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jīng)的機器人工程師,我認為“人形機器人”沒有產(chǎn)業(yè)價值。從動力學角度分析,人類體型的唯一優(yōu)點就是為大腦服務,也就是運動范圍大、雙手能做精細操作,犧牲了耐力、爆發(fā)力、速度等。同樣體重的動物在以上這些方面都輕松勝過人類。不要用奧運冠軍和普通動物相比,那沒意義。 而機器人主要就是做體力勞動,耐力、力量、速度等才是更重要的。 再說精細操作。人手能做多種不同的精細操作,但機器人通常只做某種特定的精細操作。用工裝(臺灣叫治具)能夠更精密,并且更便宜更可靠。所以為什么非要模仿人類雙手呢? 人類體型在攜帶電池上也不好處理。電池太小體力不夠。電池太大又妨礙行動,還有爆燃風險。而且機器人手臂那么長,在開放空間里,萬一打到人后果不得了! 那么在看護、接待這些方面,人形機器人有優(yōu)勢嗎?也未必。首先是心理學上的恐怖谷效應。而且看護工作也是需要很大功率的,比如要抬起癱瘓老人抬起來,這時人形反而是劣勢。 基于以上認識,目前的人形機器人研究可能會為其他應用留下某些技術(shù)儲備,但總體說來是沒有意義的。 附圖是大約10年前,我開發(fā)的一個彈琴機器人在展覽會上表演彈鋼琴,前面是我小孩在觀看。
無標題.jpg (72.66 KB, 下載次數(shù):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8-9 19:09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