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 Y5 {0 x( D0 N4 S, u
前些日子,皇上您大開科舉考試,試驗天下讀書人的學問,希望能夠得到救國救民、治國平天下的良方,就管理官員、治理部隊、管理國家財政、激勵官吏團隊……等各項大政方針,把包括我在內的天下讀書人召集到一起,大家出謀劃策。
. S. C7 g' f! F) T) T& Y3 A! F. ?- N0 i- b' L* e4 _5 l6 Z Q
然而,我呀,才華有限,何德何能,能參與這種國家大事,不過,回顧我從小讀書以來,我確實沉迷于研究“國家治亂”的學問,研究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在我的心中,早就積累了許多建議,要對皇上您說,但是,卻苦于一直沒有機會呀。9 e9 R% l( ~# o6 U% p# J- W
# b2 e" e& r6 O0 |1 ?今天,承蒙皇上賞臉,下了圣旨,叫我有話盡管說,百無禁忌,絕不秋后算帳,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所以,我今天也就不拍您馬屁了,我就放膽,把我知道的一些皮毛,毫無保留地,對皇上您說一說。
# u1 d' h- p: l$ i' s! x7 Q; q" K《制策》說過:做皇帝,治理人民,第一步,就是要教育人民,國家的教育如何,人心就會如何,所以呢,治理基層的人民,方法要簡單直接,這個,是讓人心安定的第一要務。
8 d3 j5 w Y n% P& y4 r; p9 n' z, D2 @ I. q4 Z
那么,誰最了解基層的百姓呢?據我所知啊,我們國家基層的縣令一類的官員,他們對百姓,是最了解的,為什么?因為他們整天在基層,和百姓打交道最多,所以呢,要想國家政治穩定,一定要先從基層的官員著手抓起。
, u3 N7 a, Z1 J* ^# G) R
Q8 x% i2 o$ |' {, b. @/ v以前的漢朝,用六條法律,嚴管地方高官,可是對于基層的縣令,中央一般不管,而是交給地方的太守,去看管和監督,可見漢朝的制度,和我們今天的中國,其實是一樣的。
" I) A. P/ t4 B% p3 T; Q然而呢,漢朝的時候,好官遍地,大家都爭相學好,可是我們今天和漢朝相比,則不如漢朝了,造成今日這個現狀,不就是因為我們的官僚系統中,大家都在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欺下瞞上嗎?
" X) r8 {/ Z' H' m3 F, q) e8 o0 X* c% O/ z1 S
那么,如何消除大家粉飾太平、欺下瞞上的官場惡習呢?
3 z8 U4 r, e/ @" U
; W5 R6 ^7 ]9 k, T, ?) m H其實關鍵一點,就是要在官場中提倡:上下透明,要溝通,凡事要上情下達、下情上達。7 j& h! ~' }3 ]( N6 m/ M8 F P1 O
3 D7 j0 u6 z4 R* k
做長官的,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時常到老百姓當中去,詢問老百姓有什么難處,有何種困難,有誰欺負你們,長官只要做到這一點,那么他下面的那些基層小官,自然會清廉,自然不敢作惡,自然不敢欺下瞞上,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 d* F1 H0 {4 a1 @8 `
而且呢,我們中國今天的基層官員,和以前的基層官員相比,他們的工作量、工作任務,多了很多,比古代的基層官員,那就更是多出很多很多,為何這樣說?您看今天的時局,天天在變,國家有大量的大事,都在等待辦理,例如說辦學校、管警察、辦交通、管工商、引進技術……等等,這些東西啊,沒有一點學問基礎的話,根本就搞不懂啊。; p0 \5 k# \3 I% ?& E% o3 ^& h
