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包工頭 于 2011-1-29 17:29 編輯 8 O) p7 K' a, n# |* k: n8 S
: m5 Y# Q% X$ g# f, V+ M2 M
一個人的“春運”
7 \0 k' |9 t, i- p+ `+ J' r: C" @! L! X! F
13天,3700多公里,搭了25輛順風車,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沒花一分錢。一名南京師范大學的大四學生以免費搭車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溫馨的“春運”之旅
( C7 }5 D; e8 J( f* z; c& D$ f' [. a+ }% ]/ i
本刊記者/劉子倩" Z' s+ K) x2 P7 V; p
6 V! g; }1 `8 g7 I, Y2 |
胡蓓蕾想到了最壞的結果,遇人打劫,就放棄所有東西,只顧保命。他把一百塊錢用力地折了兩下,塞進了襪子里,如果遇到搶劫,這將是最后的救命錢。8 Y% Q3 c! E9 Q3 l
L% n+ A; w8 _( J0 j
歷時13天,行程3700多公里,搭了25輛順風車,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沒花一分錢。當同學們還為一張回家車票發愁時,這名南京師范大學的大四學生以免費搭車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溫馨的“春運”之旅。" N# S& M! ^' i2 X
4 K5 i3 M: j" ]6 M 看名字,以為是個女孩子。然而,他卻是個身高一米八的帥小伙。短發、瘦臉、小眼,架著一副黑框眼鏡,他見人就笑,兩眼自然地瞇成了一條縫。
9 H" j+ U7 O' i0 A$ t8 I* H
$ x# _! ~7 |+ b! N1 W# w* l 一路向西6 T1 I) ~3 q: J: o: o( n0 d
0 L- g3 {7 B* o: S4 S2 _& T1 S1 E 一切均源于一部名為《搭車去柏林》的紀錄片。片中主人公從北京出發,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搭車88次,最終抵達柏林。去年9月,胡蓓蕾看后難掩興奮,其中一句話便刻在的心里: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去做了。( u3 P; O) V' w1 q! c, ], d6 i# y2 u
; r' L2 k% A% n" { “如果能搭車回家就是一個非凡的經歷。”胡蓓蕾相信行萬里路遠勝讀萬卷書。多位同學勸他慎重,女友也急了:“你又不是探險家。”7 r% o/ [. A [! o' Y* V9 A
5 u1 E1 ]% [3 I" ?9 q
的確,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有近4000公里,只靠搭車,并非易事。
# h0 a: U# o. B# T% o3 O" {+ |7 Y( v0 X( n! X, d
胡蓓蕾祖籍江蘇,1歲時隨打工的父母搬到烏魯木齊,一直在那兒生活到19歲。他考上南京師范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這個要求嚴謹和細致的專業其實不適合他有些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多才多藝。他是南京師大足球賽的最佳射手,是省級魔方速擰冠軍,還曾騎車從成都到拉薩。7 ]; i7 |4 a: \( Q7 s
1 W( v0 k0 y# V2 Z+ S! c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看《搭車去柏林》之前,胡蓓蕾就已經成為那種“想做就做”的行動派。這部電影,不過是催生了他另一次行動而已。9 f! A$ A! M' K( [
+ F* X+ O, u$ @4 p2 l5 O 出發前,胡蓓蕾在地圖上仔細研究路程,突然有種感覺:順著312國道從南京一路向西,似乎是在重演20多年前的故事,父母帶著他,從故鄉出發,去創造新的“家鄉”。: [2 O" o+ _5 D
