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樓主 |
發表于 2007-11-20 20:41:12
|
只看該作者
七、 你該用什樣的機油 " n5 I- O2 K8 c6 s# @
; j) E8 p) n- _6 q2 C% ~/ q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國內汽車商品中單是機油就超過幾十種品牌,只要你走一趟汽車百貨店,全合成、半合成礦物油,SG、SH、真的看的眼都花了真不知如何挑起,真不知該用哪一種才適合。而商家所推薦的也幾乎都是獲利高的商品,真正好用、真正適用,倒也未必。我們從車廠的要求,機油制造廠的建議,一些國際知名車隊的使用經驗中整理出一些概念,希望你能從中找出你對機油的選擇的依據。
/ f4 [* [' ?4 b' l' ]
9 }& L8 x7 t: M: H7 D+ J @1 h依品質來區別 ' p7 k% Z" \0 ?: c+ _! Y
0 `( Y0 x4 g4 s: k% c& q) s
機油因其基礎油之不同可簡分為礦物油及合成油兩種(植物油因產量稀少故不計)。二者最大差別在於∶合成油使用的溫度更廣,使用期限更長,以及長本更高;同樣的油膜要求,合成油可用較低的黏度就可達成,而礦物油就需用相對於合成油較濃的黏度才可達到如此要求。換句話說,在相同的工作環境里,合成油用較低的黏度就可以達到保護引擎的目的。同樣,在相同的工作環境里,合成油因為使用期限比礦物油長很多,因此雖然成本較高,但是比較換油次數之后,并不比礦物油高很多。 (先聲明∶本文不考慮所謂的半合成機油 子曰∶吾惡紫之奪朱 )
1 R/ L$ k: b m: G% t. x6 s7 }5 v. W$ h8 x5 [5 T3 k
依黏度來區分 / U/ p; c+ X+ j( H( W: I
6 j1 ~1 i+ }, J- {
黏度是指流體(含氣體及液體)在流動時它內部的摩擦力,即流滯阻力。一般潤滑油都會提供在華氏40度及華氏100度時的黏度,40度是相對於冷車時的狀況,而100度是高速運轉或塞車時的情況。如果黏度太濃,所產生的阻力也相對提高因此會有些狀況發生。如∶一、影響冷車時引擎的啟動。這在低溫時會更明顯,例如在冬季時到玉山賞雪,2OW/50就會比5W/40來的不易起動。二、增加耗油量。黏度高的機油阻力也高會使引擎內部機件的運轉產生更高的摩擦阻力,耗油量因而增加。三、增加啟動時引擎的磨損。引擎在一段時間沒發動時,原本附著在上部的機油會流回油底殼,上部缺乏足夠的機油來保持在啟動狀況下的引擎,如果機油黏度濃流動就慢,因此磨損的機率就會增加。四、如果機油黏度太濃則內部阻力較大,阻力會轉換成熱,使機件操作時溫度升高。 % w% @/ q8 J6 o
8 Q* }. L4 c7 a依使用環境的氣溫來決定 ! _, y* Q! [9 i d. z" \3 \! F0 k
4 I& S0 H+ j" `' w0 o4 p
任何一家汽車廠幾乎都會在車主手冊中建議最合適的機油黏度。全世界對機油最挑剔的車廠當屬保時捷,因為它是氣冷式引擎,一切只靠機油來冷卻,它內部的技術通告中,就對每一款送驗(油品制造商要求)的機油作出結論。但是最基本的,它還是要求車主依使用環境的氣溫來決定用何種機油。以臺灣而言,氣溫最低不低於攝氏五度,最高不曾高過攝氏四十度,在這范圍內一般上,10W/40、10W/30都不適合,而合成油最少要5W/40以上。5W/30、10W/30都不適合。以上是在挑選機油時你必須了解的常識,以先用車環境的氣溫來決定機油黏度,再以預算來考慮用礦物油或合成油。
& [+ l1 D, f4 }+ r1 u; Q
M) Z# T8 z' }* E純代步用何種油 . b6 v; m! }4 C a! r* n$ m