: f/ F% ~% F A* H, d R要讓我們的基層官員管理這么多事務,那么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對他們進行再教育、增加他們的見識,關鍵在哪里呢?關鍵就在于啊,當長官的,要有意識地培訓基層的官員,讓他們具備相應的知識,然后呢,把基層治理的任務交給他們,他們才能勝任,他們犯錯的時候,長官批評他們,他們才不至于兩眼茫然,這樣一來呢,做長官的,只需要把規矩定下來,然后,長官即使不操心,基層也能治理得妥妥貼貼。
4 n- j# t8 O2 r& i; W7 i6 r5 q# J- K7 |9 b S7 {$ R% ?, R$ E" D0 J
今天呢,我們國家各個省份,雖然已經開辦了基層官員培訓班,不過,實際上都是紙面功夫,都是做做樣子的,那樣搞法,又怎么能搞好呢?時間一久,就都露餡了,結果是不會陪我們撒謊的啊。- i8 z+ `% l( }# l- Y
/ E, R0 Z; s+ t' p" C漢朝的時候,基層官員都是本地人,本地人,對本地人的情況,最了解,所以,用本地人治理本地人,容易出好的政績,這也是沿襲周代官制的產物,這個方法,貌似我們也可以仿照。
8 ]% D: B. S( o" ~" w
4 e& d. g: f2 K [如果我們能廣泛聆聽老百姓的心聲,從基層的鄉紳等人當中,選取有公信力的能人,指任他們替代朝廷治理基層,對國家的穩定,一定有幫助,這一點,我想不必懷疑。
. d# l' p% V1 z( y5 b皇上要想我國官場煥然一新,那么,您必須先把“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這兩件事搞好,我們說因時制宜,這是必須要做的。
9 Q0 D; t- k: m; V) g. g. g8 Q
( f2 {2 Y+ @- C《制策》還說,夏商周三代,我國的軍事政策,是“寓兵于農”,也就是說,沒有全職的官兵,平時都是農民,只給他們一定的軍事訓練,要打仗了,臨時召集,然而呢,我詳細研究了中國歷朝歷代軍事制度的得失和利弊,然后我總結出來:
& Q+ M( \! q; O# E! \ B
4 C3 k4 _. d$ z, ~4 T. Q古時,我國廢除了井田制之后,改為征募官兵的制度。漢高祖時期,我國的國防軍隊,分為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兵種,經常在秋天講習武藝、檢閱部隊,每次考核什么的,都隨部隊所在地為宜。
4 W1 v, _+ F* x; ~# S$ V3 X
3 L6 r5 |- S: S8 B2 d唐朝初年,實行“府兵制”,平時務農,定期訓練,戰時上陣,后來到了唐朝中葉,發現那樣不行,改為征募官兵的制度。
0 P9 Y X/ D* q8 v3 D0 I
- C4 W$ a8 T* `, Z: q* H* ^$ }北宋時期呢,大臣韓琦建議,把各地強悍不怕死的男子,都養起來,為我朝廷打仗,當時叫“養兵”。后來的蘇軾也說,要把國家的軍事制度固定下來,并且,要編練一支常年的國防軍,今天我看來,這兩個人的看法,實在是非常的正確。
0 P- F) }9 [* ?% H! E1 Z& J- X) T# y( @3 A7 z: _6 Z
今天我們環顧全球,世界各國,都以尚武精神立國,都以強軍為根本,各國的大臣當中,充滿了懂軍事的人才,各國的小孩子從小開始,就注重體育鍛煉。3 Q' j7 M# e2 h$ m
須知,自古部隊都是不好管的,戰爭也都是危險的,這就是為什么當年衛靈公要聘用孔子的時候,孔子推辭說:我不懂軍事。后來呢,果然衛靈公就是因為好戰,導致天下大亂。: m6 x2 n* j* q
* |1 i8 x# [+ z, M$ q7 Z2 C$ F1 k《左傳》也說了:軍事部隊是個危險品,是把雙刃劍,一旦管理不好,任用無度,一不小心,會傷害自己。
! O7 O% ] y% A# {1 Y5 Y5 k
