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什么時候,“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進工廠”的討論,上升到了“to be or not to be”的哲學層面,高高在上的責難中又透露著一絲輕慢,好像年輕人是無頭蒼蠅,毫無主見。
但其實,年輕人不進工廠背后,是經濟轉型之下,制造業就業拐點相繼出現,而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生活性服務領域,創造出一批新職業,吸納了大量就業。
制造業工廠,真那么缺人嗎?
每一代人身上似乎都背負著一種批評,在社會批評以90后為代表的年輕人不愿進廠時,他們的前輩——70后曾被批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
但在批評“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愿進廠”之前,需要先弄清楚的是,制造業工廠真需要這么多人嗎?
回首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浪潮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涌現出“農民工潮”。無數農民工們像候鳥一樣,每年往返家鄉和工廠,在千篇一律的流水線上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商品,成就了“中國制造”、“世界工廠”的美名。
從1980年,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世界的1.5%,只有巴西的一半,到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只用了30年,并且在此后一直穩坐頭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在2006年占國內的比重達到峰值,從2011年開始不斷下降,2014年后降至30%以下。
與此同時,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也跟著下降。2013年,制造業吸納就業人數達到1.48億的峰值,此后就業規模年均下降逾200萬。
這背后是科技迅速發展,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淘汰低端制造業,工廠設備升級,組建自動化流水線,工業機器人廣泛應用,削減了對普通勞動力的用工需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3年-2017年,我國新增工業機器人替換了293萬名工人。”“而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卻由2013年20.8%上升至2017年的28.6%。”
例如,傳統家電制造的代表格力通過數字化,組建“黑燈工廠”,過去10萬人做800億產值的企業,轉變為8萬人做2000億的產值企業。
所以,在工廠大力發展自動化之下,其實并不是外界想象中的那么缺人,或者說,缺的不再是普通勞動力,制造業吸納就業人數已經見頂。
年輕人不進廠去送外賣,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中提出,“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之后又向第三產業轉移?!?/font>
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無論是以前的“年輕人不愛種地”還是如今的“不愿進工廠”,勞動力轉移是必然趨勢。
年輕人,都去哪兒了?
當制造業這塊吸納就業的海綿逐漸飽和,充分發展起來的服務業就承擔起了這份重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1979年至201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5.1%,高出第二產業2.3個百分點。2012年以后,服務業保持4.4%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員1375萬人。
在所吸納的就業人群中,既有每年的新增就業人員,還有從農業、工業所轉移的勞動力。服務業,早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和蓄水池,為社會穩定貢獻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近年來,服務業發展迅速,離不開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浪潮下,互聯網平臺的趁勢崛起,由此催生出萬億共享經濟,其中包括被熱議的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讓就業方式更加靈活多變,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就業需求。
![]()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2020年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為8.3億人,其中服務提供者約8400萬人。
送外賣真的比進工廠好太多。2020年2月,“網約配送員”成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外賣騎手有了正式身份。2021年12月,《網約配送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發布,將網約配送員職業分為5個等級,明確了各等級需掌握的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擁有更加清晰的職業發展通道。
據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有2億靈活就業者,其中,約有1300萬名外賣騎手,已經占到全國人口基數的近1%。大部分騎手,主要依托美團、餓了么兩大平臺。
美團年報披露,截至2020年末,共有950萬人名外賣騎手通過美團平臺增收 ;餓了么發布的《2020餓了么藍騎士調研報告》顯示,平臺騎手總數超過300萬。
美團《2020騎手就業報告》中,疫情期間吸納了大量二產、三產從業人員,其中,35.2%的騎手曾是工廠工人;餓了么平臺上超四成騎手為全職,近六成有其他收入的騎手中,近四成騎手有本職工作,另有近三成騎手在其他平臺從事配送工作。
![]()
(左為美團,右為餓了么)
從年齡來看,美團騎手中,20-40歲的騎手占比超80%,餓了么騎手平均年齡31歲,“90后”占比約為47%。
在工資待遇上,外賣騎手月薪過萬不是夢。 有外賣騎手透露,“1個月掙1萬塊,房租500塊,吃飯商家會給騎手優惠點,一天也就30塊,這樣下來一個月能攢8000多”。
比起進工廠一輩子擰螺絲,永無出頭之日,騎手有一條相對明確的向上發展路徑。據餓了么方面透露,八成外賣站長由騎士晉升,2021年,1877位騎士晉升為站長、隊長。
據鈦媒體采訪一位4年從業者,“騎手平均每月能掙到8000~10000元,站長工資基本在每月10000~15000元,區域經理每個月能拿到12000~20000元,城市經理每個月25000~30000元,再加上分紅?!?/font>
送外賣也能成家買房,時代周報采訪中,有90后外賣員靠著送外賣在廣州南沙成功買房;安徽宋家三兄弟原本是貧困戶,來到杭州送外賣,6年間在老家買了三套房,買房、買車、結婚,人生大事一個不落。
網約車司機。2018年,首都經貿大學一份報告顯示,滴滴平臺創造了3066萬個靈活就業機會,比上年同期增加958萬人;有184萬人在加入平臺前處于失業狀態。
從年齡來看,網約車司機整體年輕化,以70、80后為主,30-40歲接近50%;但90后司機數量也不容小覷,以廣深為例,廣州為17%、深圳為20%。
按標準工時計算,滴滴平臺車主平均月工資為6438元,高于北京市“汽車駕駛員”平均月工資5600.5元,也高于廣州市“道路汽車客運駕駛員”的平均月工資5220元。
比起“進工廠固定站在工位上”,當一名網約車司機“兜著風把錢賺了”。艾媒一份有網約車司機經驗的用戶工作體驗調研顯示,有63.9%的用戶認為網約車司機的工作環境更加舒適,47.2%的用戶認為工作時間更自由,41.7%的用戶認為工作滿意度更高,還有18.1%的用戶認為,和之前的工作相比,薪酬更高。
網絡主播。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流量所締造的“造富神話”,人人皆是意見表達者,網絡直播行業迎來“風口”,由此,發展出網絡主播這一新的職業形態。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發布《2020年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賬號累計超1.3億(根據23家平臺匯總數據),其中日均新增主播峰值為4.3萬人。
從年齡分布來看,24-30歲年齡段的主播最多,占全部主播的近40%;從地域分布來看,主播主要集中在三線及以上城市;從收入來看,大多數主播月收入3000-5000元。
雖然收入看似不多,但網絡主播收入上限高,頭部主播年薪千萬甚至上億,“一夜暴富”的神話在這個領域時不時上演,更重要的是,為流量耕耘的同時,與五湖四海的網友交流,這種心理上的認同感是進工廠得不到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是從前進工廠,還是如今送外賣、跑網約車、做網絡主播,都是時代變革下,產業結構調整,醞釀新的經濟運行方式,誕生出的新的就業形態,為年輕人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公平的就業機會,無需學歷門檻,無需高工作技能。
在一次次轉型中,年輕人們在踐行這世間最樸素的價值觀,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就能抓住機會,在大城市立足,買房買車,成家立業,過上好日子,難道這也該被指指點點嗎?
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