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最終胳膊拗不過大腿。豐隆集團也滿是壯志凌云,“合資之后投資了4.2億建設了中國最大的無氟冰箱廠房,年產能60萬臺,內部叫39號廠房,1996年1月5號建成投產?!?/div>
短期內,新加坡豐隆集團的加入的確給新飛電器帶來了飛速的發展。1996年當年,新飛冰箱銷售量突破120萬臺,利潤總額首次突破3億元大關。靠著大批量推出了雙綠色無氟冰箱,新飛成功拿下了中國冰箱品牌的前三強,市場份額直逼20%。也就是這個時間,大名鼎鼎的中國冰箱產業四朵金花出爐,新飛與海爾、容聲、美菱一起成為中國冰箱企業的代表。
新飛冰箱“停飛”背后:外資控股24年后撤資,臨走稱無利可圖
新加坡的注資暫時彌補了新飛沒有進入資本市場的弊端。但是到了后來,“冰箱的輝煌”就再也掩飾不了背后爭奪話語權的隱患。地產出身的豐隆集團在家電行業缺乏經驗,甚至在對整個中國市場也是懵懵懂懂。憑借著49%股份,給當時的劉炳銀的確添了一堵。
20世紀90年代后期,各大冰箱企業爭相多元化布局家電。海爾借助資本市場的優勢,迅速走向全球。 1997年,海爾邁入彩電業,從此涉足黑色家電、信息家電生產領域。
劉炳銀覺察到了一絲危機感,試圖再次仿效海爾。然而此時,決定再次大展宏圖的劉炳銀受到了新加坡控股方的束縛。
1997年下半年,新飛試圖借助2億元收購深圳惠而浦旗下的藍波空調來進軍空調行業。這一想法立馬遭到董事會新加坡方的反對。根據澎湃新聞報道,新加坡兩個股東認為盲目介入空調產業風險過大。這項收購決定最終被董事會否決。
到了2000年初,疾病困擾的劉炳銀意欲再次挽救新飛依舊失敗。當時,新飛電器試圖收購廣東中山市三榮空調電器有限公司。這項收購再次被新加坡兩個股東否決,理由同樣是認為盲目擴張,風險過大。
“特別是在劉炳銀同志的晚年,新飛中層乃至高層管理人員都缺少決策自主權,不能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使得新飛的市場反應變得非常遲緩?!痹涡嘛w黨委工作部部長的李連印在《廣告到底》一書中這樣寫到。
危機首先并且直接反映在營業上。“新飛冰箱的銷售量從1996年的120萬臺增長到2000年的160萬臺,但銷售額卻一直徘徊不前,利潤率也從1996年的16%逐漸跌到2000的6%以下?!崩钸B印在書中披露。
最后的掙扎猶如筋疲力竭的落水者,迅速悄然無息。2001年9月15日,劉炳銀因胃癌在廣州南方醫院病逝,享年61歲。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劉炳銀這個昔日大家長依然沒有搶回話語權。
業務線過于單一,只靠冰箱一脈,新飛危機四伏。品牌不斷被打響的背后掩飾不住“銷售額進入瓶頸”的事實。
從表面看來,新飛的冰箱還是那么棒。2002年9月,新飛冰箱、新飛冷柜又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成為全國屈指可數、中原唯一的擁有兩個“中國名牌產品”的家電企業。當年新飛全年共產銷冰箱180多萬臺,產銷總量躍居中國冰箱行業前兩強,扣除出口因素,僅國內市場占有率就高達18.88%以上。
但此時的新飛,已經不能與冰箱行業“四大家族”的其他成員科龍、榮聲、青島海爾相提并論。2002年,多元化戰略的海爾,在全球銷售額達到711億元,并開始著手建立全球第十個工業園———武漢海爾工業園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當年,在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最新報告榜單上,海爾品牌價值489億元,一舉躍升國內最有價值品牌第一位。然而,自1997年以來,新飛一直引以為豪的品牌價值數字才不到32億元。
除了話語權之爭給本土管理者帶來的不適感之外,新飛的底層員工也感受到了一絲異樣。
劉炳銀去世之后,指定的接班人總經理李根難敵各層施壓。在政府主導下,新加坡豐隆集團不斷擴大股權。到了2005年9月,新加坡豐隆集團正式成為新飛電器的控股股東,持有公司90%的股權,國有股份減少至10%。
對于一些新飛老員工來講,這一舉措猶如“外敵入侵”,上至管理,下至員工福利,中間還有企業文化,都出現了嚴重的中西文化差異。
2006年11月,馬來西亞人張冬貴取代李根掌管新飛電器,并對新飛電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大批外籍管理人士空降到新飛,直接導致管理隊伍的冗雜。到了2010年,新飛的中層管理人士已經從2005年的100多人漲至400多人。
隨之而來的就是決策流程的繁瑣,一項決定有時候甚至需要5層審批,而之前最多也就3層左右。大批外來的管理團隊帶來的還有管理人員與員工的隔閡?!皢T工與領導相互不認識,認領導只能靠穿的衣服?!?/div>