% k, V$ L/ O t, I$ [- Y7 |4 N可是呢,自從人類有國家以來,沒了國防部隊,一天都不行,軍隊可不止是鳥的翅膀爪牙一樣重要,而是更重要。
5 \ b6 i% m# w( i/ ~0 f& l7 |
, E0 O) V8 g, }. e8 }% ~' h一個國家有了血肉,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力氣,有了力氣,才能有精神,才能在今天這個叢林世界里,生存下去,而力氣對于身體,就好比國防軍隊對于國家一樣,十分重要。
- R! C6 ]3 n; ]! g: a. n9 }& r/ s; j. y$ L7 h( R, s" V3 T+ M: x( W1 ~
人的身體,一旦力氣不足,血肉不運動,成了植物人,身體就垮了,身體垮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國自從堯舜禹以來,一直到宋代、明朝,幾千年來,沒有一個朝代不重視軍隊建設。
I4 Z' X; C, T( {+ d8 c* ]7 ~6 b1 k' {! n/ {/ J
今天的社會批評家,總是喜歡說古代什么都好,現在什么都壞,他們動不動就說,老百姓每年花費幾千萬兩白銀的錢,就養了這么一支窩囊、不中用的軍隊,還不如學古代,讓官兵們回家耕田,有仗要打的時候,再臨時召集。
1 q- ~: e7 x8 F% T5 B/ t
2 P5 J1 s& C( _8 l4 H2 m, U8 f這種批評,是沒有道理的。
7 n* i- k$ N! I# d8 d! t* o3 S0 @" V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知道啊,今天這個世界,變化越來越快了,我們看今天列強之間戰爭打法的多變,還有列強武器的高精尖,應付今天這種戰爭啊,即使我們養了專業部隊,每天操練,都未必打得過人家,何況還要把部隊解散、讓官兵回家種田、然后爆發戰爭時、再臨時征召?那樣能行嗎?絕對不行的。+ S( e+ m( z" D# Q
( J* f9 m* f/ I: T5 c所以我們說啊,一定要有專門的軍隊,人數要夠,而且質量要高,而且,要在平時多加教練,然后,我國才能和列強平等生存,就像人體,要有力氣,才能有精神,所以我認為,皇上應當整頓軍隊,加強軍備,官兵們要加強學習現代軍事技術,這是我們因時制宜的第二件大事。* Z5 Q, `* W d) T/ w
此外,《制策》還說,周朝的時候,國家嚴格規定了各種活動的儀式和花費,以節省國家財政支出,我查了一下,當時古代有“職內”、“職歲”兩個職位,一個掌管收稅,一個掌管花費,最近我們看世界各國,他們說的“預算、決算要分開”,也就是說,一個部門可以提預算,但是,最終給你多少花費,是另一個部門決定。
$ {% Y1 Y5 G1 `
" v H8 \$ a1 N: p3 `9 }% Q以前蘇東坡管理國家財政的時候,他說,地方官吏報上來的各項預算,有的其實很容易否決,而且否決它之后,對國家并沒有什么損害。有的經費申請呢,很難否決它,可是批準它之后,這筆錢花出去,其實對國家民生,卻沒什么實質性的幫助。& S \2 T' l; s, x9 r l' r' A
' L' `$ _! ?/ a1 {, {* N8 c$ ]
所以呢,宋朝大臣曾鞏,管理國家財政的時候,他說過這樣的話:我對基層單位報上來的經費申請,凡是這筆錢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我一定盡力找出它不花的理由,因而,不批準。相反,對基層報上來的經費申請,凡是說想節省某一筆費用的,我一定要審查它節省的理由,一旦發現節省不對,那么我一定會批準它。我認為啊,這簡直是堪稱真理。: x- {# d0 p' v9 d; ~' `
" |' w" m, A, e9 b' y/ F然而呢,如果讓我來管理國家的財政,我看今天這個形勢,“開源”比“節流”重要得多!
