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蒼狼大地 于 2009-7-28 20:36 編輯 5 @' C. V) L. U
6 T# C% a4 k& t6 T
我在網上瞎逛的時候看到這么一個話題,下面把作者的部分見解給轉過來了,詳細內容請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0efzf.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0ehf9.html。由于作者不是機械這行的人,想聽聽咱們這行的人怎么看這個事。
$ u% V; o1 V1 C0 r3 R& r
+ {2 Y. @/ ~+ O- W: Z& N% R" [
; c. x; q9 z* R" Y! G) ^1 V" X, N2 d+ y( P$ ^
鋼鐵工業是個夕陽工業,本來就必須減少產能。這個污染行業,如何可以得到重視綠色工業,追求環保的中國政府的親瞇?中國政府應該將碳纖維作為一個未來發展的新材料工業。碳纖維質量輕,硬度高,是用來替代鋼鐵的新材料,對減低碳排放和改善世界氣候條件有很大作用。現在很多的飛機機翼都是用碳纖維制造。) `) N" U. @, ~
其實如果可以把汽車的車身用碳纖維來替代,就可以少用很多鋼鐵。% Z- E5 v6 z' s
因此中國政府的發改委,應該可以提出一個“鋼鐵替代征求意見稿”,就是說,俺們中國可以考慮一個路線圖,就是希望可以降低碳纖維的成本,通過政府補貼和傾斜政策,等等,來促進這個行業發展。
' Z/ l) h' Q) ?, g 這個藍圖,就是在2015年,俺們希望中國所有銷售的汽車,要達到碳纖維替代50%,在2020年,爭取達到100%。而在大型建筑上,對鋼鐵用量進行節約措施,杜絕浪費。
* a# L* P: ?9 Y; x3 O 俺想看一看那時候三大礦山公司的股價還剩多少?
/ _# W! S6 g) e6 {+ r m 當然俺的這個想法,不是只是一個談判的策略,而是中國政府未來的國策。那就是中國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賴必須多樣化,不能受到一兩個企業,和一兩個國家的控制。除非這個相關國家允許中國對其資源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可以做到互利互惠,那才值得建立長久的信賴關系。2 e; ?8 F. |* S3 i Q
其實中國應該把自己依賴的原材料,整個梳理一遍,把這些情況理清。( V& d' R/ Q7 o
不然的話,鐵礦石導致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困境,就一直會成為中國人頭痛和困擾的事情。
, @5 Q* @3 P4 p) ]/ h' ]* G/ L/ J7 c, A/ g
$ @& m- X- O, L) R1 W
m: l+ T' C8 \! _3 q
/ h6 Y6 x- K! W1 ^' U2 @$ L 不少讀者看到碳纖維,認為這個東西不是太現實,因此俺這里就多花一點筆墨在這個領域。
4 R" a. q6 Q5 D1 t# d- e 先讓俺們來看一看,主要用碳纖維制造的美國波音787客機Dreamliner。
( l; w' J/ N2 h4 b! j% m 從建筑總量來看,用的碳纖維是飛機的80%,就是23噸碳纖維(制造成35噸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arbon fiber reinforcedpolymer)。因為碳纖維的硬度高,但重量輕,因此如果按照重量來計算的話,就是占了總重量的50%。其他的材料就是20%鋁,15%鈦,鋼只占了10%,和其他5%材料。那么整個飛機的那些部件是用碳纖維做的?飛機的機身,機翼,機尾,門,和飛機內部。鋁是用在機翼和機尾的邊緣部分,鈦主要是用在引擎。
, t) P- W! R: ?9 v9 W0 e* Q
: b8 g8 ~( ]. o7 Y7 y8 U" o 那么這個材料可不可以用在汽車上呢?因為如果可以用碳纖維來替代鋼,汽車的重量大概只是原來的五分之一。而根據美國的一些實驗室的數據,汽車的重量每降低10%,其燃料使用率就會增加7%,波音787飛機就是因為燃料使用優化,而占了競爭優勢。
; B. B$ X- X( O4 ]4 P 而碳纖維因為其強度比較好,已經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身。在普通汽車和卡車上運用碳纖維,最大的問題,在于成本過高。以2008年的數據,碳纖維的成本大概是每磅8-10美元,必須降低到3-5美元,才可以和鋼材競爭。如果這個方面可以取得技術突破,那么在汽車行業里,大幅度替代鋼材的局面就會發生了。
, J/ y( |* z; \" [0 J; ?+ K) x 2006年,美國三大汽車集團中,唯一還在干活的福特公司,將波音公司主管787的副總裁穆拉利(Alan Mulally)挖過來做福特的總裁。老穆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美國汽車業不重視燃油效率的問題。他搞出來的波音787,比當時飛機里用碳纖維25%最高的標準,要多出一倍,到了50%,其結果就是飛機的重量更輕,路程更長,更結實,更省油,和更容易維修。這個機型的出現,導致了20%的省油和10%的維修費用降低。其結果就是在6年里,波音頭一次6個月計算的訂貨合同,超過了其對手空中巴士。而福特在這個方面的研發,有望在未來的汽車業的發展上,形成下一個潮流。
) P. T/ W/ z' p+ a7 A 中國的汽車行業和鋼鐵行業,如果不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估計將來又會遇上下一輪的產業淘汰潮流,從而導致現在已經多余的鋼鐵產能,在下一個發展循環中,受到打擊。! r: n N! k+ M9 w1 X# Q$ H6 y
而考慮到本來鐵礦石就是中國缺乏的主要原材料,進口的依存度達到了50%,鼓勵碳纖維的發展,也是增加中國自己的國家經濟安全的一個好方法。如果中國政府對這個情況不正視,無法未雨綢繆,只是在現在的利益集團格局里,扯來扯去,無所作為,那么在材料進口貨源上,被人掐住脖子,欲取欲求,當然就算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 a$ u8 O: M9 G W6 j0 \4 ?& p 俺在這個系列里,談到的主要是中國應該如何在未來的碳排放國際斗爭中,搶占話語權和道德高地。考慮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會帶來碳排放上,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大的壓力。
% P' q! c3 I4 E+ n/ ~ 而由于中國是主要的貿易出口大國,非常容易的被人以這個借口,進行貿易保護主義攻擊。俺估計從年底的世界氣候合作大會,到明年,美國和西歐的主要方向,就是爭取在全球訂立下各個國家的碳排放減排標準,而不愿意訂立目標,或者訂出的目標,人家覺得不滿意(要想俺滿意,其他方面是不是該表示一下呢?),那么就在2015-2020年之間,開始對你征收碳排放進口稅,看你的進口貨如何和俺競爭?
