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業從美國轉移到亞洲可能對先進技術的商業化具有重大影響。! G7 ^, E2 i2 G; n
% @( s5 q( d. |/ h$ O! o
確切地說,有證據表明,制造業的轉移正在制約光電學和汽車工業先進材料等領域新興技術的發展。8 P* C6 `% P7 g$ Y E
4 q4 L1 q, p1 G& Q4 Y* A* q) L9 f
卡耐基梅隆大學工程和公共政策的助理教授埃里卡•富克斯(Erica Fuchs)與自己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共同研究顯示,制造業所在地的重置——光電學元器件制造從美國轉移到東亞,汽車合成車體部件制造從美國轉移到中國——改變了產生這些技術的經濟狀況。上述兩個案例的結果就是,由于工業實踐的差異,在美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用于亞洲國家時在經濟上并不可行。而且富克斯懷疑,隨著生產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類似的影響會越來越普遍地發生。) T1 |! J, t3 Z/ C' c0 k8 }
+ L4 r% L; \" R6 L# t% i' c4 P" x9 Y這個發現也加強了人們這樣一種日益增長的認識,即制造業在驅動創新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哈佛商學院教授大衛•皮薩諾(David Pisano)和威利•史(Willy Shih)堅信,如果一個國家失去了制造業,那么其創新能力一般也會隨之消失,因為發展新技術所需要的知識和才能通常與制造業方面的技能和專業知識聯系緊密。富克斯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說明,地區制造差異可以影響國家及地區,這些差異也可以驅動在經濟上可行的技術產生。富克斯說,雖然勞動力成本是國家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差異。制造停工期、收益、材料成本和質量都是受地理位置影響的因素之一。
% Y6 m' N2 T' P: k. L) A. v' X9 _: W3 B- }
在光電學的案例中,富克斯和她的同事調查過制造業經濟是如何影響新集成電路(即激光器、調制器等各種光子元器件緊密排在同一塊單芯片上)商業化的。富克斯發現,在美國較新的技術比較舊的光電學設計(激光器和其他光子設備作為獨立的元器件制造)更容易生產。
+ E9 B: y* N# W& s, P2 V6 v) L# }- E4 p; {
但是在東亞,情況正好相反:由于當地的制造業實踐,較舊的設計才容易生產。富克斯說,結果把他們的生產大老遠從美國轉移過來的那些公司們“在極大程度上拋棄了”研發新技術。3 s- H5 B, u& J( w0 N, \8 Z3 g0 C
6 H7 B: _% s1 X! O( }0 {; K富克斯從汽車行業汲取了類似的教訓。由較輕的合成車體組成的汽車比鋼質車身組成的汽車耗油少。
1 F* e# l$ |4 B2 v8 b$ ~
0 X" \" ~* @0 T' V/ o/ V. G: {當制造在美國完成的時候,用優勢技術生產合成車體可能更具有競爭性。但是在中國,較新的技術比普通的技術要貴得多。她的分析表明,組裝鋼質車身比合成車體的成本要高得多,而在中國組裝要比在美國便宜得多。在合成部件中,材料成本是主導,所以中國喪失了優勢。7 [5 O0 S5 o4 w
" \1 e& Y$ q8 M/ y5 C
富克斯相信,商業化新興技術的大部分責任將會落到由風險資本和政府基金支持小公司的身上。1 `$ ]3 s7 }$ C1 f% T/ `
3 @$ e# E5 u* ?; c但是,短期內這些公司能否與更大的跨國公司競爭還不確定。后者采用的舊技術目前更劃算。* ^, ~0 ?! `: D) r3 Z5 }0 I
; ^ D$ |: H; Y
“不管怎么說,我們的創新生態系統有沒有辦法來推進新技術——也就是能不能使創新者搬到新的地方并獲得這些技術,或者使其他公司獲得新技術呢?”富克斯問道。% Q/ y: C" j O* y( a- G: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