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j6 x7 O6 I! i! V2 ]“僵尸農機”騙補550萬,別把國家補貼當唐僧肉* g( i4 H( U# E9 t7 J0 v9 N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155521207358724
- q# M/ ], p/ \9 E! E: q8 ^/ g9 }) i* e3 W: r: {9 f5 e! I+ z9 E3 c
▲被閑置的農機。圖/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截圖 \6 y% I# k2 S0 b
農機購置補貼,是一項重要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目的是讓農民在購買農機具時享受到實打實的優惠。2022年,中央財政為此安排專項補貼資金高達212億元。
) T) g! ~5 u) u( s- X5 [然而,日前央視《經濟半小時》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有人動起了農機購置補貼的“歪心思”,把這筆錢當成了“搖錢樹”。僅在江蘇,光一款套取補貼的“僵尸農機”就“吸”走了550多萬元的補貼資金。3 N6 i+ Y3 X4 e) X2 ]% F$ h
果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誰能想到,國家財政安排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換來的卻是一款款“僵尸農機”?
/ [6 b! l; D% U' n, S3 c據調查,在江蘇一些地方,經銷商把一些農機設備送到農戶手上。而拿到農機的農戶則只需把個人賬戶上收到的國家補貼返還給經銷商,就可以不用自己掏錢。但是,這些看似“免費”,實際由國家財政資金買單的農機,卻毫無用處——不僅效率低,而且經常卡機,最終只能被閑置,淪為“僵尸農機”。. s T5 Z4 D# I! D, z
對此,當地經銷商直言不諱,這些農機就是一些公司生產出來專門用于搞“活動”的,即為騙取農機補貼。由此可以看出,它們被閑置的命運,在一開始其實就已經注定。
8 {5 I, r+ a' x& T8 A8 w顯然,如此赤裸裸的騙補生意能夠得逞,背后是一系列的蹊蹺和疑點。比如,標注銷售價格為12000元至19000元不等的施肥機,實際給到經銷商的價格只有3000元左右。加上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有的一臺機器,僅經銷商就能凈賺高達7000元。如此瘋狂騙補,當地相關部門對于農機的真實價值和質量,到底是如何審核和監督的?8 X D/ f: F4 z" r# j4 T# k
更進一步,只生產一款產品專門用來騙補,并被市場監管部門列入“經營異常”的農機公司,居然被行業協會列為全國施肥機暢銷榜第三名,并且成功通過鑒定,進入國家補貼名錄。這背后是否存在著一條從行業評價到質量鑒定,再到獲取補貼資格的完整“造假”產業鏈,也值得追問。 O+ w% D' H: ^+ _2 i
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地方農機管理部門推卸責任的態度,與這種亂象的觸目驚心構成了明顯的呼應。比如,有的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不發放購機補貼,只管理購機補貼”;有的則表示,“我們只負責發放補貼”。這種管理與發放兩張皮的現象,理論上有助于監督,但在現實中是否變成了相互推卸責任的理由,使得“管”與“發”雙雙失守,不得不正視。
5 x8 C6 {! z9 I. {- [) b3 Z* C其實,加強農機購置補貼監管和規范,一直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如早在2019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財政部辦公廳就聯合下發通知要求,防范經銷商和內部不法人員有組織地通過收集農民身份證明、虛開發票、虛購報補、重復報補等方式騙套、搶占補貼行為;嚴厲打擊采用提供不實投檔信息、產品信息、銷售信息和虛購報補、重復報補、以小抵大等違規手段騙套補貼行為。 E2 A$ a2 G$ J+ C
對照這些要求,一些地方是否真的把相關治理責任落到了實處,明顯得打上一個問號。大量騙補行為暢通無阻,是否存在著“內部不法人員”的策應,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8 _0 i/ k, _7 R5 h Q5 |
要提醒的是,農機補貼發放涉及很多環節,要確保不發生“跑冒滴漏”,每個環節都應“守土有責”。但其中,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確保公開透明。 D7 S1 a7 I2 R' j/ ~$ h9 g5 T
比如,上述通知中就明確,進一步完善縣級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公開專欄建設,全面及時公開近三年縣域內補貼受益對象、資金兌付情況、農機和財政部門的咨詢投訴舉報電話、補貼資金規模、使用進度等各類信息,全面接受社會監督。這樣的基礎性工作,又有多少地方切實做好了?/ d4 b+ C, E; S( m7 T9 Y
無論如何,把國家補貼當成了“唐僧肉”,不管是經銷商,還是“內部蛀蟲”都必須嚴懲不貸。現在蓋子已經揭開,當地相關部門該一查到底了。而這類現象是否在全國具有普遍性,同樣有必要展開系統性摸排調查,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 [5 W1 E3 a' m; k7 M
撰稿 / 重舟(媒體人)
8 i( z I i8 E f7 `
$ Y! r, f( o# a& {# [8 k5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