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帖]沉雁璧花:人生就是與野蠻斗爭9 @- C' o4 U( Z. L2 o1 R5 W
3365 次點擊
7 i8 H5 x; v- z# m2 H4 個回復4 R% N3 {0 M; Z8 @) V
xy6543210 于 2017/2/20 16:29:19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s5 r" @# J* k5 s* x9 Y
四年前,我形體班有一個德國女青年,名叫瑪斯特。某天晚上練操結束了,其他學員都紛紛離去,但瑪斯特一直沒走,她向我走來并遞給我一尊佛像說:“老師,我今后就不能來了,祝你永遠平安”。
$ P+ X+ _5 @$ k' Q
; m. c2 t3 b8 C 我就問她:“你怎么不來了”?" w9 [3 x# j5 K7 s4 G
' j& s" T) n# G: N1 u4 Y 她說:“我要去青海”。! `$ y; q: I# }7 f
4 L. K* X( b5 y- s% P6 E 我很吃驚:“去青海”?$ R, F4 d g0 |! ^$ c
9 S( }& H- [7 N+ E" N1 P/ ?8 M# L
她淡淡地說:“我聯系了一個山村藏民小學,我想去那里工作”。
: S/ R& d0 K& W, Z3 k& g* E4 s: P5 x4 d" N1 M' Q7 z5 p
啊!我問她去多久,她說:“十年,也許永遠”。
' Z6 u' n% |1 M% c
1 i' ] f+ w. F2 z" \3 s6 k 當時我目瞪口呆,但看見她堅毅的眼神和依依不舍的情誼,我就問:“能習慣嗎”?
" ?. j- E/ A2 p+ C: |8 V9 x3 x# x8 `- ]& B
她非常自然地回答:“他們世世代代都能,我也能”。; s0 A6 Y; |' a; k5 f
% g/ {! z3 |- N R
我們來了一個三分鐘的深沉擁抱,她貼著我耳朵說:“老師別擔心我,我只想做我喜歡的事”。3 s4 S2 s2 W! o7 Z1 k8 R# a2 v
1 T9 |1 J0 H% q5 |
我與瑪斯特分別后,音信杳無,我就經常在網上搜索瑪斯特,也找不到她的一絲信息。瑪斯特就這樣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 i/ Z: Y# S e$ w3 P% U5 c6 ]) [- L% X0 e+ i+ Z
三年前的某天晚上,我翻閱青年周刊時,突然被一位名叫田貝肯的德國盲女震撼了,22歲只身去了西藏拉薩,辦起了藏盲兒童班,還發明了一套藏盲兒童教材,一呆就是十八年。記者采訪田貝肯就問:“你這樣做對于你自己有什么意義”?田貝肯回答說:“消除這些孩子心中的黑暗,再也沒有比這更有意義”。慢慢地,我終于理解了瑪斯特的決定,但還是有點不可思議。
5 q S4 ?. {2 x" r
1 b B' n% S3 ]# [ ~7 r 兩年前的某個周末,我在浙大聽了一場陳丹青先生的演講,他說:“現在中國年輕人都沒有個性,小男生都想做王思聰,小女生都在粉鹿晗,但都不想做一個特立獨行的自己,一個人沒有個性追求不算一個完整的人”。有學生遞紙條就問:“怎么樣才算有個性”。; p6 }$ Y% }0 V9 ?$ j" a o
6 n7 k% m) b- E! w 陳丹青推了推眼鏡,“怎么才叫有個性,我也不能定義,但我可以講一個例子”。“美國六十年代初期有一個副總統叫洛克菲勒,他有一個兒子叫邁克爾洛克菲勒,他大學畢業時要做一篇關于原生態文化的論文,就只身冒險去了一個叫新幾內亞島的原始部落考察,結果去了就被那里的食人族吃掉了。這就叫個性”。“如果這個例子太驚悚,我就說我自己,我覺得做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院長不舒服,我就辭職不干,沒啥,請問你們以后做了小科長會有我這份灑脫嗎?這也叫個性。”5 c! Z( Q. `; e7 J- O% N3 y* ^
# h; ]6 H& K/ N( V 聽了陳丹青的演講后,我終于釋懷對瑪斯特和田貝肯的蒼涼選擇的茫然。
( \" Y1 S" ~: a8 V# D/ O
8 |+ M+ }7 ^/ l% E 一年前的某個傍晚,我一個大學同窗好友突然來電說,想與我坐坐。我們在下沙的咖啡廳倚窗對視,她木木地對我說“我辭職了”。我差點打翻了咖啡杯,立馬問“怎么啦”?沉默,一直沉默。我的這位同窗之前是某警局的經偵副大隊長。
+ V/ \4 _' d, \* k+ L E( y, ]
1 V' i2 e6 X/ s, [3 _9 e- S2 y( Q 她塞下一顆話梅問我:“你認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 ?% e* Y( W2 d
! @, M; r# y" f( [% Q! i2 D 我一臉茫然地回答:“就活著吧”。, a. A' M6 I& _