" ^5 u* w# E- M
2010年12月25日,西方傳統圣誕節。他出發了。
7 }- I/ X+ D, Y2 F S# I
4 G0 I9 u4 ?1 N+ }, E 從南師大出發,坐公交車到312國道,他計劃當天至少要到合肥。沿著國道,他邊走邊攔車,走了半個多小時,進了路邊一座加油站。他預想,加油站應是搭車的最佳場所。他把搭車回烏魯木齊的想法告訴大車司機,司機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沒人愿意拉他。一個司機甚至勸他,用學生證買張半價票,用不著這么辛苦。一位好心的加油站工作人員也湊了過來,讓他趁著沒走出多遠,回到汽車站買票去合肥。
) W4 c, W0 J, ^% Z- G) v
, }1 t: t3 ~) ^0 R+ B 同齡人都不能理解的事,更無法向陌生的司機解釋。胡蓓蕾背著紅黑相間的登山包繼續西行。兩個小時后,他不死心地又鉆進了一個加油站,仍然沒有結果。& j+ F3 t+ S9 t1 r( P- k4 A
. C. j# m, V" C Q! o; p 繼續徒步前進。他還在不停地招手,似乎沒有人感覺到他的存在。“難道在中國搭車就是那么難嗎?”三個小時后,胡蓓蕾有些不堪重負。他的背包有50斤重,里面有衣服、食品、帳篷和一雙解放鞋。他怕路走得太多,磨壞了腳上這雙綠白相間的新板鞋。& V: l- l$ ?( N- A \6 q1 L
" B" Z# |; X2 F2 H3 J7 O3 G
包里還有一本凱魯亞克的《在路上》。這本書承載著他的夢想,他期待搭車的經歷,接觸有趣的人,聽到離奇的故事。書里的經歷那樣輕松,怎么在中國似乎就無法實現?“我當時真地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了。”胡蓓蕾回憶。
8 v' M1 l- _" A6 F6 @; m- j/ E# H. u
這時,他看到前面停著一輛正在檢修的卡車。他湊了過去,對正修車的師傅說明來意。師傅將信將疑地讓他坐進了駕駛室。師傅后來解釋說,當時看他滿頭大汗,學生模樣,不像壞人。一路上司機似乎也沒有把他當外人,一直跟他吐苦水:兒子不好好學習,沒有出息。胡蓓蕾無法分擔這些苦惱,他只剩下開心:終于有人肯搭我了。
- q4 ? w1 C4 B2 S7 ?# Q3 ?: z
$ {, M. E, L, ]6 s 胡蓓蕾發現,在服務區搭車的成功率遠大于加油站。
' S/ s! ^$ F$ D/ N! R& B4 U+ i
- ^! K$ o8 o/ B4 { 在合肥文集高速服務區,他相中了一輛奧迪車。展開招牌式的微笑,胡蓓蕾上前搭訕。沒想到,奧迪車主猶疑了一下,查看了他的學生證后,居然讓他上了車。2 T% w7 d# X1 `2 G0 c0 @) T) v
. J/ q g% ]. t! { 這成了胡蓓蕾13天旅行中最為愉快的記憶。奧迪車主告訴胡蓓蕾,他曾在服務區被人騙過,因此會有戒心。
; m0 h+ ` M' c" d/ D; d/ y! X/ {" p
寂寞的旅途,狹小的空間,很容易讓人放下戒心,尋找溫暖的交流。事業有成的車主跟胡蓓蕾談起了心事,雖然成功,但他仍然覺得缺少朋友。胡蓓蕾則用自己的大學經歷交換。奧迪男搶過話茬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抖摟一空,甚至向胡蓓蕾傳授如何成為成功人士,開上奧迪,住上豪宅。
# B/ z- ]- |$ n5 A( a0 S& a" U6 |( E9 M) E/ ~( v/ W6 D% D
當聽說胡蓓蕾是學電氣工程專業并即將畢業時,車主馬上打電話給做電氣工程的朋友,為他推薦工作。因聊得投入,他們還走錯了方向,多開了一百多公里的冤枉路。可車主并不覺得冤枉,他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妻子:“今天我交了一個朋友。”分手時,他給胡蓓蕾留了一張名片和一句話:男人就要用事業武裝自己。
+ O% c5 U) X; _5 W( b$ X3 L# o/ ~! ?5 j6 {: [% T3 i$ c) V4 _2 P
這名叫孫宏剛的車主后來回憶說,和胡蓓蕾在車上共同度過的5個小時使他感受頗深。“我覺得這孩子很有闖勁兒,現在這種有想法、有行動的大學生太少見了。”- k4 h6 u' B2 {+ Y+ C* m5 T' L