+ g9 ~4 G! n8 U) B" `/ _
* s9 H l0 ^. |( H1 }- ~意思是說,今天我們中國的財政,省錢這事,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要想辦法多搞錢,為什么呢?因為啊,我國自從和列強們簽訂不平等條約、建立所謂通商關系之后,我國的錢啊,都被這些列強賺走了啊,所以,就算我們再怎么節省,國家也難免陷于貧困,根源正是在于此。
8 K2 G' V0 ~ z. d2 K5 w. c" {- w7 D) G
那么,我國的財政,如何做到“開源”、多搞錢呢?我認為啊,關鍵還是要振興我國的實業,而且,我們中國,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而且地理上屬于溫帶,日照降雨,條件非常好,所以我們中國物產豐富啊,所以,我們也應該注重發展農業,我們中國四億人口,個個吃苦耐勞,而且又聰明,怕啥呢?( L$ L, r8 {4 G; h$ X: V6 T
自從我國和列強開放通商以來,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仿造那些外國產品,可厲害了,如果我國能對這種仿造的行為,加以鼓勵,很快,我國的人民就能在制造業,有所創新,所以呢,我們在沿海地區,應當重點發展工商業。) X. C. c( |" r! g& G
# F" P- a6 Q( j. x
歐洲人把工商業的勝敗,視為他們國家的強弱之源,所以,他們才鼓勵那么多的商船,全世界到處亂跑,為什么?他們就是要在全世界上搶生意、搶利益啊。
& s/ ^9 C6 W: W) s+ h. ?/ Z6 b7 | O
而我國本土工商業不發達,洋貨遍地,國家的銀子,每天都在外流,如何挽回這個局面呢?當務之急,就是要大力發展我國的工商業啊,一旦我們的工商業發展起來,則我們國家的土地,沒有一寸是荒置的,我們的人民,沒有一個是失業的,然后呢,我們一些優秀企業、優秀產品就會涌現,那么,我國就能挽回商業利益外流的窘態,皇上啊,您提倡節約,那是對的,但是,比它更重要的,是要廣開利源,要多掙錢,我們說要因時制宜,這是第三件大事。8 q; v# i1 g' C
《制策》還說,我們以讀書人所學的學問是正是邪,來判斷我國教育的成敗,所以,要給天下的讀書人,規定讀書的范圍,使天下的歪理邪說,不能興盛,我覺得,這正是今天我們中國讀書人的要務。
l7 v/ @# s b. \# a) }5 Q" [. k$ o# j% V+ h
我們古代有“司徒”一職,負責制定教材書目,教化天下子民,在夏商周時期,就從選士、俊士、造士三類人中,選人做官。
" n/ L: U5 w! p' j
( X, |) l w; }: s# o( s$ o) I漢朝時期,朝廷注重“明經”一科,然后呢,又設置孝、廉、賢、良等各科,廣泛推薦人才,當時賈誼、董仲舒等人,最出名,最有學問。( T, W @" _1 h4 F* j
/ r& {$ h6 v0 |9 o
到了東漢,稍微變了,當時的人偏重道德,不太偏重學問,所以呢,清流派很多,大家高喊口號,不太辦實事,不太正常。8 r$ [/ \. {4 Y7 v2 i- s: j
0 b X" n0 n" }6 v' C* w4 k到了唐朝初年,文學最為繁榮,到了唐朝中葉之后,官場上出現一股歪風,就是說,選人做官,不是看你有沒有做官的本事,而是看你讀的書、你喜歡的詩,是否和我趣味相投,荒唐得很,于是,風氣開始變壞。, f/ H/ {3 J3 ]( t& r( K
4 ]/ }" E0 x, S. I
到了宋朝呢,出了很多的儒學大家,都是師出名門,他們講廉恥,講氣節,這個風氣啊,一直延續到明朝,當時的人即使成年了,也非常好學,明朝的風氣,尊師重教,出了很多好人,當時的人們,崇尚《詩》、《書》、《禮》、《易》、《樂》、《春秋》六本經典的教誨,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先問問:這樣做,是否符合倫理?! C- m6 d5 n; A# f- m' M
1 i6 c8 F2 R6 j/ `
然而我們今天的中國呢,讀書人可浮躁了,許多讀書人還沒接觸到西方的學問,就先否定了我們中國的傳統學問,所以,我們要端正風氣的話呢,必須要重申我們傳統倫理的重要性。
3 p7 l. y2 P \0 \* v, U; j# D
+ P/ y/ D; t6 \; w2 D6 Z1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