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樓主 |
發表于 2011-12-18 20:52:01
|
只看該作者
中國航母戰略冷思考# A, }# O' S, w, J) n
作者:王曉夏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1-06-08 瀏覽:7001
6 Q* N- y5 h* J) d: @8 h$ c( t% L% F顯示全文 放大 縮小
9 J- v9 i( B4 }' c: {: V0 P% C7 b 關于航母的話題在這個初夏再度變得熱乎。早在負責海葬本•拉丹的美航母“卡爾•文森”號5月22日訪問香港之前,外媒有關菲律賓總統登上該航母“意在向中國表威”的解讀就不絕于耳。而在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5月中旬率團訪美期間,美方開放了4個州的海陸空重要軍事單位,卻未允許參觀靠停華盛頓州布雷默頓市的一艘航母,而且,被認為是對中方在年初美防長蓋茨訪華之際曝光殲-20隱形戰機和所謂“航母殺手”東風-21D導彈的回敬,美第七艦隊司令日前披露了“美擬在亞洲部署新研制的航母無人機”的消息。一時間,中國軍迷們在論壇上激辯航母的攻防能力,而自4月份開始對大連造船廠內“瓦良格”號航母何時改裝完畢下水的猜測也再度高漲。
. P- m7 I7 o, r! B8 g
' _, T8 `, O3 t1 W3 m8 \ 無實力,不航母1 s6 v( R# q: L1 U& [
航母不僅是一個大型武器平臺,還是一張大國“臉面”,但這張臉面不能僅僅停留在“面子”層面,還應當成為一種宣示自我態度的手段。與泰國、印度裝點門面的航母不同,美國的10余艘航母始終緊貼著美國國策中的“武力投射”原則,或扮演“取人首級”的利刃,或扮演人道救援的“橄欖枝”,更多時候則是“拔出一半”、示人鋒芒的寶劍。當航母將這些惟妙惟肖的“表情”傳遞出去后,感受到壓力的國家就會做出回應,往往是順從美國利益訴求。- X5 R5 k3 _3 y3 p# d- k0 k
美國航母的威懾作用,并未因中國在導彈技術上的進展而失效。自1976年以來,美國人對于航母的爭論已經不下10次,試圖尋找另外一種手段來取代維護費用高昂的航母,試圖用納稅人最少的錢來保證將足夠的軍事力量投送到海外并且產生效果。討論來,討論去,最終各方只能承認,美國只有發展航空母艦才能保證“武力投射”的“機動性”和“威懾性”。% q8 j) f& P! Z( b6 z
隨時隨地,美國可以把幾個面積4.5平方英里的移動機場以及隨艦搭載的50余架各式戰機,不動聲色派遣到任何“問題區域”。這不僅是美國人心理層面“安全”的重要保證,也是國家戰略層面最重要的支柱。很多美國軍方人士承認,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這種美海軍所有戰斗序列中,使用最為頻繁、效率也最高的艦艇。從克林頓主政時期一系列的海外軍事行動,到最近幾年持續進行的作戰行動,航母戰斗群的任務比過去更加繁重。' ^6 l5 z! R6 X* d# C
究其根本,航母的“威懾”效應不僅源于其骨子里就有的“進攻”基因,也代表著一國最深層次的綜合國力。即便是2004年12月,“亞伯拉罕•林肯”號航母在東南亞海嘯災難中執行和平救援行動時,其巨大身影的出現,也瞬間讓美國的地位在各國救援力量中凸顯出來。, J6 q* _" u9 ], W6 P. E
值得注意的是,綜合國力既包括科技領域的硬實力,也包括社會制度上的軟實力。作為海軍核心的航母的建造與設計,體現了一國的工業化水平和社會組織化水平;其上搭載的作戰飛機,標志著一國航空工業的水平;其上裝備的雷達、自動化控制設備和通信系統,則標志著一國的電子工業水平、信息化水平和航天工業水平。而對其的使用和調度能力,也標志著一國的軍事管理水平和能力——航母和其他艦艇馳騁洋面,相互之間是扁平化的平行關系;航母上搭載了幾千人,如同一個小型城市,其管理水平就能體現一國的政治治理水平。
" W* n) h5 `8 t' n 航母技術性的復雜程度,可以通俗地歸納為,航母只是一個“殼子”,只有各種能力齊備后,它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實力,才能產生出真正的威懾價值。這方面,中國海軍的缺課是顯而易見的。且不說艦載機暫時沒有著落(殲-15,還是殲-18?),就連配合航母遠航的其他艦艇也不完備。一位長期關注中國海軍發展的人士曾向筆者說道:“海軍能拿出手、能遠航的補給艦數量很少,靠這樣一個單薄的家底,怎么能支撐起航母的作戰能力呢?”# T5 N+ j4 A9 X: @9 k
這種對“中國航母”的擔憂并不奇怪,前蘇聯當年發展航母時也曾面對這種困局。蘇聯在裝備第二代“固定翼飛機航母”(第一代為直升機航母)時,由于航空工業相對落后,沒能及時研制生產出合格的艦載機,航母在裝備部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無用的窘境中。 t0 \ @4 l# C( T. `- v
