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只有快樂 于 2017-4-18 22:01 編輯
提起工匠精神,我腦海里瞬間閃出的就是老羅的這張照片,作為一個從英語老師跨界到手機生產,這種行為能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感覺到匪夷所思,我心里想說我們祖國的英語教育事業是多么需要人才啊,即使你認為英語已經讓你提不起來興趣,沒有了熱情,那還有其他外語例如日語也可以拿來教啊,對我們廣大宅男還有多大的一片處女地可以讓你來開墾啊。可是羅永浩確毅然走上了大多數人看來不會選擇的小路。我想多數人可能認為也許這就是一個噱頭,跨界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市場炒作行為,大家往往把他看作是一個娛樂圈而不是科技圈的人。但是看到老羅第一個錘子1發布會的時候,我看到了錘子對他認為重要的特質的堅持,雖然這一款手機并不成功,但是錘子在外觀,軟件細節的偏執的堅持,讓我看到了他們對自己心里認為的完美的堅持,看到了一種經過精雕細琢才會呈現出來的狀態,對他的產品我不能說完全滿意,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一個人是用很認真的態度在對待自己的產品,那我認為我們應該為這種越來越稀缺的工匠精神投以我們的尊重。
1.png (221.15 KB, 下載次數: 10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8 20:59 上傳
國人對工匠精神的珍視正是因為目前國內工匠精神的稀缺,這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國人對工匠精神回歸的呼吁,在李克強總理把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也變得尤為頻繁和迫切。有果必有因,那么,我們是否有去思考過,造成國人工匠精神缺失的“罪魁禍首”到底是什么?
2.png (431.06 KB, 下載次數: 10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8 21:22 上傳
首先,現代人不愿意去傳承工匠精神,有錢才是成功。我們的成功學,比任何時候都更現實、更勢利、更急功近利!在這種環境下,潛心做手藝的人,得不到社會的關注和尊重,傳承就更顯困難。
在中國,一個做了一輩子包子的人,即使技藝再如何高超,恐怕也不至于被普通民眾所推崇。因為包子實在太low了……而日本一個炸了一輩子天婦羅的老頭守著一個幾平米的小屋卻被當成國寶。如此大的反差是我們民族的內在精神追求已經庸俗化了。
3.png (319.8 KB, 下載次數: 1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8 21:27 上傳
其次,在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國人更喜歡投機取巧,而不愿意腳踏實地。
網紅直播來錢更快,所以大家一窩蜂地去整容做網紅。靜下心來幾十年如一日地鉆研手藝,卻成為了讓人鄙夷之事。國人只要能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徑,就一定不會去走那條積淀成功的道路!
4.png (294.14 KB, 下載次數: 1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8 21:44 上傳
再次,現代中國的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也消磨了“工匠精神”的延續
不可否認的是,國人對于手工匠人的重視程度低,能夠靠手藝養活自己的匠人屈指可數。這也導致了工匠精神的傳承困境。歸根結底,手藝人難以賺到錢!
5.png (277.19 KB, 下載次數: 10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8 21:46 上傳
第四,沒有相關法律制度的保障,工匠精神根本就無從談起
中國的法律是為了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來指定的,而不是為了甘于平凡、實事求是、墨守成規的工匠精神制定的。現在的市場競爭存在很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市場上到處充斥大量低劣產品,這本身就對工匠精品產生巨大的沖擊。中國不是造不出好的東西,問題是好東西未必能走向市場,因為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太過嚴重。地方保護、價格戰、輿論戰……小工匠想要對抗壟斷企業,實在太難……
6.png (217.92 KB, 下載次數: 10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8 21:55 上傳
最后,中國消費環境,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是言必稱價格,只要價格低就有競爭力。這樣的環境下,大家只追求降低成本偷工減料,難以保證產品本身的質量。
二是對產品品質要求低。了解商品出口的朋友都知道,中國99%的工廠對于出口產品和內銷產品實行雙重標準。出口品的質量標準要比內銷品嚴格得多!
試問,這樣的消費環境下,中國工匠如何能夠硬起腰桿?總而言之,無論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文化,還是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現實,都在殺死真正的工匠。追究起“罪魁禍首”,恐怕還是文化,沒有建立起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圍!
7.png (221.55 KB, 下載次數: 10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8 22:00 上傳
試想一下,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頭,有多少是提倡年輕人去扎扎實實做一輩子的“工匠”的呢?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我們的文化所推崇的,永遠是力爭做勞心者而不是踏實做勞力者。從這點上來說,中國工匠精神的復興,還任重而道遠。中國的哲學講究個人的修行,而“悟”這個字表達了一個人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工匠精神其實是一種格物精神,是通過對“物”的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的不斷改進以致完美的追求,有一類人就是通過不斷的對一個小事物的格物,完成了對大千世界的致知,最終開悟。讓我們對工匠精神多一點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