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國家項目,不僅能提升技術能力,更是對企業的認可,別人可能會高看我們一眼,談起合作來腰板也更硬了。只是,這些項目高高在上,我們似乎很難夠得著……”& o/ x3 r: I$ i9 Z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些支持、鼓勵企業承擔國家項目的政策和措施,但不少企業在申請時依然障礙重重。他們呼吁,應給予企業足夠的信任,把國家項目的經費花到實處,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 ^& S) U j0 t* i4 d1 i/ _! C$ F! B
; e' Z& |5 ^6 Y! u0 J2 P2 U v
項目申請“重名頭輕實力”0 t# H5 m7 K9 w) Q9 ~3 Q3 r5 c
一些政府部門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不夠信任" m$ J; _- E) S9 Y! ~0 r! c, E% J9 q
一家企業申請項目,評估專家對申請材料的語句、格式等方面摳得很細,直到項目被拖黃/ I5 R2 v, O# G; S
今年,浙江一家民營企業的市場負責人張越(化名)準備第三次申請工信部項目。基于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的考慮,該企業2016年上下半年共兩次申請了工信部智能制造相關項目。一開始,張越信心很足:“我們申請的項目和自身業務密切相關,公司在這方面又有豐富的應用經驗,曾經給150多個客戶做了服務方案,在業內數一數二。而且公司在省里評審時就是重點推薦的企業之一,實力肯定沒問題。”* i# O9 [7 B$ T
評選結果并未如張越所料。項目公示時她發現,入選的大多是有央企背景的科研院所。張越告訴記者,她曾打電話向工信部咨詢企業存在哪些不足,以便下次可以改進,答復往往是“專家很多,評審的意見可能不一樣”“項目涉及的部門比較多,不清楚哪里沒通過”。* i2 x( |1 [8 e( N [. g
“這樣一來,我們想改進也不知道從哪著手。”張越說,公司雖然打算繼續申請,但有過前面幾次失敗經歷,總覺得底氣不足。
$ M" n6 X2 ~9 |& }5 A- S$ y 類似這種情況,讓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很難實現借助科技項目再上一個臺階的愿望。浙江一家從事汽車相關行業的民營制造企業,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產品創新升級。2015年,該企業申請國家某項提升工業基礎能力的項目,能享受到相對低利率的貸款。可讓企業行政總監萬方(化名)遺憾的是,政府、銀行等支持單位和企業前后忙活了好一陣子,最后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t4 y/ k' r3 ?' H; T “項目批復后,我們就把材料提交給了放貸銀行,但因為經辦部門對民營企業不了解,顧慮比較多。項目審批方請了專家來做第三方評估,這位專家從可研報告開始提意見,對材料的語句、格式等方面摳得很細,反復修改幾次就超出了計劃的時間。”萬方說,我們理解專家的謹慎,但這位專家也不一定了解汽車行業的市場運作模式,因為彼此不熟悉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成本。“比如專家問我們項目不成功怎么辦?實際上,對汽車行業來說,我們報的項目一定是產業化的項目。因為不能投產企業是要買單的,所以肯定是有市場才會去申請項目。” R$ d2 } b; a! _% v- ?& G7 [
更不巧的是,2016年8月,國家出臺新政策,這類項目貸款需要執行基準利率,對企業降低財務成本已沒有實際意義,于是該項目擱淺了。
$ f: L1 S1 k/ F 企業普遍反映,一些政府部門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不夠了解、不夠信任,而最需要支持的,往往是這些具有創新力的初創型民營企業。“項目給大學、科研院所、央企,哪怕投錯了也沒關系,而把項目分配給企業特別是民企就比較謹慎。”有企業家說。
7 X8 W6 G' q& E h3 l. S 有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國家級的項目都要求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申請,初衷是希望利用高校院所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實際上許多高校院所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還不如企業。
4 J8 X J b0 K) L 許多企業負責人呼吁,國家項目評審時,要平等對待高校院所、大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應重點考察技術水平和匹配程度,而不應以機構性質、大小等來權衡。
, p4 }5 ^- G& `, x" x/ z3 b2 Z( b
“蘿卜”申請“量身定制”$ X& ^# I' i0 P) n4 x0 i1 c
來自企業的專家意見常常不受重視+ j, ?- e% H* ]2 m* i
有的項目指南甚至連計算機的數量、品牌、型號都羅列出來,只要發布,就是人家碗里的菜; C! y) p# {7 |2 ^5 r- Q
“申請指南這樣寫,設置這些條件,行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項目是給誰的,項目在指南發布時就已經分好了。”說起某一年發布的“十二五”重大新藥專項,成都一家生物醫藥企業負責人有點郁悶。
! u; I+ s; f3 q# P d6 G 這位負責人說,國家戰略本來只是指明方向,但有的指南設置一些不必要的條件,甚至連做藥的靶點都很明顯,幾乎等同于“蘿卜”申請。“這就好比買電腦,先規定要求什么牌子的,又規定13英寸,同時又要求紅色,這些條件基本是排他性的,符合條件的就那么幾家。”
