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1年底教育部網站公布的消息,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選派規模實現歷史性突破,從1996年的不足2000人增至2009年的12769人。
2 {+ x9 q% J% F" p6 j1996年至2009年共選派78524人,應回國45553人,實際回國44555人,按期回國率平均為97.81%。
7 B# G* p; S: i7 v 然而,如果算上規模龐大的自費留學人員,數據就顯得不那么"喜人"了。據《中國統計年鑒》 的數據顯示,
, M6 _4 }$ v& q: @1 v$ L1992年,中國留學生的凈回歸率達到了50.39%,而2006年該數字僅為25.09%。教育部的數據則顯示,1978年到2007年,0 I% ?% w5 O; U! L( `, {
中國共有121.2萬人出國,但整體返國率僅為26.38%。而據《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1)》的統計,1978~2009年底,
, ~5 w: y+ |- R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共162.07萬人,學成回國人數僅49.74萬人,返國率也不到3成。7 ?5 f2 y5 n9 _& i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歸國的海外人員,其學術水準也并不是都能讓人滿意。9 @, [& K) M: |. L% i7 \
身處國外的華裔學者的總體水平的確要高于海歸。
* W# m! T6 m4 u, g 在2010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高級研究員曹聰就曾指出,
7 a6 Y; s. }% W盡管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以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學者,7 {2 \9 ]8 D* I2 c4 z8 i
大多具有在海外求學和研究的經歷,但從國外院校獲得博士學位者不到一半。
9 a( x) H! y& R. m一方面,高校對于海外高層次人才足位以待;另一方面,當國內科研環境和投入都大幅度提高之時,/ |$ ]: I3 A; E$ F
真正頂尖的高層次人才依然不愿"歸巢",甚至寧可違約也要滯留國外,國內高校的"引援"似乎陷入了尷尬之中,1 L; i8 v! R9 K
而這種尷尬出現的原因何在?0 `+ y" ^) [! X. w0 D. o4 v
在人才自由流動的時代,再拿出國留學不回國就沒有愛國情懷來說事,已經有些過時了。
2 A9 j8 f1 ]0 x# ?# i3 Q- S我們需要全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錢思進表示,
% X* q; _" v4 I" U在他的同事和學生中間并不乏"海不歸"者,他們選擇國外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不適應國內科研環境是一項重要原因。
7 u, v ?6 a6 q& r "在他們看來,相比于國外,國內的人際關系更加復雜,有著太多科學以外的因素,' [1 V- p6 ?) S, @) E( I
而這些并不是僅僅提高硬件上的科研條件就可以中和的。"錢思進說,僅以科研經費為例,( i) x; H! w% B8 D% v; D
目前相關機構給予科研人員的經費的確在增多,但是否能夠分配合理?8 w) v0 G7 d* `) m- U
是否每個相關科研人員對經費的申請、分配和使用都有充分的知情權和發言權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正視。0 }6 m8 {1 Y$ K& g! \! o7 b1 ^1 e
對此,饒毅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內在社會等各個方面,還遺留一個很強的習慣,% m5 ]9 `" U, a- U; N
經常在考慮人際間的關系,這是阻礙我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花過多的時間用于平衡和協調人事網絡,4 G+ K# W) T9 _5 A5 [
這樣的話耽誤了做事,而且使一部分應該投入做事的人或某個人的意念和智力,不得不投入到搞人事關系中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3 I+ j( L* K9 s* C! `/ q4 T
"學校,一個傳授知識的地方,居然成了賺錢的企業。大學生畢業后就業也是不平等的,如果你沒關系和路子,不太好辦。
% T7 y& k c l+ Q7 g還有,國內的各種人事關系復雜,活得會很累。何必去海歸蹚這個渾水呢?"這段出自一位"海不歸"口中的話,* X( w$ ^( g( N; g. S+ W
聽起來也許有些刺耳,但如果有關部門能正視問題并作出一定程度的改進,那么在海外學子的眼中,歸國之路也許就不會那么遙遠了。
9 t& i2 `' c( U8 e$ K3 ^( O5 Q點評:
* i# t7 ]! f; P國內實際上是半奴隸半封建制度這無法否定吧(我這里不說黨話,說真話)。; C0 M* B3 C: K& s2 K- c2 U8 {
他們一回來,就要面對極其強硬的學閥和幫派,基本是完全壟斷的經費管理和機會,還有無數小人在折騰人,哪里能做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