+ V$ a1 y" |8 I3 X- ^% I
她搖搖頭,“不,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m$ i6 w, C, d& K0 C" G3 W% C
) X8 x! K; y8 E/ u* j+ _ 她緩緩地道來,“也許我不辭職,很富有也很光鮮,辦事兒也容易。”
4 D' W! \/ `7 E6 `! u! {$ r, _/ J' X* ]0 a2 e
我靜靜地聽著,窗外錢潮疊涌。7 W# Q* {3 K3 d; G% @
! f" V7 U7 u& | “我已經受夠了,我這十年的工作,與其說是在伸張正義,倒不如說是在助長野蠻”。
! ?- j8 |% h4 |9 \ r& Z5 `* V; g: n
她咀了一口吸管,擺頭朝向窗外,重重地嘆了一口氣。
; o* D9 f- V( t0 z. o
' V+ j( N% {" @- R “我參與的所有案件背后,不是官商勾結,就是官官相衛,無權無勢的老百姓有多苦,你在外根本不清楚,而我們都歷歷在目。”) w- B7 y2 W3 k
9 }; R! \/ H- p- W9 F
“我之所以辭職,我不再想過這樣的生活,更不想再做這樣的工作。”. Y" N# e& v# x8 a' g# o4 ]
( x% m- w. n0 `/ ~3 A 我無不擔憂地問:“那你想做什么”?
I. R% Q% K% O% w: j
. H6 I7 v0 c7 e. }, [ “這個你就不用操心了,生活要繼續,但作惡不能繼續”。
. d6 P" q( V, |9 u, }
0 C% L: D5 s/ C8 U2 I& g* Z2 X 我靜靜地聽著。/ |* u- B- F A
8 f* C+ C O; [3 e1 ]: u/ w “我們不能改變警局,更不能改變國家,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他們要野蠻下去,我們可以配合下去也可以不配合下去”。$ g6 D* I- R k$ L$ Z4 ^6 d
J9 X, u# ^* R 我突然兩眼圓睜,給她遞了一顆草莓。
+ a( d) Z1 v8 [$ o+ U0 M
0 y! [8 s1 P* @' v. o “不繼續配合野蠻,就是對野蠻說不”。
! S7 Q( d" L7 E8 B. o* n/ h0 z5 k& d" P) c! v/ u
“這是我痛苦掙扎了十年,終于今年下定了決心”。# ~0 ?& Q5 N) f3 x& L
* F- m0 ?7 [$ S+ o. ~
我憂心忡忡地問:“你先生,你爸媽,還有你的孩子,咋辦?”8 E1 s" J4 e1 s
$ x% g% G2 C6 n( M: @4 `! B2 Z% T “我不想在為別人而活”。& x" d5 T I" W
8 M7 G; Y4 N, e9 a. N1 y7 J* T* c
“我知道今后的生活很艱難,但在野蠻與艱難之間,我只能選擇艱難”。
7 V3 v' P! ?# @6 b; m$ o$ t1 ]. Q8 j
我點了點頭,“我支持你,有什么需要幫助的盡管說,我永遠與你在一起”。/ Z2 Y5 h8 L0 Y* B7 S% _
* l, ~7 O1 [" l- [% d
錢潮依舊,夜色迷人,我望著同窗離開時挺直的背影,久久不能難以轉身。這是一場碎擊靈魂的小敘。
/ d7 o+ o) M9 \# F. ]; R5 t2 g4 ^
從小到大,每個人也許都問過自己無數遍,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但經歷人生沉浮和世俗跌宕之后,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僅僅為了活著而活著。恰好就是這種“為了活著”的綏靖心態,才導致任由野蠻泛濫成災,野蠻也就更加肆無忌憚,從而,即便為了活著,也活得愈來越艱難。
7 G5 e6 }* A+ R2 t
x; g0 x. `' M: V3 w 生命雖然有長短,但人終歸會有一死,也許壽終正寢死,也許自然災害死,也許疾病纏身死,也許無疾而終死。一旦生命逝去,活著的萬般繁華都如浮云散去,那生命的價值在哪里?& Q4 [9 t" [ a* a( M$ ^
- D! b, |" M- a; f 我為我有這樣的同窗同學感到心滿意足,她詮釋了生命的全部意義,敢于對野蠻說不,敢于堅持真理,在野蠻和艱難之間寧愿選擇艱難。0 j, d' A% p$ u
) l/ R- S) T3 U' c0 `
正是因為她深深觸動我,我才開始寫作,記錄下這一切。3 a! A* a3 X( A4 ^3 }; W* D! v! S
4 |) e( }( M1 [& _' v1 }. Y1 O9 k1 h1 S4 p+ n8 Q(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