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nsigne 于 2017-8-1 16:12 編輯 * p/ P7 V$ L" V. F& ~7 \
6 b: `" X) J4 z7 w+ ]0 D 不是不想,而是環境造就的現在一代人對于婚姻看法的變化。
1 @+ {$ R8 W+ H" w1 g2 r J) b
! F/ v( [& t" x 早一代人對于婚姻的定義可能就是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可能也說不上多喜歡,一起生活,不僅降低成本,還壓制了別人的閑言碎語。價值觀是否相容,性格是否合適,這些都遠沒有快點在適合的年齡結婚那么重要。所以對于情感的要求可能不如這一輩的有些人那么高。
2 W$ y( _3 t! ^1 [0 k; V. u' x7 P$ n7 T! m0 B- R+ h) L
現在呢,經濟社會都比以前發展了,很多時候一個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了,大多數人更追求的是精神需求和真正的合適,比如三觀一致性格互補,比如有好幾個相同的興趣愛好,更追求在一起的愉悅性和精神層面的合適性,所以對于婚姻,對于伴侶的要求是比以前要高的。( G( w7 Z, |# O8 q d6 K
# @) [; v9 w$ |: o 基于以上我們可以比較:作為一個女生,遇到一個合適年齡的男生,和遇到一個三觀一致性格合適還能精神層面相通的男生,那個更容易?很顯然是前者。
" G) y: q' E/ p0 G# X) p' O% C# S* D
! U2 d1 O8 I! l8 M8 E$ D, T 而在現代社會,基本上作為一個一個人也能生活的很好的人,一個人也能夠獲得很多樂趣的人,其實不需要兩個人一起來降低成本,也不需要兩個人一起來迎合傳統一輩的我們所覺得難以認同的價值觀。所以很多人,其實并不希望找一個不合適的人來互相傷害,而是真正尋求真正能夠達到精神層面契合的人,這就很難。
/ i( K. I8 ?- ~# t; L5 g
; Q1 e5 I+ T& c, j# t V( a 所以 老一輩看重的是適合的年齡,而這一輩看中的,是適合的人。4 F/ `. p9 j G Y$ I* v
1 e' O! K# s) _: k" j$ N 而這種轉化是有很多因素決定的,社會經濟因素各位答主都說的很好,我就說說上一輩到這一輩價值觀的變化和身邊持有傳統價值觀的人的評判所帶來的影響的變化,還有學歷帶來的變化吧。3 U3 j$ f; I) e, d
, F5 z, [5 ]% B7 b7 c' ^ G
1. 價值觀的變化
^7 C& k# |8 Z: Z* j& O4 ?& B- c0 u0 T6 Y1 J
以前父母那個年代,信息閉塞。而信息閉塞帶來就是價值觀的單一。所以在很多非發達城市的父母輩的價值觀里,到了“合適”年齡不結婚是可恥的,甚至是不孝的表現。當你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不去接觸新的價值觀的話,自然會覺得這和吃飯喝水一樣是順其自然的。基于這一點,父母輩的大多數人都是循規蹈矩,到了周圍人覺得該結婚的年齡結婚,在周圍人覺得該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甚至并不會去思考 婚姻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是價值觀單一的影響。
[9 m G8 X$ h/ l- E! Q+ V$ R8 G1 [7 X6 L! B* J8 L
而在現代,信息暢通多了,信息的多元化和暢通帶來的是價值觀的多元化。而每一次接觸一種新的價值觀,人心里對于某一件事情是會有一個重新思考到重新認識的過程。比如很多曾經覺得應該在“合適”的年齡結婚的人,接觸到更多元的價值觀的時候,會開始思考婚姻的意義,以及不結婚這種行為,到底真的是一種如很多父母輩所認為“錯誤”的行為,還是一種可以被選擇的行為。當價值觀比較單一的時候,人們會把很多真的是對錯的事情,和可以被選擇無關對錯的事情,一起放到要被評判對錯的籃子里,而多元的價值觀的碰撞,就是讓人們去思考,哪些原來單一價值觀里的錯誤的事情只是無關對錯的選擇,而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被評判對錯的事情。
4 f& b1 t- ?5 D8 m: x2 I" j9 P1 f5 P4 x' f
6 D" q" I t' I/ X5 K' H; s 所以這樣對于在“合適的年齡”不結婚這件事情,在單一價值觀里,可能是錯誤的,而在現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種無關對錯的選擇,所以現在會有很多人選擇不結婚。