8 P4 ~' k6 w R5 x; P 更讓該負責人吃驚的是,獲得重大專項的項目中,有些根本就不是創新藥,其中一些藥企沒有什么創新能力,理論上連參評重大專項的資格都沒有。他還提到,某一年國家重大新藥專項,某國立研究所占了將近1/3的項目。“這個研究所有資深院士,研究水平是很厲害。但在這個行業里,我了解彼此的水平,我們的水平不比他們差。”' o& B$ L0 U) Y" [0 r' N: K8 S
項目指南的“套路”并非只在生物醫藥領域才有。調查中有企業反映,許多項目申報指南的條款,一看就是為某些高校院所或與之有關系的某些企業“量身定制”的。“有的項目指南甚至連計算機的數量、品牌、型號都羅列出來,只要一發布,就是人家碗里的菜了。”有企業負責人說。8 m6 G. v; C/ c+ g
企業還反映,一些部門編制項目申請大綱和目錄時,多數時候只在專家教授中討論,很少考慮企業訴求,來自企業的專家比例也非常小。由于不了解市場,一些國家項目立項時就和市場離得比較遠,甚至已經落后于市場。在一次項目交流中,一位企業技術骨干發現一個關于機床的國家項目準備立項研發,計劃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其實,這家企業早就研發出了同類產品,而且遠比立項要做的項目好。5 c. S5 _/ E% T$ x1 N3 `3 c
“這是對科技資源巨大的浪費,真讓人哭笑不得。”這位技術骨干說。+ Q- g8 Q! z/ }! _+ J" g
在某企業任總工的于小偉(化名)是國內機床領域的權威專家,他曾參加過相關領域的指南討論和項目評審,但不久就發現自己說不上話,意見也沒有分量。“一些管理部門似乎不希望企業的專家參與,請來的有些不是細分領域的專家,評審時寫的往往是‘八股’材料,甚至說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等不符合實際的話,這些話真正的專家是不敢輕易說的。”
7 {, a5 c0 q7 `2 s; i5 m 不少企業建議,在科技計劃制定、項目申報編制中有必要充分吸納企業的科技骨干參與,讓企業有充分的話語權,以更好地對接市場,避免科技資源浪費。
/ N |. N" w. ~$ E( A7 D: G" w# ?6 C) `8 K; P, d p
“紅頂中介”借機牟利/ U$ \* P& k1 R0 ? o
僅僅按申報指南說的報材料,往往評不上
. b; ~6 H6 ]* e1 l/ m# W; S 有中介機構對企業說:“通過我們保證能評上!條件是事成后收取30%的項目經費作為‘咨詢費’”
7 S: c q# K& ~8 \ 申請高級別的國家項目一直是河南新天科技的心愿。多年來,企業一直在努力申報科技部的重大項目,但屢戰屢敗,從來沒成功過。2016年,一家中介機構主動找到企業,對方打包票說:“通過我們來整理材料、申報,保證能評上!條件是事成后收取30%的項目經費作為‘咨詢費’。” [7 l% R, k _
“這本來就不規范,我們企業哪敢做?而且要被拿走項目經費的30%,項目做下來后企業說不定還得貼錢。”新天科技董事劉暢告訴記者。
, [# t- N; k k! v6 J0 Q 和新天科技一樣,很多企業家表示,他們在申報過程中經常遇到打著咨詢服務等旗號的中介機構。這些中介之所以有生存空間,正是看到很多企業想申請項目有困難,而它們手中有資源可以幫忙疏通關系。
0 P V/ s) T& B+ B 四川某企業負責人說:“所有的項目都有申報指南,但仔細看這個指南,會發現該說的話只說了20%—30%,如果僅僅按指南說的報材料,鐵定評不上。只有向中介咨詢,才能打聽清楚,寫出符合要求的材料,而‘咨詢費’大約就是項目經費的30%—40%。”
: h; V) K- s2 l$ [ “企業去申請國家的科技項目,如果你不清楚立項如何評估、要害是什么,根本就申請不到,這其實是一種‘潛規則’。”成都振芯科技總經理助理海潔說,一些初創型小企業或者海外回國創業公司可能有技術,但對環境不熟悉,也沒有行業資源,需要到各方面咨詢。而有些信息政府沒法提供咨詢,企業有時只能去找行業協會下屬的組織等第三方去咨詢,這種第三方常常也扮演著“中介”的角色。. l. O# `7 z2 E0 Q( z6 P. `( u
0 q( ]/ F5 N+ F0 K
資源分配不平衡$ R5 {2 l2 {8 d0 ]/ V# z
非一線城市或不在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獲得項目支持的比例偏低
! c5 i4 `" G3 ~! P' a0 t& r/ r5 Z 項目評審專家幾乎成了“兄弟伙”,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拿到項目的總是那些人那些企業% w E2 Q: I8 t' c
調查中,四川、河南的企業普遍反映,我國科技資源的分配不夠均衡,非一線城市或不在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獲得項目支持的比例偏低。以生物醫藥領域為例,成都一位企業家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京、上海拿到的生物醫藥科研項目幾乎占大多數。
# W4 @2 Y( n" g$ ~" t “有關部門在生物醫藥科技項目評審時主要請北京的專家,項目編制是他們,評審還是他們,長久就成了‘兄弟伙’。”該企業家告訴記者,每次參加科技部、發改委的重大新藥專項申請答辯,雖然答辯效果很好,但由于“圈子”中的人不熟悉西部的情況,他們必須做得好出一大截才可能分到一杯羹。! x K0 D1 ~, B% q
這位企業家說,“兄弟伙”彼此都很熟,評審前基本已經打好招呼了,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蛋糕就這樣切來切去。“拿到項目的總是那些人那些企業,撐的撐死,餓的餓死。”
1 r4 G. s, ]: N# g! d4 D, ? 針對優化科技資源分配問題,企業認為,科技項目評審應以實力論英雄。同時,應兼顧公平,也鼓勵創新,可以嘗試在不同城市設定相應的比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比例高一些,但一些相對偏遠的城市也應該有一定的比例。“科技資源不能總是集中在某一個地域,某幾個系統。/ X2 Q. |& N8 x- B9 Y
. `2 h6 J! C# s! T
8 X k! U1 V- a( C% r* B* d9 T4 T( T
8 N! D( _& W O' m3 j$ ~7 a)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