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于 2011-1-1 12:33:24
|
只看該作者
并聯機床面臨的主要技術問題及解決思路探討
( [$ X8 g+ Q; I- v8 U并聯機床由Stewart機構或其演化機構構成,具有并聯桁架結構的特點,理論上具有較好的剛度重量比和較強的承載能力,也具有很高的運動精度,但在實際系統設計過程中發現,實現其理論上的精度和剛度指標是困難的。這些困難主要來自機構關節部分的設計,即在實踐中難以實現理想的高精度運動關節。 3 r7 u: W5 y5 E4 B" U
此外,雖然并聯機床的桁架結構可以提高并聯機構部分的剛度重量比,但是如果從機床總體的角度來衡量,則會發現大多數并聯機床都是采用倒置的并聯機構形式,都需要一個龐大的支撐架作為機床的床身。因此實際上機床總的體積和重量并沒有明顯減少。 / L, m& i! Y; w8 |
盡管并聯機床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甚至有些技術問題至今尚沒有得到全面和根本上的解決,但是,作為一種處于成長過程中的新形式機床,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許多技術難點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 W1 b# l+ y/ S" S' Y
機床的關節運動精度問題
& r+ q- U7 R& H2 b" b1994年,當并聯機床首次在機床展覽會上出現時,人們對并聯機床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對其技術難點的認識不夠充分。隨著研發應用過程的深入,人們逐步加深了對并聯機床的了解,逐步開始理性地看待并聯機床的潛在優勢和所面臨的技術難題。歸納起來,并聯機床所面臨的突出技術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3 |; y$ B3 n+ w0 b, p
首先是并聯機床的精度問題,其次是并聯機床的工作空間問題。而影響并聯機床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兩方面,即分支兩端運動關節的精度以及并聯機構參數的標定。并聯機床運動平臺和桿件的結構剛度是比較容易保證的,主要運動副為球關節,而這種關節的設計和實現則比較困難。要求能夠靈活地轉動同時又要在工作空間范圍內高精度地傳遞力和運動。如果關節的運動是非線性的,則會對平臺的精度造成較大的影響,即使關節間隙做到很小,其運動中心坐標也會在一個小的空間內波動,形成誤差。
" ^' `! I, e0 |2 h3 T+ _" [并聯機構關節的研制成為并聯機床研究中最重要的技術問題之一。另外,并聯機床需要對所有并聯機構關節的三維坐標進行精確標定,獲得準確的關節中心點的三維坐標,進而得到準確的分支桿長度數據,保證運動學計算結果的正確性。 3 q2 M5 u' ~/ s4 h( F
在機床驅動和運動控制方面,假設關節的運動具有良好的重復性,即關節中心始終是在一個穩定的中心點上轉動,這時也同樣需要通過標定得到這個中心點的坐標值。但是由于關節的運動中心是一個虛擬點,無法直接測量,只能采用間接的測量方法,這不僅增加了標定環節的困難,也將最終導致整個機床誤差的增加。
. ?- C$ F! J9 G5 s1 ?+ H7 N實際上,并聯機構關節并不能始終位于理想中心位置轉動,而是在某個小的空間內作不規則的擺動。并聯機床走向實用化,首先要研究解決的正是上述關節設計和關節參數標定兩方面問題。
% k* x$ X, y3 q. p/ X機床的有效工作空間問題 / f+ I. }9 C0 r. l
并聯機床的工作空間是影響其應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與機械手及傳統機床機構相比,并聯機床的工作空間要小很多。如果我們定義機械手或并聯機床的工作空間與其自身尺寸的比值為“有效空間比”,則并聯機床的有效空間比要小很多。 & y$ C% k' R- r; O8 k0 D: n3 Q
不僅如此,在考察其有效工作空間時,如果將姿態空間和位置空間同時考慮,則并聯機床的有效工作空間還要更小。這是因為,在并聯機床工作空間的邊緣,運動平臺已經無法改變其姿態。實際使用時只能在其整個工作空間中選取既可滿足位置要求同時又能滿足姿態要求的子空間作為并聯機床的有效工作空間。 : ^' d+ p- [7 i) w1 r0 `+ n
因此就其有效空間來衡量,并聯機床存在明顯不足。因此,采用基于Stewart機構類型的“純”并聯機構并不是最佳選擇。 . {) {! W. J' z, D- N. N$ g/ |
在并聯機床設計中將傳統機床的導軌和龍門等結構與新型并聯結構混合使用,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在五軸并聯結構數控機床設計中即采用了這一設計思想,有效解決了并聯機床有效工作空間過小的問題。
$ ^7 @9 R7 l) Z# o" a2 E2 i串/并聯混合結構設計 : I o \- M- g5 ]9 G* |
綜合分析并聯機床的發展歷程,采用少自由度并聯機構,結合傳統機床的串聯機構,構成混聯形式的新型機床是可行的技術途徑之一。雖然采用少自由度并聯機構帶來了機構約束方面的困難,但這類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借鑒傳統數控機床的相關技術措施加以解決。
0 m$ ^2 L3 K* ?) H$ S2008年,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制成功新一代并聯機床LINKS-700。這一成功案例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并聯機床研究正從早期的追求“純”并聯方式向具有實際應用前景的串并聯混合結構方式轉變,LINKS-700機床也正是這一發展趨勢的典型詮釋。 % K7 D% X& Q' W* _5 ]" m6 ]
認識與結論2 L3 `6 c3 x7 ] h' j' l8 }/ k) O8 L
通過本文以上部分的綜合分析,可歸納出如下主要結論: , p) o- l& i( [8 l& A
傳統機床的串聯結構在機床的剛度重量比方面存在不足,以當前時代的資源環境條件需要產生新的技術變革。并聯機床的并聯結構則可以彌補傳統機床串聯結構帶來的諸多不足。
3 k; a# [. Y3 a* E! O8 Y+ ?5 X雖然目前并聯機床依然面臨諸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但并聯機床作為新一代機床的代表,依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 F. ?+ d; r, |/ H
綜合而言,并聯機床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仍然表現在機床精度、剛度和作業空間等方面。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斷涌現出新的研究成果,但上述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全面徹底的解決。
4 O$ J# T% }- u采用串/并聯混合結構是解決并聯機床精度和工作空間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 P# O; Y5 n6 y1 V! {, N7 J5 `
并聯機床關節參數的標定也是機床設計研制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影響其走向應用的重要方面,需要在標定原理、標定工具以及技術方法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3 W1 L8 B' a0 h7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