前蘇聯第三代航母,也就是俄羅斯現役的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和蘇聯解體后烏克蘭賣給中國的“瓦良格”號(“庫茲涅佐夫”號的姊妹艦)。對前者而言,俄羅斯人至今為止依然沒有找到最佳的艦載機搭配模式,盡管其艦載戰斗機的作戰能力相對可靠,但其他輔助戰機相對落后,使得航母整體作戰能力相當有限,即便是2008年曾經遠航地中海展示實力,但從到訪國家媒體辛酸的挖苦和奚落中,俄羅斯人所期望的航母威懾力已蕩然無存。+ [$ `* U( ~! v7 t2 l% A4 x- G
從前蘇聯到俄羅斯,盡管在航母上開銷不菲,但收益卻寥寥無幾,除了上面所說的艦載機戰力不匹配的原因,還在于蘇聯海軍(以及某種程度上俄羅斯海軍)所受的體制性約束。在傳統“大陸軍”的框架下,蘇聯海軍只是一支輔助性作戰力量。擔任前蘇聯三軍統帥的往往是陸軍將領,他們將陸軍森嚴的上下垂直官僚體系帶給了海軍,進而束縛了海軍的手腳。盡管前蘇聯海軍裝備了航母,但其指揮應用水平低下,難以達到職業化、專業化的程度。3 Q7 Y/ k0 l: B/ ^! k k
反觀西方海軍的指揮模式,如同其社會結構中人人平等的理念一般,大洋上所有航行的艦艇都是扁平化的(我忍不住了 ),都可能隨時成為指揮作戰的終端,一切取決于戰場實時動態。兩種差異化的指揮思維模式,以及所衍生的“大陸性”和“海洋性”國家戰略,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生活經驗,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某種必然,而航母則是標記這一特征的符號。
7 X0 V& t8 z% v- Z8 @/ A & O2 ?! r6 M2 @) _. ]
國家戰略之惑
" O# |2 Z, t8 o' v 航母的“設計哲學”主要落在兩個層面:技術性的戰術層面,以及戰略性的國家決策層面。在戰術層面,需要確保航母的“機動性”和骨子里的“進攻性”,這樣航母最重要的威懾功能才能有效發揮;而在國家決策層面,則要考慮航母將被用來威懾誰,會否引起反彈。3 n0 x' }& Y) F2 Q( }; F
“中國航母”在中國近海防御性的戰略中將發揮怎樣的獨特作用,我們并不知曉,但知曉的是前蘇聯在歷史上留下的教訓。早在斯大林時期,面對提出要積極擴充海軍的將領們,斯大林嚴肅地指出:“你們這是在盲目攀比英美。他們與我們的情況截然不同,他們的艦艇早已跨越基地,深入到了大洋深處。而我們并不想進行遠洋作戰,只想在更靠近我們的海岸作戰。”之后,在蘇聯海軍長期處于戰略防守態勢下,即便蘇聯也耗費巨資建造了數艘航母,但航母并沒有被當作戰略性力量使用,僅僅作為輔助陸軍和海軍戰略導彈部隊的常規力量。- F. h5 ]3 \8 [/ `1 e" w: e5 L. g
在巨額資金的投入下,蘇聯航母對于國家利益的貢獻相對有限,大多數時候它們都停靠在軍港內生銹。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海軍的大部分遺產,其中也包括航母,但其防御性的國家戰略,使得“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長期停靠在俄北方港口,如今再次進入船塢進行修繕和改裝。俄羅斯之所以還要花費巨資維持其正常運轉,很大程度上是其領導人迎合國民“大國心理”的政治需要。該艦隊最后一次地中海之行,即是為了配合當時普京總統對歐洲的出訪。! x( R6 G B) b
事實上,蘇聯之所以裝備航母,也是領袖決策制的產物,而其國家戰略也隨著領導人的更迭不停發生轉換。例如,蘇聯最高領導人曾長期排斥航母,直到勃列日涅夫時期,長期擔任蘇聯海軍司令的戈爾什科夫才最終讓蘇聯發展并裝備了航母。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中國航母之父”、曾擔任海軍司令和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將軍,也是戈爾什科夫門下弟子。( ]) @% B7 J) V8 y+ I
在西方觀察家看來,中國海軍似乎還不太熱衷于遠程投送武力,而是在防御型的戰略下,一心一意強化對中國沿海向外輻射地帶的控制,冀圖通過建設一支由核動力和柴電動力相結合的潛艇部隊來完成其戰略意圖。在這一背景下,未來誕生的“中國航母”必須避免重蹈蘇聯航母被“邊緣化”的覆轍。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戰略必須符合中國發展的根本戰略。中國根本利益在于為發展爭取穩定的周邊環境,但是,航母的出現,會否激化和周邊國家的矛盾呢?尤其是南海的矛盾,會否讓素來和中國存在領土糾紛的東南亞諸國紛紛轉投美國的懷抱呢?近日,曾指“中國不能永遠沒有航母”的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訪問了新加坡、印尼和菲律賓,外界普遍解讀此舉有平息質疑擔憂之意。所有這些,都需要在一個既定的戰略下統籌考量。
8 B/ V& O1 d% q, s(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