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點也不明白,但以前接觸過關于潤滑的相關理論(FAG資料)。
/ O# ~% v3 _" F4 L; e, u- s, M, J" ]2 z# J: {- m( |7 S' E
發出來供大家共同討論。
2 H& q- }+ o. b1 o1 ~0 ~+ v5 S
: I9 e, I4 g8 Q6 S+ K2 b, i分析潤滑條件的主要指標是潤滑油膜的厚度,此厚度根據彈性流體動力學潤滑理論描述,油膜度通常<1um。基本概念: 全彈性流體潤滑 金屬表面被承載潤滑油膜完全分開(現實中較難達到的理想狀態);基本概念: 混合流體潤滑 承載油膜和金屬表層共同承載。
( j$ E5 E" r! Q$ |
9 L, N7 S- s1 U: y3 y而對于稀油潤滑的選擇可參考以下內容: e. l+ H. Q( N" Q2 Y
. o) o' t5 K* x
對于某一確定的軸承,稀油的選擇受溫度“T ”和轉速“n” 影響
9 z E) b* e) B, E, {V= V1 x K
' ~* J& ]7 P, N7 p7 V+ I. GV 工作粘度[mm²/s]取決于工作溫度)& `2 ^ f* i0 E* e
V1 參考粘度[mm²/s](基于與內外圈平均直徑和轉速n的關系)
- l% H; V; H; @8 ]K 粘度比 通常選用2<K<4在接觸面區域形成充分的隔離膜。2 N% A7 V- W7 J5 }4 L
具體的計算還需要兩個表格配合(沒有搞到,這里提供不了)。
2 _1 u& J2 i p0 m7 L
R% Z+ F8 J. L( Y; _* r8 }對于油脂,如果是軸承廠家出的話,往往會標注的適用溫度范圍和軸承類型。選擇起來就會更簡單。
& e* V: U9 U' ^* ?: J% @8 f
2 |. z2 |3 U( h6 S大俠們繼續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