0 [; t+ A) q! u( K6 ~1 y" X; K2 e如果汽車只是一種代步工具,而且你只有上下班時才會用的到,車狂實在很想勸你將車賣掉改搭公車算了,何必再為車龍增添尾巴,15W/40的一般礦物油就夠你用了。如果你想節省汽油費用,全合成的5W/40可以滿足你的要求,因為它的流動快,還可減少你啟動時引擎的磨損。
% f0 k8 m: g8 Y+ [( d4 z
# Q3 [( V6 ~% f喜歡拉轉數應該用何種油 # N- ?8 X; F ]+ `
1 u! q% L5 C- ^6 _& A& @- T$ U
引擎轉數越高,相對的溫度也會越高,因此就應該用黏度大一點的機油。如5W/50、10W/50或15W/50。但是前面提過黏度越高,相對的阻力就越大,引擎性能多少會削弱一點,因此合成油就可彌補這缺點。因為合成油可以用較低的黏度,來滿足相對於礦物油必須用高黏度才能符合的工作條件。但是這時你要考慮車輛本身的引擎容積輸出,如兩千以下的四缸車,轉數一拉后來快就到紅線,或許稍濃一點的機油(例如10W/40相對於5W/40),會比較合適。因為汽缸和活塞環之間的空隙是由機油來密封的,黏度高的密封效果當然比較好,三千以上的,六缸以上的,這類車引擎轉數通常比較不會上到紅線(當然也有例外),因此就比較不必那講究。另一種決定黏度的方式是,跑一陣子以后注意聽引擎氣門聲,如果"達達"聲很明顯,那你就應該將黏度增加。 - c- u9 _5 K- S5 [" t# Q3 k. H
" y/ P" c: `# t0 k0 l高壓縮比引擎該用那種油
, ]: G0 B. P; O2 S) T- |0 d' z [8 d
我們很主觀的告訴你,黏度高的合成油,是唯一的選擇。如5W/50、10W/50或15W/50。如果再加上你常將轉數拉至紅線不放,10W/60都可考慮。
9 u, h- V- n$ [0 T. I% ~4 k
7 x9 w% d# s, t$ H# t) S' [& A6 t八、 消耗多少機油才合適 : D4 b0 d2 [/ E* C0 n
8 p' h1 o( [6 z0 _3 |! z2 I) f
首先對發動機機油消耗(俗稱"燒"機油)應建立正確概念,只要發動機運轉就會有機油消耗,正常的機油消耗是維持發動機運轉所必須的,所以不會對發動機造成危害,發動機在運轉過程中"燒"機油與"燒"汽油一樣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只不過在發動機正常工作期間消耗的機油量遠遠低于汽油消耗量而已(國際規定機油燃油消耗比<1%)。 & O& M! J9 y) w
- y7 M9 x9 m/ X發動機正常工作過程中極少一部分機油會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氣缸并被燃燒后排入大氣。機油進入氣缸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條途徑是通過進排氣門桿和氣門導管之間的間隙,微量的機油必須透過氣門油封以避免氣門在氣門導管中卡死;另一條途徑是活塞和氣缸壁之間的間隙,活塞環在上行過程中將氣缸壁上殘存的潤滑油膜帶入燃燒室;還有一條途徑就是霧狀機油微粒透過曲軸箱強制通風管路進入燃燒室。由此可以看出,所有消耗掉的機油最終都是在主燃燒室"燒掉"后通過排氣系統排入大氣之中,因此人們通常把發動機油消耗稱為"燒"機油,雖然這種機油消耗量并不大,但一段時間使用后仍能夠察覺到機油量在減少,所以必須定期地檢查機油量并根據需要添加適量機油。 * h: C' _3 X+ I4 i4 e3 S" g+ ~
V, C% Y9 c t' _" |那么,多大的機油消耗量才屬于正常消耗呢?這可能是絕大多數司機朋友們最關心的問題。根據我國國際GB3743-84的規定,機油燃油消耗比為<1%,按此推算,發動機排量為1.6-2.0升,而100公里燃油消耗(15工況城市循環)為10升的轎車,其機油消耗量應<1升/1000公里,國外對轎車發動機機油消耗量并末做法規性強制規定,一般認為在最初行駛的10000公里走合期內,機油消耗量可能達到0.3升/1000公里,在行駛10000公里之后,機油消耗將維持在0.2升/1000公里之內,而維修手冊中則標明只要機油消耗量<1升/101000公里均為正常。 & w# g1 {9 W/ f7 x) z