6 S- Z8 S$ ]6 _ 這個方法,比現在所有的各種名目的貿易保護主義要好用。本來,以前用傾銷作為借口,多是針對某個產品進行訴訟。而用政府補貼,則是以國家政策作為借口,來攻擊一個行業。當然今天看來,美國政府在AIG,兩房,三大汽車,和各金融機構等等,做的政府補貼,估計比中國政府做的還要多,自然沒法用這個借口來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了。& L: f8 q6 f* `; y0 S& q
結果用碳排放這個道德高地,如果中國的碳排放目標不被接受,那么整個國家的產品都會受到打擊。其結果就是打擊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了,增加中國制造的成本,從而達到牽制中國經濟發展的目的,而阻礙中華民族的復興。
! l3 E7 z' r# I: p1 [ 中國在應對上面,只有10年的時間。俺在這個系列里推介的一些法子,主要就是如何轉被動為主動,利用中國的后發優勢,在能源和原材料開發上,直接跳過傳統的方法,而搶占最先進的技術高地。
3 ~; f8 t% z4 J本來中國缺乏鐵礦石,就應該在鋼材替代品上下比別人更多的功夫。中國缺乏石油,就要開拓以電力和電池為主的交通工具。中國需要更多電力,就靠新能源來解決問題。
. B# u& \: e: J+ u9 |& L# \/ Y 而在其他方面,比如說中國在焦炭的出口上面,就應該把環境保護費用提高,從而推高其他國家的鋼鐵業成本,一方面保護自己的環境和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把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家的成本推高,以增加自己的最終機械設備成品的競爭力。6 F/ `2 M. a) I: _
其實要做到這些并不是太難,尤其是全球經濟危機和衰退的現狀下,中國政府手里的資金充裕,正好就是開展這些運作的最好時機。只要中國政府能下這個決心,從每個月購買美國國債的錢里,拿出來一個零頭,找到一幫頭腦清楚的專業人才,對這些關聯技術,可以開發的開發,可以收購的收購,不是沒有機會突破這個西方想用來阻礙中國發展的陷阱。$ B, W5 D3 H& X. o X
俺們就要看中國政府有沒有決心了。
! b9 d7 ^; u) F$ u0 H
6 J: l- w2 Y ^' K. b9 i& y
" B* m% @. `0 f% z: T ; @' o; {! I; u* Z
俺在“未來世界之新格局之十”里,談到了碳纖維,可以作為發展汽車的一個新思路,來解決中國極端缺乏鐵礦石的困境,結果接到了不少網友劈過來的磚塊,正好夠俺加蓋一層住房。' z! _: `* m0 Q
; X# H- F# ~* m. A% t 很多網友認為這個想法是個大忽悠,說說而已,根本不可行。當然俺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也知道不去嘗試,自然永遠不會成功。不過以俺淺薄的知識,倒是知道英美國家在這方面的努力。2 V! U* \0 s+ _2 _7 g: h
3 t E" a: V1 x6 m# a0 k
當然不是所有努力的結果都是成功,因為對碳纖維在汽車上的運用,主要是如何提高工藝水平,把成本降下來。
- R1 }3 P! ]1 M8 |- }+ c( n! X
先談一個不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出錢給田納西大學分出來的一個創新公司,叫做Atmospheric GlowTechnologies,希望用其plasma-processing技術,用在碳纖維上,但顯然這個嘗試沒有成功。
/ G; K, ^2 o7 [& [0 H" w: R$ |" A, s" |
那么現在美國的主要研究機構,就是由美國三大汽車出錢,由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研究所(Oak Ridge NationalLaboratory)的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Group領軍,試圖把成本降下來。1 M0 m \& c, @; Q7 P# g
; A1 |) h2 Q1 j0 R( w
而英國就至少在輿論上比較牛,在2008年7月左右,英國Axon公司宣布他們在碳纖維的大規模生產工藝上,有了重大突破。用他們的專利生產的碳纖維車架和車身,甚至比鋼鐵材料要便宜,重量只是40%。
% @% c1 U0 F! y, d1 R, z' W) V, ~# Y2 d" R5 r1 U- L, {7 T4 E& g
為了證明他們的技術的可行性,該公司計劃在2010年推出一個2個座位,500cc引擎的碳纖維車,可以做到一加侖汽油,跑100英里。
0 d5 d. R) \+ n, ^
5 L- {! u5 H$ p, u' v8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