習禎等為各家的代表人物。劉表進駐荊州,并在襄陽打開局面均是靠著蔡、蒯兩家的勢力。因而蔡瑁、蒯越等均在劉表政權里擔任著要職,是當時的得勢者。 因此,劉表為荊州最高軍政長官,蔡瑁為荊州第二號人物,蒯越為劉表謀主,是劉表政權的兩大支柱。龐家、黃家、馬家、習家等相對來說則較為冷淡,與之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在野的勢力集團。這是因為劉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在東漢未年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的背景之下,劉表坐保江漢而胸無四方之志,“無霸王之才,非撥亂之主”,因而這些豪族之有識之士均不與之合作。黃承彥與劉表、蔡瑁為至親,但未在劉表政權中供職;龐德公也是如此。《后漢書•逸民列傳》載:“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龐德公),不能屈,乃就候之”,仍舊請不動,劉表只得嘆息而去。
* _2 }- M% f/ I! B0 x' I* \, L( q這一在野的勢力集團,有著很大的聲勢,他們交相贊譽,控制著當時的荊州輿論界;他們聚會于這一集團的代表人物龐德公之鹿門,研討經史,探究學問,分析形勢,議論時政,抒發各自志向,因而帶有濃厚的政治和組織色彩,他們在等待有利時機,以與其它勢力集團聯合,尋求政治出路。 7 w7 _6 Y0 b+ W5 \, E6 j# n, X
諸葛亮的岳父是黃承彥,蔡瑁有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黃承彥,一個嫁給了劉表。諸葛亮有N多的姐姐,一位大姐與蒯祺結婚,蒯棋大概是蒯越的兒子或侄兒,官至房陵太守。一位大姐嫁給了龐德公的侄子龐山民, 而龐統的弟弟龐林,娶了襄陽城南、“宗室富盛,世為鄉豪”的習家習禎之妹。馬良、馬謖是兄弟,馬良在寫給諸葛亮的書信中稱亮為“尊兄”,裴松之于此下注曰:“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P! B: ?+ Q( j# s7 d9 j3 ^4 D
憑借著如此復雜的姻親關系,諸葛亮與劉家、黃家、龐家、習家、蒯家、馬家都攀上了關系,串親戚的同時,天下大勢就都打聽到了。自己又不是庸庸碌碌之輩,自然不愁不出名了。
! W- G$ D7 ]4 J- x- {( K7 R. e諸葛亮的叔父官至太守,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在東吳也是重臣,諸葛家族本身也是一個名門望族,; }1 q4 t) E% u) h, T4 y
讀三國歷史會發現到三國后期,魏蜀吳每國都有姓諸葛的高官,挺好玩的。
$ _" f3 B9 z: R+ i2、第一場仗就擁有絕對指揮權,而且兵力很少,城只一座,將兩三個,各方面調度協調都相對很方便(各個經理略有不服,但是靠老板壓下去了)。
/ B9 H0 g8 S; m. y5 H3、第一戰是伏擊戰,對手有明顯的輕敵傾向。7 b* _) D8 p: @% I4 J! ?/ r4 g8 F
4、一戰成功后面對對方優勢兵力選擇了逃跑……no,是長征,然后以游擊戰為主,然后是攻城戰,最后才打國戰。在不斷的實踐理論,而且并不是一直都贏。
* `) q" d4 v- M; o% W5、前期并未持續擔任部隊主官,后期在根據地黨政軍一手抓,而且經過數次整風(托孤大臣不聽話?干掉!)內部壓力小。, p0 m) j" x; c- g8 M4 \) {5 E
4、沒有取得單獨指揮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兵團決戰勝利。。
7 l* C& h6 Q: K
$ V$ \( }, u. O% ~, O' M還有一位火箭式提拔的兄臺,韓信
7 s3 E4 {& m$ k4 y7 L9 U( `7 \韓信那個時代,秦始皇基本把所有的兵書啊什么的都藏起來了,
- a; ]! Q6 B3 @讀過那么幾本兵書理論,隨軍過見過人頭落地,就算軍事人才一個了+ U; n; X- \ x$ N
跟著項梁和項羽混過一段時間,進過參謀部(看門的)。
9 j9 N' V5 F# w6 [+ K學到了核心技術之后跳槽去競爭對手的公司拆老東家的臺。
' a8 G1 D6 d. T' O+ P' {6 R一開始也老輸,因為廣告部門、人事部門還有后勤部門的工作做的比較好,所以實力沒有受損。
7 d" i5 ]4 ~# h1 K與此同時,老東家經營思路有問題,核心技術人才逐漸流失,不少被對手挖走了。/ L6 m* \+ r. c$ C. A
劉氏公司逐漸樹立了口碑,一點點積累優勢,蠶食市場份額,最終才獲得「巨大的勝利」。
) _# Q7 p* Y- ~: M5 e0 W3 `( a+ Y' D
3 ?4 M9 s% v+ M$ o; T- I7 a8 X再說一個倒霉的,趙括第一次上戰場,統領號稱40萬大軍(按照記載),對抗當時第一強國秦+名將兼老將白起,
6 C, | f' ?. n《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q$ N& S7 k$ ]; J; }$ i! _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
9 a* Y `: j# x ]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4 n; I1 A7 g: j
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J) E8 s0 i9 Q5 J6 E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7 k% @8 m) Z" Z/ g. Z
% R4 ]) n/ I: ]3 \
2 `4 P$ d% D |不得食四十六日,古人都有些喜歡用修辭手法,但足矣說明挺多天斷糧的了,軍隊沒有嘩變,趙括還算是有能力的!
3 O! V) }) M6 E6 Y1 p趙括并不算是完全無實際經驗,在被提拔之前,他是長平之戰的后勤供給軍官,并且在每次軍需運送的過程中,3 y3 ^1 m! \" R$ q: i
詳細考察了雙方的情況。
! b% \# ~& P" L' t9 H) K" O趙括被趙王委以重任,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的計策所致,一方面是因為趙括本人才名,
% ]( q2 C- \ F+ `還有一方面是趙王被趙括的踏實所打動。(趙括對于前線情況的各方面描述細致無比,做了非常踏實的準備工作)。/ `) h1 f1 j5 b+ i: T0 W
趙括確有紙上談兵的問題,但是其才能也是非常明顯的,缺乏的是經驗。
! ]. i3 ^5 w& e- G, Y秦國在趙國派出趙括后,派出白起為將,并且是秘密為將,對趙國和趙括的重視可見一斑。9 U, m3 ?( D9 d# C
4 F5 {9 F8 Z2 }' E- a4 X8 k' _: N K只懂理論、沒有豐富實際經驗的人,快速提拔,直接獨立負責一個項目,帶領一個團隊,不把整個團隊和自己一起弄死
- y; z" I+ W9 j& m那么這個人,有敏銳的市場判斷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足夠的溝通協調能力(自身或者背后);
) f( K7 n1 _% `5 y并且這個項目,不要太龐大,避免引來強大的對手,保證順利渡過前期的團隊磨合期和初步的積累;7 Q4 v! i H# F$ K; q
而且這個團隊,有容錯能力。即使出現失誤甚至階段性的失敗,也能及時進行調整。
0 U# s, r' j% s# P5 p$ ^; y7 A1 q/ Y3 ^/ t3 ?* {: f( C8 M+ s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