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筆”的發明人王堅博士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用戶界面的研究,可是誰又能想到他從本科到博士所學的都是心理學專業,而用戶界面又正是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的最佳結合點。另一方面,就算你畢業后要從事其他的行業,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專業讀好,這同樣能成為你在新行業中的優勢。例如,有一位同學不喜歡讀工科,想畢業后進入服務業發展,我就建議他先把工科讀好,將來可以在服務業中以精通技術作為自己的特長。
1 d2 m1 F6 V k- y" J; l+ e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在追尋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尋自己終身不變的志向。有一本書的作者曾訪問了幾百個成功者,問他們有哪件事是他們今天已經懂得,但在年輕時卻留下了遺憾的事情。在受訪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種是:“希望在年輕時就有前輩告訴我、鼓勵我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興趣固然關鍵,但志向更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響力最大化”,多年以來,我有許多興趣愛好,如語音識別、對弈軟件、多媒體、研究到開發的轉換、管理學、滿足用戶的需求、演講和寫作、幫助中國學生等等,興趣可以改變,但我的志向是始終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種興趣當作自己最后的目標,也不必把任何一種興趣的發展道路完全切斷,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興趣完全可以平行發展,實在必要時再做出最佳的抉擇。志向就像羅盤,興趣就像風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可以讓你駛向理想的港灣。積極主動:果斷負責,創造機遇 8 u; c- Y3 Q7 j/ S( g
, m! Q% O: p: K" X$ {! R創立“開復學生網”時,我的初衷是“幫助學生幫助自己”。但讓我很驚訝的是,更多的學生希望我直接幫他們做出決定,甚至僅在簡短的幾句自我介紹后就直接對我說:“只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么做”。難道一個陌生人會比你更知道自己該怎么做嗎?我慢慢認識到,這種被動的思維方式是從小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被動的人總是習慣性地認為他們現在的境況是他人和環境造成的,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只有消極地生活下去。持有這種態度的人,事業還沒有開始,自己就已經被擊敗,我從來沒見過這樣消極的人可以取得持續的成功。
# h3 Y+ r3 k/ B1 k' H" X; x7 e2 m$ i- P
從大學的第一天開始,你就必須從被動轉向主動,你必須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你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將來的事業,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讓大學生活對自己有價值”是你的責任。許多同學到了大四才開始做人生和職業規劃,而一個主動的學生應該從進入大學時就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 V" Q0 U3 ~" ]
/ g+ t' r( W Q J/ G& K3 Z& C
積極主動的第一步是要有積極的態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薦的方法,積極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追尋興趣并嘗試新的知識和領域。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 v2 r9 l/ K0 c+ m$ D! [; F8 u' A u J; J, D! j
積極主動的第二步是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勇敢面對人生。不要把不確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比如說,有些同學認為英語重要,但學校不考試就不學英語;或者,有些同學覺得自己需要參加社團磨練人際關系,但是因為害羞就不積極報名。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去解決也是一種解決,不做決定也是一個決定,這樣的解決和決定將使你面前的機會喪失殆盡。對于這種消極、膽怯的作風,你終有一天會付出代價的。
; G) t: K4 }- K3 u! y4 X
! J5 f% G; u5 L& f6 f) M積極主動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事事用心,事事盡力,不要等機遇上門;要把握住機遇,創造機遇。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放棄學習,整天打撲克、喝酒。他依然終日鉆研數理化和英語。六年后,中國科學院要在青海做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時朱校長就脫穎而出,開始了他輝煌的事業。很多人可能說他運氣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機會。但是,如果他沒有努力學習,也無法抓住這個機遇。所以,做好充分的準備,當機遇來臨時,你才能抓住它。
N! F, O% P- d/ g
H. G! o) j( R積極主動的第四步是“以終為始”,積極地規劃大學四年。任何規劃都將成為你某個階段的終點,也將成為你下一個階段的起點,而你的志向和興趣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興趣,你應該馬上做一個發掘志向和興趣的計劃;如果不知道畢業后要做什么,你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劃;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應該馬上寫一份簡歷,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或自己審閱,看看哪里需要改進;如果畢業后想出國讀博士,你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具體的研究經驗和學術論文;如果畢業后想進入某個公司工作,你應該收集該公司的招聘廣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歷對比,看自己還欠缺哪些經驗。只要認真制定、管理、評估和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你就會離你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掌控時間:事分輕重緩急,人應自控自覺8 f) o9 E; b1 T8 F
. f- |+ g, n) n; f+ g: v- N# P" |
除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大學生還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事務。一位同學是這么描述大學生活的:
- V/ ~5 a' h, _4 Q; O) g6 N+ }, F) ]' _1 A. h
“大學和高中相比似乎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每天依舊是學習,每次考試后依舊是擔心考試成績……不同的只是大學里上網的時間和睡覺的時間多了很多,壓力也小了很多。”5 s. N. ?. l a3 J2 y# C! x
, J |) L1 m5 b8 M" ?
