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機械工程師的我這些年踩過的坑 ---- 第一篇 # ?. b2 u1 |! y$ V1 O2 C
: L) T# h$ `5 u" o9 p作為一名機械設計師,我這些年沒有少走過彎路,也踩過不少坑。下面我來回顧梳理一下,也希望這些分享能夠幫助到同行里的朋友。
. e* O5 E5 z% T: n9 B
( ~2 p6 s" R2 g {+ O; S$ q( _先從大坑開始說吧?因為這些坑讓我受過的傷痛比較深,所以印象深刻。 - @9 y* m8 Z: [
據廠里的老人講,我們企業在1998年建廠,這之前企業都是生產零部件,還給人代工所以機械加工能力比較強悍。但是從2003年開始企業老總發現磨床是個不錯的產品,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競爭不是太激烈。于是開始招兵買馬試制外圓磨床,歷時3年攻克了一個個問題,最終研制成功。那時候磨床大都是手動的,到2006年的時候我們的產品因質量好,性價比高就開始在多個地方打響品牌,開始收到越來越多的訂單。正當磨床事業開始發展壯大時,老總犯了一個失誤,當然我這樣說有點事后諸葛亮的意思。順便說一句,這種錯誤經常在身邊反復出現,中找到大有人在。
7 x1 E6 i- N* n. S# a5 Q
% B/ w' F3 @. U/ @犯了什么錯呢?就是想一勞永逸的錯。說起來是因為我們的銷售量在上升,威脅到了國內三大磨床廠之一,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和他們直接競爭搶占了他們的份額很著急,于是在2007年的時候,主動找到我們,要求我們成為他們的供貨單位。老總一看,這可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傍上這個大款,以后就不要辛苦的跑銷售了,加上年齡也越來越大,所以就答應了。合同是對方一個非常精明的采購經理寫的,我們老總也沒仔細找律師研究一下,就簽了字。你猜這個合同有多厲害,它的簽署直接等于人家沒費銀子就把一個可能成為他們未來強大對手的企業給滅了。這比收購,兼并要更省事,更省錢。因為合同上講的很清楚但也很隱晦,這是我見過很有水平的合同??傊痪湓挘覀兤髽I只能成為他們的配套廠商,生產零部件,但是不能再生產整機,更不能銷售類似機械設備。最要命的是有關他們的義務了了無幾。而開始的幾年,我國形式一片大好,大家都合作的不錯,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訂貨量一路下滑。最終縮水了70%的訂單。我廠的人員也從最初的50多人,縮減了60%多。利潤就更別提了。啥都上漲,供貨價格一直沒怎么變化。最終老總沒辦法了,只能再次被逼上獨自自主,依靠自己的道路。 3 t6 ?; { b( Q# o4 v3 O
不過這是我們廠經歷過的最大失誤,和我無關。 . v, q' S( Z( g% @' y5 Q
4 ^4 ~; h4 H- E! Z. W我2013年到這個單位后,就一直負責技術研發,因為那時候老總已經發覺這樣不行了,得開始準備后手了。我作為設計師六年來馬不停蹄,研發了不少新東西,也向老師傅們學習了很多經驗。幸好之前是學習這個專業的,有較強的基礎,否則從頭學習是不可能怎么快進入角色頻出成果的。但即使這樣,我也犯了不少的錯誤。 ) K1 U: B5 d* ]3 p
Q5 l' B* x% }; q
從最大的說起吧,我的最大一個失誤就是因為膽子太小,不敢冒進。這可不是反著自夸哈。確實是沒有太大的膽量,所以很多的設計改進是基于過去的基礎進行的。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容易被批準。因為投入不會太大,即使失敗也不會對企業造成太大損失。畢竟是基于以往的基礎和經驗進行的改進型設計嘛。但這樣做也會出現一個大問題就是:你無法從根本上突破。因為要借用過去產品的毛坯,零部件,做有限的改動,這就極大的限制了想象力和設計空間。盡管見效快,老總直夸,但是自己覺得挺失敗的。因為至今我也沒有太大的突破性產品設計出來。聽銷售上講:我們的客戶看到我們的產品容易和某某品牌進行比較,因為外觀區別不大。這樣一比,我們的產品賣不上價格,就算質量再好,性能再穩定,名氣太小呀。我們老總又是那種不舍得投入廣告的人,他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發展要循序漸進”。我個人并不贊同,感覺太保守。但是,蹊蹺的是很多客戶也不清楚是通過什么主動找上門。所以,長期以來我也沒有辦法證明我是對的,老總那樣是錯的。索性繼續搞我的設計吧。 # [/ H+ n) Z2 |& q, j7 a
說到這里,倒是想暫停一下,問問大家你們覺得企業是該花錢做網站,做宣傳呢還是應該靠品質贏得客戶,靠客戶口口相傳來慢慢擴散呢? 1 \ `, n, k( y$ p+ A6 @ ~
8 w6 h9 J0 J3 B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