3 h" q# n+ F, e6 ^2 {9 O雖然所有消耗的機油都是通過燃燒室燃燒后由排氣系統排入大氣,但如果發動機機油消耗量不超過標準要求,將不會影響整車排放指標,也不會導致催化反應器失失效或損壞,用戶大可不必擔心。 ) ^2 ~* b# Y5 A2 P
# F/ o* [" Y4 h3 j8 ]; v# f當然,如果機油消耗量確實過大時,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1. 潤滑系統存在機油滲漏;2.氣缸壁和活塞環過度磨損或損壞;3.氣門油封損壞或變硬老化;4.添加機油量過多,超過機油標尺規定上線。遇到以上情況,應到指定維修服務站進行檢修。當然,司機朋友在平時駕駛過程中應注意勤檢查機油標尺,按產品使用說明書要求定期更換機油和機油濾清器,添加主要廠指定品牌的機油,更換正品機油濾清器備件。 , B7 F- U3 b! L, F
8 I) Y( y$ o9 `$ S
總之,只要汽車發動機運轉就存在"燒"機油,只要發動機所"燒"機油不超過標準要求,而且發動機運轉無異常現象,則既不會影響整車排放指標,也不會導致催化反應器失效,更不會造成對發動機的危害,用戶大可不必擔心,完全可以放心地開你的車。
! U/ ?1 v2 ?) D( t W1 X( X8 L# x# v1 V% Z# `0 J& _
九、 汽車添加劑的作用與選購
, G6 M6 u. V/ s7 `2 o$ j9 T, S1 P6 R+ R- ~1 q* S! K. b- R
潤滑油添加劑一般來說有五大類,即清凈劑、分散劑、粘度指數改進劑、抗磨劑、和抗氧劑。為了進一步提高潤滑油的性能,各公司不斷推出新型添加劑如防銹劑、金屬減活劑、抗泡劑、乳化劑、破乳劑、粘附劑、降凝劑及合成密封膨脹劑等。潤滑油添加劑是現代潤滑油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雖然加入量很少,但對改善潤滑使用性能和滿足各種特定條件下的工作要求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基于在實際使用中,人們往往希望獲得綜合性能優良的添加劑,這就要求加入多種添加劑即采用配方技術或復配技術,將多種添加劑經過合適的配制工藝制造出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和廣泛的適用性的復合添加劑開發一種好的添加劑配方絕非易事,因為到目前為止添加劑的加入量與性能定量關系還沒有建立,對添加劑的使用主要依靠實驗結果。添加劑之間又有協同效應,可以是正效應,也可以是負效應,所以研究開發出新的復合添加劑品種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l' U& Q- V' \) ^$ c0 w' i& f+ c* I* ]0 \7 ~* g8 a/ n% h
目前市場上添加劑的種類繁多,價格不一,往往令選購者望而卻步。事實上選購者在選購過程中只需注意的下列事項便可放心選購: ; u% I- q, J6 W. l" g- R
6 j# W/ u' X( z; O1 S0 L; T1.生產廠商的商標及條型碼,看看是否有權威部門的認證,如ISO-9002等國際質量標準認證,認準添加劑的品牌購買。 3 ^6 e- U( p* x
7 F" m# p) A0 U- W* w
2.選取價格適中的產品。添加劑的價格差距極大。兩個不同品牌的同類添加劑,如價格差距不大,往往產品中的技術含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市場定位問題。如差距懸殊,往往表明其內在的技術水平差距較大,選購者可根據需要來選購。 # ~4 t+ h' U4 P* B/ J" k4 a- `
