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1 :
" F0 b' b. j% q' y, f李教授,1935年生,1955年高中畢業后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1957年開始從著名學者方教授學習語音史,“始以方言為緒,繼而涉獵音韻”。從此走上語言學的研究道路8 r* L! N- Y: C3 U
1959年大學畢業后,是年8月,被分配到廣東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1962年8月調入暨南大學中文系。1964年9月至次年2月,于天津南開大學從邢教授進修漢語語音史。1965年7月,被安排下鄉參加“四清運動”。1968年底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1970年8月,暨南大學下馬,他被調到華南師范學院,仍被遣往該院設于韶關的干校勞動。至1972年始回校參加“教改”。1973年底被調入中山大學中文系;1978年9月又被調往暨南大學中文系;1979年12月始回中大中文系任講師,1981年任副教授,1985年晉升為教授。他自1982年9月起,開始帶“漢語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92年榮獲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1994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1997年9月13日,因病不幸逝世,終年62歲。
$ ]& a# j, Q! G$ s/ q3 ]- k+ }曾先后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24部學術專著1 v8 m) v7 M7 h6 R
" s+ L- r9 h: @- p- q- d材料2:
' B6 q- w( q& {# T" n& o3 L潘教授,1943年3月出生.1961年高中畢業。隨后做了18年的苦工.
5 L; s0 ?; M% Z2 T* g: Z7 s* ?. L1979年,潘悟云考上了復旦大學的語言學研究生,1982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后在溫州師范學院任教
" v# g/ h5 ?' g% M& i1993年從溫州師范學院調上海師范大學工作,同年評為現代漢語博士生導師,并任該博士點負責人) @* s, U9 M2 l
6 ^) A& K. O6 R! h1 k
現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師大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負責人,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兼職博導,上海社聯副主席,《語言研究》編委,《語言科學》編委,《民族語文》編委,《中國語文》編委,《東方語言學》主編。先后應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圣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捷克查理大學、瑞典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處作過學術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 c' g. [# v( K9 J& @' d$ L5 N8 s
& [7 J# i2 H. T* a; S& {
討論題:/ O5 | G: L7 y2 I% \& p+ y2 L* ?
潘教授為何后來居上,有何主客觀因素?對于我們有何啟發?) C6 R4 m6 k) O( N9 H
1 v: ^2 G& e/ ^% m) K7 f5 Q
- _) [% |2 S- v7 g0 o8 o; L;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