這位同學并不明白,“時間多了很多”正是大學與高中之間巨大的差別。時間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時間、計劃時間、管理時間。
$ H/ u3 u. T# r+ _
0 I4 a; D, G5 \. u安排時間出了做一個時間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輕重緩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重要事”和“緊急事”的差別是人們浪費時間的最大理由之一。因為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這么做會導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廢掉。例如,我認為這篇文章里談到的各種學習都是“重要的”,但它們不見得都是老師布置的必修課業,采納我的建議的同學們依然會因為考試、交作業等緊急的事情而荒廢了打好基礎、學習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時間的一種好方法是,早上確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一下,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2 a: Y# w5 [" }% K. G7 n3 p
" {1 q, {2 |) {5 s3 b5 \( D每個人都有許多“緊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實際的。我建議大家把“必須做的事”和“盡量做的事”分開。必須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盡量做的事盡力而為即可。建議大家用良好的態度和寬廣的胸懷接受那些你暫時不能改變的事情,多關注那些你能夠改變的事情。此外,還要注意生物鐘的運行規律,按時作息,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在學習時有最好的狀態。
6 \6 j8 Y( Z/ x8 w# Z, ^9 b3 u/ ~: a/ J' l. q7 \- Z
大學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時期。大學生必須有自控的能力,讓自己交些好朋友,學些好習慣,不要沉迷于對自己無益的習慣(如網絡游戲)里。一位積極、主動的中國學生在“開復學生網”上勸告其他同學:“不要玩游戲,至少不要玩網絡游戲。我所認識的專業水平比較高的大學朋友中沒有一個玩網絡游戲的。沉迷于網絡游戲是對于現實的逃避,是不愿面對自己不足的一面。我認為,要脫離網絡游戲,就得珍惜自己寶貴的大學時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義并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的事情。”為人處事:培養友情,參與群體 @$ b9 W W5 t
8 ^7 l4 m% B; {; O, b' ?2 j很多大學生入校時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生長的環境。進入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后,如何與同學、朋友以及社團的同事相處就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大學是大家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學習、培養、訓練如何與人相處的機會。在未來,人們在社會里、在工作中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學生要好好把握機會,培養自己的交流意識和團隊精神。
& h& G( j0 V6 i! Z8 B) ?- g$ P
- q4 I# {% l$ Q6 U9 t& I+ n“人際交往能力不夠強,人際圈子不夠廣,但又沒有什么特長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團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聯系。”這是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經常遇到的困惑。對于如何在大學期間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我的建議是:" H) d* g, ]/ V7 [9 N
5 A# N7 B8 A/ B% Q* G% y5 \第一,以誠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對別人要抱著誠摯、寬容的胸襟,對自己要懷著自我批評、有過必改的態度。與人交往時,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這就好比照鏡子一樣,你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可以從他人對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態度中一覽無遺。你若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你。你若敵視別人,別人也會敵視你。最真摯的友情和最難解的仇恨都是由這種“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當你想修正別人時,你應該先修正自己。你想別人怎么對你,你就應該怎么對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6 C+ J( a) w# ~7 Q