5 {* ^7 k$ ~7 ]$ X6 B5 E" C
$ Z8 V9 z5 q( d8 K 2.周圍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因素變化了4 S7 o8 g) s( j0 h5 r6 ?: D
) d9 W& ?: @* o) d# X" J6 R
在以前,當周圍的人都持有同種價值觀,而你并沒有脫離環境的時候,是很難逃脫這種價值觀的,就算意識到了,由于信息閉塞和人的流動性不大,違抗的成本是很大的。在上一輩,你可以說服父母,你說服不了所有人,抵抗不了所有人的閑言碎語。相信在很多時候,特別是非發達城市,父母輩的思想都是早日成家,寧愿不合適,湊合著過一輩子,也不要因為不合適離婚遭人議論。而在那個時候,可能大多數人畢業找到工作了就穩定下來,在一個地方過很多很多年,周圍的人也是那么一些,大多數人的人脈關系可能十幾年幾十年都不會變,這種周圍人的評論的影響就非常之大。/ k$ Y( v1 s$ Y1 i9 j
4 M7 k* j0 S: x+ @1 d7 | 而現代社會,信息流動和人的流動性是很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周圍人對于一個人的評判因子就不會給當事人帶來像以前那么大的影響,當你意識到周圍人對你的評判建立在你不認可的價值觀里時,逃脫的成本比以前就小得多。比如原來你在村里,你不想結婚,三姑七婆每天來給你介紹對象,后來你受不了了跑去了大城市搬磚,三姑七婆也只能在過年的時候關心一下你了。這樣來看,周圍人因閉塞價值觀對你的評判,在信息和人的流動性比較大的時候,是沒有以前那么大的。
5 D6 h+ T! f3 i4 B: A# t& i+ H
2 [" K l1 X5 v 由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得到,價值觀的變化使得人們對于婚姻的看法發生變化,而周圍人建立在閉塞價值觀上的評判標準對于人的影響變小了,所以很多人在充分思考后,會重新開始思考婚姻意義,并且選擇逃離原有的閉塞價值觀帶來的影響,做出在“合適的年齡”不結婚的行為。* f1 P8 s$ Q; H0 Z, H% ^
0 k7 X7 H1 l9 V2 C, w
3. 社會人的學歷增高了, [8 T" t: e! {8 v
. }* r4 m8 L/ H( r% s& B+ I+ i 在以前的父母輩,上了大學就相當于高級知識分子,很多人讀完中專讀完高中就畢業了工作了,年齡大概23-26歲,工作了有了經濟 來源,也就相當于穩定下來了。而我們這一輩,很多上了大學,甚至讀碩士讀博士,畢業大概26甚至30歲。而學歷增高對于婚姻的影響有兩點:一是會使人變得更理性,所以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會增加很多理性的因素;二是大多數人在最高學歷畢業以前,都是沒有自己創造的經濟來源的,并且可能還會換城市讀書,比起過去相似年齡的人,穩定性是減少的。而理性人在自身不穩定的時候,選擇進入一段需要穩定的關系是一種相對不大理性的行為,所以可能這也是很多適齡青年就算遇到喜歡的人,也不愿意早早踏入婚姻的原因。1 e" r) Z) l9 e& H9 o
9 M! L& p8 ^' \4 Y% j d1 U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的多元化,其實很多事情,包括婚姻,都是可以被再定義的。而其實,對于那些無關對錯的事情,基于每一種價值觀所做出的選擇都沒有錯。所以在擁抱多元價值觀的同時,我們也該尊重和包容每一種價值觀,尊重選擇在“合適”年齡結婚的人,也尊重喜歡一輩子獨善其身的人。而作為自己,對于那些無關對錯的人生選擇,也沒必要活在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爭執的漩渦里,畢竟一輩子也就一次,按自己的心意去選擇就好。一輩子過得快不快樂不取決于別人怎樣看你,而取決于,無論怎樣,是不是這一生,除去那些不得已因素帶來的局限性以外,你想經歷的,你想選擇的,是不是都努力沒有讓自己錯過。
: ?4 a% h. E8 }* c* ~$ F6 o8 U, M3 O o
作者:汪喵行 Hannah
5 K1 N! Q+ z4 e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61277/answer/206550561
% N' z2 x: B) _4 R7 u6 E n) q來源:知乎 9 f5 o# }0 \6 q5 ?% s
. U! I4 d b! W5 T5 o
. `. g1 R3 U" ]3 D) T4 r: ~ T4 u, l) l/ l3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