+ ^, o# T/ N; x' \8 n
經常在外闖蕩,孫宏剛覺得,旅途中往往需要這樣的“舉手之勞”。胡蓓蕾的搭車也成為他的“經驗”。“這是一個建立相互信任的過程。”他說。
6 f0 U/ O6 ~6 w c+ T% W, ~ k Y3 X
溫暖的旅程
7 R, |+ f! j( J' F6 f# T! n; z( L
. a8 J8 M) u4 I/ ~1 D 本來只是一次沖動而簡單的冒險,卻無意中成了胡蓓蕾了解和感受社會的機會。, ]; N8 ]. r3 y5 J9 D' S
8 y& n' n: X" {% L: H z# b- Q$ d' U8 P( e 在信陽服務區,他搭上了一輛重型卡車。兩位司機輪換開,他也很快與司機熟絡起來。司機們也毫無戒備地向他傾訴,一個不停地痛罵著罄竹難書的老板,另一個適時做著補充。
1 S' I% |, @, y6 F8 T" N- t7 x2 n2 D8 I7 A0 {3 D
感同身受后,胡蓓蕾非常理解卡車司機的辛苦。他形容坐卡車是“全身都不舒服”“渾身都痛苦”。在從信陽到西安600公里的路上,他搭乘一輛拉起重機的載重卡車,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整整十個小時,只在午飯時間短暫休息了20分鐘,下車后他整個人幾乎散了架。但相比起其他社會車輛,卡車司機又是最好說話的,尤其在人煙罕至的地帶,見到招手,卡車司機都會把車停下。9 @7 S; s! r* }- L
& K: L2 b; U& Q7 H+ E( F- ]
卡車司機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職業之一,不過司機們大多閱歷豐富,待人坦誠。一名張姓司機向胡蓓蕾講起第一次搭陌生人的經歷。若干年前,他和兩個同事到新疆拉哈密瓜,賣家托他捎帶上一個20歲的小伙子。加上這個小伙子就要超員,但礙于情面司機還是答應了。車開出新疆不久,就被交警罰了1500 元。如果這樣下去,便是開一路,被罰一路,而他們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廣州。. B1 h% h$ Z0 T" q! X
* l3 r" q* M+ p ]3 Y: Z( Q. [ 不得已,張司機給了小伙子一百元錢,把這個搭車客送上了長途車才繼續上路。賣家得知后,就把罰款打到司機的銀行卡上,并承諾以后不再收他運瓜的信息中介費。“運一次要600塊呢!”$ g% `; b) g* g$ |
$ J, w, A+ p/ ~6 d# I3 { “人和人之間要有信任。”張司機說。這次特殊的經歷讓他對搭車人沒有別人的戒備心理,他會“見人招手就停”。
$ B: V8 h0 P: o" _+ k' P" p, b' X: _5 H9 Q0 \9 m
并不是每個司機都有奇特的經歷。不過,大概是駕駛生活很枯燥,大車司機個個都有傾訴的渴望,談論吝嗇的老板和太低的工資是他們永恒的話題。
! r" s; f R* S, \
' j+ ~* `" ^7 A" d3 a 司機們也不太愿意與胡蓓蕾合影。胡蓓蕾說,即便問姓名,司機們也不愿透露,“他們都覺得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 C% m4 S6 O x! }! F/ ~( J, C5 Z% b& R9 }' \# T3 w4 m- A9 m
一位司機告訴胡蓓蕾,他們不是不想帶人,主要是擔心自己的安全,還怕發生意外要負擔責任。
6 H6 Z$ ]% ?9 r1 v
/ Y% X2 V D/ [; n" _" T 這似乎也是在中國搭車難的癥結。除此之外,搭車有時還被認為是非法運營。2009年,上海白領張暉在上班途中,好心搭載了一位自稱“胃疼”的“暗乘”,被閔行區城市交通行政執法大隊罰款1萬元。
0 t, `0 Q! ?' l2 r7 t) `' R
$ z' u2 ?* a) B2 h 搭車之余,胡蓓蕾有時也能幫上忙。在西安時,他攔住了一輛面包車。聽了他的解釋,車主并不想帶上他,但也并未立刻開走。胡蓓蕾發現車里的七個人似乎為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這輛坐滿維族老鄉的中巴車還是接納了他。上車后他才發現,乘客中只有一個人會講蹩腳的漢語,維族司機似乎也看不懂漢語路牌,他就順理成章地當起了向導。
& ]8 m U6 J8 }' y+ v; ~2 E