在劉炳銀時代,“正式工、農民工,都是新飛主人翁?!庇袉T工對澎湃記者反映,“每年初六初八公司上班第一天,劉炳銀都要帶著中高層干部在門口夾道歡迎員工上班”。但是,外籍管理人員多了之后,很多之前的企業文化也就慢慢被拋棄。
新晉馬來西亞管理者張冬貴曾直言不諱地表示,“因為企業不是我的,我是被高薪聘請進來管理企業的?!边@種思想著實讓新飛員工感到不舒服。
“讓新飛員工有自豪感?!边@是劉炳銀的理念。然而在張冬貴的管理下,員工與管理者的隔閡越來越大,甚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凝聚力。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2003年和2007年的兩場大火。2003年,新飛廠里最先進的無氟冰箱生產線發生火災,“員工沒等消防車來就沖進廠房滅火,廠房熏得一片漆黑,十天之后廠房煥然一新,都是員工一點點清理的?!?/div>
2007年,新加坡豐隆集團控股一年之后,新飛電器的空調廠房又發生了一場大火?!爱敃r員工就站在路邊,看著大火說,他媽的燒吧,燒光了才好?!庇兄槿藢ε炫刃侣勍嘎?。
劉炳銀花了幾十年建立的企業文化,崩潰只花了一年左右。
2010年,新飛再次出現高層管理波動,先后5位高管離職。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折騰的企業策略。在財報表壓力下,一茬又一茬的管理者們開始立足眼下,通過各種途徑緩一時之急。2011年,負責新飛電器冰箱業務的銷售高級總經理王建華離職。這被認為是新飛的一大重創?!安畈欢嘤袃蓚€月時間,新飛東門都沒有貨車過來拉貨?!币晃粏T工表示。
“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難。”隨之而來的是,新飛電器面臨一波一波的負面襲擊。
2011年,新飛開始出現大幅度的虧損。當時媒體報道,2011年,海爾凈利潤增長21%,海信增長11%,美的增長5%,澳柯瑪增長140%,奧瑪增長26%,新飛卻下滑194%。2011年至2016年,新飛電器的虧損金額分別是5166萬元新幣、1.17億元新幣、3763萬元新幣、6064萬元新幣、1.1億元新幣、1.3億元新幣,6年時間虧損總計5.07億元新幣,按照當前的匯率換算,虧損額約合24.83億元人民幣。
其實早在2010年之前,新飛銷售吃力的狀況就已經初露端倪,只是靠著從2007年開始的全國財政補貼家電下鄉的政策,才沒有完全顯現出來。
虧損直接帶來員工待遇的下降。2012年,新飛電器部分員工停工要求漲工資的消息驚動各大媒體。最后沖突激化,一些員工甚至將劉炳銀生前照片放大數十倍后,擺在了新飛總部門前。
十年未漲過工資的事實立刻引起輿論熱議。當時,有員工列出了一組數字:新飛安裝溫控表的車間淡季工資890元左右,旺季1200元左右。這遠低于新鄉市職工平均收入水平的2160元。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媒體報道,新飛的新加坡管理層的工資水平是普通員工平均水平的23倍以上。這一消息,更加引發了員工極大的不滿。
“賣掉新飛”年年被翻炒;多個生產線被停;員工雙班倒也變成單班倒等各種負面輿論席卷而來。獨創的彩虹系列冰箱在挽救銷量上面猶如杯水車薪。
2017年前9個月,新飛冰箱市場零售量、零售額分別為2.83%、1.7%,已被擠出行業前十強。
在這樣的殘酷現實下,2017年11月,新飛電器發布重整聲明,稱由于面臨市場競爭和收入下滑,新飛電器在過去幾年出現持續虧損,雖然外方股東給予大量的資金和支持,還是無法徹底扭轉局面,迫于資金鏈壓力,旗下河南新飛制冷器具有限公司、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河南新飛家電有限公司,宣布全面停產。
2018年2月8日,新飛公司一度宣布復工。有媒體曝光稱,豐隆亞洲計劃向新飛電器注資10億元到20億元,用于既有生產線改造、產品研發、市場營銷推廣等。
2個月后,劇情反轉。4月13日,豐隆亞洲在發布公告明確宣布從新飛公司撤資,并以書面形式通知新鄉中院和企業管理人。撤資原因是新飛虧損事實已定,“降低豐隆亞洲在中國高度競爭消費品市場的虧損,并剝離不良和無利可圖的資產”。
在新飛駐扎24年的新加坡豐隆集團終于決定離開。臨走前,豐隆集團不忘給結交24年的新飛電器一個殘酷的定義——“無利可圖的不良資產”。
在詭譎多變的商戰里,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戲碼隨時可能上演。未來新飛是否能夠借助破產清算“重整舊河山”,擺脫“不良資產”的標簽,目前看來,依舊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