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為了使問題的簡單化,也是為了一些人明白“潮間帶的海浪”和“深海的海浪”有本質的不同,所以以前回避了對潮間帶海浪發電的辯論?,F在對于潮間帶發電技術,我要提出出來一個潮間帶海浪發電技術,供大家參考,也想和其它國內外海浪發電技術“PK”一下,我想考驗的時機成熟了,歡迎批評指正! 我預言本技術【自調導葉葉輪式波能發電單元】的海浪波能發電技術——一定能夠勝出,大家拭目以待吧! 一個本技術【潮間帶發電技術模式】——水下發電場——真實的海岸線水下發電長城。 ***************************************** 一、 本發電技術目的:此設計的目的是想利用我國漫長的潮間帶海岸線——這包括所有暴露和未暴露的海島周圍,海面下“坡度”大于30度的所有海岸線,利用這一些海岸線蘊藏的巨大的“波能”來發電,造福人類。 1、
5 H7 y4 |0 B3 w: I6 @$ u潮間帶海浪特性: 1.14 W# c# i9 O1 j$ H3 j
, h: d4 @* G9 Z4 ]0 m! D潮間帶海浪向前“動能”的產生:我們知道深海真正的海浪波能是沒有水平動能的。但是由于海岸線潮間帶的底質有一個從陸地延伸到海底的“坡度”,因此深海中上下波動的海浪傳到海岸邊時,就會釋放“勢能”補充上升時增大的空間,向岸邊流動,從而產生海浪向前的動力。規律是:坡度越小海浪向岸邊流動的距離越長。 1.2
" V4 A$ H! F- f( q. `; J潮間帶海浪浪花的產生:由于海浪不但上下波動的同時,而且還一波一波向岸邊流動。所以出現一個現象,就是當海浪沖到岸邊,由于勢能增加到最大值后,勢必向后回到低位。但同時第二周期的海浪又重復向前流動,這樣在和“退回”的海水相遇后就會產生翻滾的浪花。因為上面海水向前“沖”,下面退回的海水向下”沖”,相遇的結果就產生了翻滾的“浪花”。 1.37 Q' }8 [4 s7 R5 ^; f5 m
潮間帶海浪的特性:海岸邊(潮間帶)的海浪主要是一波一波向前“翻滾”的浪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就是其獨特的特征。 所以,岸邊的海浪應是以水平動能為主,形成海浪大、勢能也就大、波高也就越大、海浪轉變為向前的“動能”就越大,與 “后退”沖來的海水相遇后“翻滾”的浪花就越壯觀。 2、 深海海浪和潮間帶海浪的特性比較: 2.1
A k+ D% M- @' I* m0 u1 m# y7 @" o眾所周知深海海浪幾乎全是水質點的“垂直”上下的“震動”,水平方向只有很小的“位移”; 而潮間帶海浪受海底地貌的影響,產生了既有“水平動能”又有“上下勢能”性質變化了的海浪??梢哉f后者是前者的“特殊”現象,是受潮間帶海底地質結構的影響才變得非常復雜和多變。 2.21 w5 ^% X: c# _' f, U
深海海浪在垂直面上就是水質點上下簡單的運動,是勢能和動能相互轉變的過程; 而潮間帶海浪在垂直面上進行分析發現:上一層海浪水體“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直至勢能耗盡”。而底質海水不斷后退,抵制上層前進的海水,同一個界面上下層的海水流向相反。 2.3) }2 r& F; l7 e: ?" h6 g
深海海浪幾乎附合“波”的所有物理特性; 而潮間帶海浪雖然復雜,在底質結構簡單的局部卻又顯現出其 “簡單”的一面——那就是不管氣候條件和風向如何,地理位置如何,海浪的波浪方向只朝著一個方向——陸地的方向永不停止,只是大小在變化。 3、 潮間帶海浪發電的工況: 3.1
$ Y' L2 x( a7 N9 ?本技術的安裝圖示:下圖是本技術固定在坡度大于30°的海床上進行發電的圖示。 提請注意:此時的“發電單元”有一個“仰角”。
近海海浪發電.JPG (53.45 KB, 下載次數: 4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0-6-29 09:12 上傳
3.2
/ P- J; e; k0 I v$ n圖示的說明: 3.2.1
5 F! Y! K5 ]& u! V6 P* _圖中1是在海床上固定本技術“發電單元”的立柱。 3.2.2% T! S- F# C' r. C
圖中2是指示燈。 3.2.3- o" ~2 U' Y, H" {+ m; Q9 _
圖中3是本技術獨立的發電單元。 3.2.4
% }$ }; e$ u% X圖中4是代表最低潮位線。 3.2.5
' G* d2 F- V+ c& m, C* M圖中5是代表最高潮位線。 3.2.6
3 Y) P- l$ O3 J! s Z; f5 o圖中6是海浪“波形”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波一波的海浪“前仆后繼”勇往直前,使發電單元旋轉發電。 3.2.7; p& o7 t c3 o7 Y, q! ]4 ~4 n! d
圖中7是表示海岸底質的地形:可以看出,平坦無礁石可使海浪不會產生“無序流動和漩渦”,只流向岸邊。 3.2.8) |! {* |1 o: P+ [$ d' t7 C
圖中8是底層海浪后退水流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后退的底層海水與上層前進的海水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