- P! ]8 v3 A* j, T; R" p 他不會維語,無法問車里的人究竟怎樣達成讓他搭車的決定。因為語言不通,很長一段時間車內陷于“冷場”。還是維族老鄉打破了僵局,邀請胡蓓蕾一起玩撲克牌,還與他分享家鄉的馕和蘋果。
/ f) S4 c# b$ J" e* ^/ G8 N
0 M x, g! d4 b/ Z! t! d& p& b 2010年12月30日,“轉”了8次車后,胡蓓蕾到達蘭州。行者的落寞,對于一名23歲的年輕人或許有點殘酷。在蘭州的一個小招待所里,他買了花生和啤酒,獨自慶祝。“這是路上第一次感覺到孤單。”
L" Y' R% n8 z9 c' T0 D
3 {/ a2 l+ u, Q2 N t% O& k 13天中,胡蓓蕾很少住宿,大多在高速服務區的大廳里拼凳而眠,還睡過一次帳篷。餓了就吃些隨身帶的壓縮餅干,泡上方便面,出發前再把水壺灌滿。& M" j$ ]6 a; P) K4 B u) H" D) {
0 u. j% s4 W. C1 ~; a9 z4 _ ^
簡陋的跨年夜之后,他迎來一路上心情最差的一天。在青海收費站,他手拿地圖不停地揮手,三個多小時都沒攔到一輛車,以至每有車輛繳費時,工作人員都會熱心地幫他問一句。 y' x+ H& S4 w; J
`2 `2 L1 }1 f/ l0 |+ F 其實,在國外,搭車并沒有這么困難。乘坐順風車的方法因國而異,在美英等國只需舉起一個拇指,在一些南美國家是手背向車,伸出食指。而在中國,卻沒有明確的規則,不停地揮手,有時是搭車,有時是求救,有時,可能是陰謀。* W0 f7 U. X9 w% o/ X1 w/ X
; N$ a# c5 D' C! J( c/ w* S
出發前,他預想在西部搭車會比東部容易。因為民風質樸,人們更愿意以提供幫助獲得滿足。事實正好相反。胡蓓蕾發現,發達地區的人雖多疑,但還能理解他的行為。西部人似乎就覺得難以理喻,大多張口就要報酬。
: Q. P1 c5 O. ]# l+ Z
% C. g5 J" B0 ]0 t1 ?4 y 在青海收費站攔車的三個多小時里,胡蓓蕾說得最多的一句是,“我是學生,沒有錢。”但還有一位司機以為是自己搭車費要得太高,曾兩次停下來,跟他討價還價。6 Z+ _8 }0 W! a% f6 q7 y* V+ a
l, s" V, T; h3 A) P; Q
不過感動都發生在最后。在世界風庫瓜洲,這個身高一米八僅60多公斤的男孩站在風中飄搖。一位司機滑行100多米將車停下,擺手讓他上車。胡蓓蕾后來回憶說:那一聲刺耳的剎車是他聽到的最美妙的聲響。在去往哈密的路上,搭車司機甚至怕他沒錢,還要給他一百塊錢當路費。最后一輛搭他的車,聽了胡蓓蕾的講述后,司機說:“上了我的車,就算到家了!”
7 x% y/ o6 B0 I! _" @( ?1 H
6 K+ c; ^7 |! J: d4 h) F5 f, T* P 父母知道兒子的“壯舉”后怒不可遏。他們都是生意人,不太愿意將自己的命運交付陌生人。弟弟則給了他一個“中肯”的評價:“哥,你越來越二了。” G7 b6 ~. Z7 W! g( r/ L0 v& ]
& @: E, K; U+ \- Y& ?" N1 C9 Z 漫長的旅途后,胡蓓蕾歸納出四點搭車心得:臉皮足夠厚;心理承受能力強,不怕被拒絕;會陪司機聊天;帶幾張明信片送給司機。
6 t2 \7 u r x s; r, j! ]3 o( w! s3 H6 S, B4 o n, n
有人認為,胡蓓蕾此行或許可以成為一次檢測中國人的信任感的行為藝術。他本人并不贊同。“不是每件事都非要有意義。”他說,他從一開始就相信,“一定會有人愿意搭我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3 j( K/ P. K8 J: K9 i6 K
( R$ m# N9 o; i8 ]9 } 他在博客中寫道:25輛車子,無數的好心人,是你們讓我相信在自己的天空可以飛得更高更遠。如果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來幫你。不要讓你的想法永遠只是個想法。
3 L: B- q; j2 z& ?% t
: Y8 F3 F" a) ~+ l% D) L 胡蓓蕾有一本中國地圖冊,每去一個地方,他都會事先撕下來,帶在身上。如今,他有一個夢想,在26歲之前,把這本地圖冊撕完。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