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螺栓連接,要刨去預緊力。我查閱手冊后,發現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6 ^2 G5 V; z6 _* \# m另外,平常總是看到“預應力拉桿”這個詞,比如德國某公司的鋁型材擠壓機,就采用了預應力拉桿方案。
9 o5 u3 P# b8 L; y, _7 u我研究了一下,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在被連接的剛度遠遠大于螺栓剛度的前提下”,螺栓連接是不需要刨去預緊力的,并且,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預應力拉桿”方案才能發揮它的優勢,既它的“疲勞應力幅”才能降低。' |# M7 @% Y: E) H' v
4 g2 v ]2 {" t6 N% r7 E
設定符號如下:- | t& g! E0 J) U6 y
K1:設螺栓剛度
4 _. M3 H, L6 L4 w2 X, zK2:被連接剛度1 i; i! l5 I; q3 V" J& H' a) P; y% ~. e
L:被連接件自然厚度
* k& s/ E/ ^( f i* V△1:預緊時拉桿伸長量+ V6 A# G0 u7 P. r; R! Q
△2:預緊時被連接件壓縮量
4 I) f7 s7 O1 t. g- Q△1':加載后拉桿伸長量,△1'=△1+△2
; ?0 `( K/ X4 X) o* n i8 o1 |2 XF:預緊時拉桿受力2 ^- y& [' T% x& P/ Q
F':加載時拉桿受力/ C/ @4 ^: v3 [/ b
則拉桿預緊時:
9 m4 z. o8 I0 OF=K1×△1
. e8 L6 Q" f7 G1 A0 PF=K2×△2
; s( R* E- v( l* i/ x假設被連接件受載時,界面處于剛分離狀態(△2=0),則:8 U2 L4 g: D' \
F'=K1×△1'=K1×(△1+△2)6 `8 M" d. D" `$ D, X
則:! C# r$ Q" ^ G3 `
F'/F=[K1×(△1+△2)]/(K1×△1) = 1+K1/K2& R! L5 J* ]9 M( H9 X) L6 Q
可見,只有當K1遠小于K2,亦即“拉桿剛度”遠小于“被連接件剛度”時,拉桿最大力與預緊力的比值才會小,應力幅值才會小。比如說,當K1/K2=0.1時,拉桿的應力幅只有預緊力的0.1倍,應力幅越小,疲勞強度就越高。也就是說,拉桿受載時的應力與預緊時相差不大,也就不用刨去預緊力了!/ N ]8 O# e& {! N
手冊上說,在被連接件之間,不要使用低剛度的墊片,我想很可能也是因為這個道理。* G" w; [- ~. y
) Q& K; e: y5 z3 e. ?) @
我們反過來考察一種情況,假設被連接件是彈簧,那么其剛度非常低,假設是拉桿的一半,那么K1/K2=2,則拉桿的應力幅是預緊力的2倍。這個時候,對拉桿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因為當拉桿的變形達到極值時,整個作用鏈的變形還小,這時被連接件也就是彈簧,還仍然出力,并且作用在拉桿上,對拉桿是個大損害。而反觀上例,被連接件剛度大時,拉桿的變形還沒達到極值,被連接件之間就已經脫離了,就沒有力作用到拉桿上。9 ?4 c. i5 i6 y2 n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