& K& r, g1 R- h3 ]# B3.使用經驗。在添加劑的歷史上,使用經驗的確是最為重要的,選購者如沒有使用添加劑的經驗,可向朋友咨詢或可多收集些資料學習,因為無論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車輛才是最重要的。 * Q4 e) ~, U Z
4 Z% e7 @, M3 ]5 C5 b( M+ x
十、 議換油周期 * p; d1 n( `8 _+ V5 D
* r8 I" i4 x7 A' U1 l ~
按一般的說法,車用機油的換油周期為5000公里。許多車主朋友將此作為一種固定的認識。其實每輛車因發動機狀況、所用機油和使用環境不同,其合理的換油周期也應有一定的差別,不能一概而論。
: y2 v1 V) r$ }9 e; ]. w
1 m4 F7 ^) y+ u0 O: h- v, Q1.發動機狀況 2 e; q- T. d. u% n! P; \# x
; I2 }. ]% B6 a8 |新車發動機內部請潔,很少有積碳等雜質,因而換油周期可以適當延長。但也不應該超過7500公里,再好的機油使用一定里程后,其化學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尤其是其中的添加劑成分也會逐漸失效,起不到保護發動機的作用。舊發動機,特別是缺乏保養的發動機內部積碳膠質較多,新機油加入后很容易被污染,引起色變和質變,因此換油周期應適當縮短。當然有條件的話對發動機內部進行徹底的清洗最好。
. _+ _# M4 D9 C0 R! {. D" b5 }
( {' v& \3 i) x1 Y+ q' {* p5 Q2.所用油品
) M9 {- t, L; J2 g0 m5 C* e+ ^! r/ Y6 s" T, w6 t {: i- w
機油的識別有質量等級(API)和粘度(SAE)兩種標準。質量等級一般從SC、SD直至SJ級,級別越高,品質越好。現代汽車尤其是轎車多為高轉速發動機,對油品的要求較高。一般來講,SF級以上的機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抗磨性、清凈分散性和高溫高剪切下的粘度穩定性,對發動機能提供可靠的保護,品質穩定性長時間不變,正常情況下完全能滿足5000公里的換油周期。而部分車主,以出租車車主居多,為圖省錢,使用SD甚至SC級機油,這樣就不宜再遵循5000公里的換油要求。因為低級別的機油在苛刻的工況下的穩定性較差,變質快,而且容易生成積碳。從愛護車輛的角度出發,如果使用這類機油,應將換油周期縮短為3000公里甚至更短。最好還是使用隨車手冊推薦的機油,否則由于換油周期的縮短也未必省錢。
# X7 g" D* @$ z# b1 P# E6 k; w, z+ Y
' V' X3 T" n& y' y; c+ ~8.使用環境的影響
3 q$ [9 u5 S! Y* w
0 b3 a* f2 B6 T M1 Z" M環境對機油也有一定的影響。高溫、極寒和灰塵較多的環境下都容易加快機油的變質。車主不僅應針對環境選用合適級別、粘度的機油,還應適當縮短換油周期,具體要求視情況而定,一般以縮短1/5-1/3的周期為宜。 7 Q5 l! F* X9 {( o% k
# K/ w4 z' z7 ?# Q7 a4 m# s6 m' Y許多車主對機油的使用都存在著模糊的認識,認為只要是機油,5000公里一換就行。殊不知機油種類選用不當,換油周期把握不好,長期使用將對車輛產生很大的影響。同一車型有的行駛二、三十萬公里仍狀況良好,除駕駛方法外,機油的合理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只要能注意總結經驗,認真比較,科學地選用機油和掌握換油周期,你的車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