$ H* }* j: B- s7 p第二,培養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點,很多大學時的朋友就會成為你一輩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學和尋求自身發展的道路上,這樣的友誼彌足珍貴。交朋友時,不要只去找與你性情相近或只會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種:樂觀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腳踏實地的朋友、幽默風趣的朋友、激勵你上進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幫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對你說實話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學時談戀愛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顧別人,增進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戀愛這件事要隨緣,不必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
+ A+ X6 O8 ]$ \5 i
# X+ U# p1 B% P第三,學習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社團是微觀的社會,參與社團是步入社會前最好的磨練。在社團中,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和領導才能,也可以發揮你的專業特長。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個誠心誠意的服務者和志愿者,或在擔任學生工作時主動扮演同學和老師之間溝通橋梁的角色,并以此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為同學和老師服務。這樣的學習過程也不會很輕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學社團里的人際交往是一種不用“付學費”的學習,犯了錯誤也可以重頭來過。 K2 j. J' i8 z: U- z1 V
& c9 t& r3 P! k8 _5 k8 V
第四,從周圍的人身上學習。在班級里、社團中,多觀察周圍的同學,特別是那些你覺得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特別強的同學,看他們是如何與人相處的。比如,看他們如何處理交往中的沖突、如何說服他人和影響他人、如何發揮自己的合作和協調能力、如何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真誠、如何表示贊許或反對,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況下充分展示個性等等。通過觀察和模仿,你漸漸地會發現,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改進。在學校里,每一個朋友都可以成為你的良師,他們的熱心、幽默、機智、博學、正直、溝通、禮貌等品德都可以成為你的學習對象。同時那些你不喜歡的人和事也可以為你敲響警鐘,警告你千萬不要做那樣的人和事。當然,你也應當慷慨地幫助每一個朋友,試著做他們的良師和模范。& a+ w: G: \) f
9 `0 D, N+ U* A% B/ a
第五,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如果覺得沒有特長、沒有愛好可能會成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的一個障礙,那么,你可以有意識地去選擇和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是你與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徑之一。很多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不是只會閉門苦讀的書呆子,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繪畫、橋牌和體育運動方面的高手。業余愛好不僅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還可以讓大家發掘出自己在讀書以外的潛能。例如,體育鍛煉既可以發揮你的運動潛能,也可以培養你的團隊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沒有什么興趣愛好,那么,多讀些好書豐富自己的知識也可以改進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因為沒有什么比智慧和淵博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了。
1 E& X3 Z& _. H$ f3 c
0 |* M! c6 W" _( g4 k所以,學會與人相處,這也是大學中的一門“必修課”。對大學生們的期望3 x3 t$ r, F) I8 M9 T
9 q# v, e9 X2 l( T3 |0 Y
踏入大學校門時,你還是一個忙碌的、青澀的、被動的、為分數讀書的、被家庭保護著的中學畢業生。9 d1 ]) ~5 V7 \. O H
7 x0 o9 g* j( D$ `: }0 n就讀大學時,你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好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興趣培養、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 I; @* l; A) z3 N6 Q$ }
, K! g; ^3 Y# h- ^# c! q經過大學四年,你會從思考中確立自我,從學習中尋求真理,從獨立中體驗自主,從計劃中把握時間,從交流中鍛煉表達,從交友中品味成熟,從實踐中贏得價值,從興趣中攫取快樂,從追求中獲得力量。5 M% e7 E2 l( @9 P" p( r
, S' O6 T% t; ?; @% a4 ]6 u! f
離開大學時,只要做到了這些,你最大的收獲將是“對什么都可以擁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中國未來的主人翁。
U& U% P: [5 R. h, r0 [% c' f! E8 E# t. \
所以,我認為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