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逛逛論壇 于 2015-6-28 20:21 編輯 % t: F7 c" R1 I; X: V$ _" t# c
% @2 x! J k S7 Y# Z3 T% x 作者:李曉鵬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Ash中心研究員
! Y# i" j: k5 u7 @2 [7 L3 H, m7 }* d- x% G+ G5 d, _1 d- V; `5 ~
這篇文章本來是該幾年前寫的,奉勸大家不要去玩股票。因為那個時候我的《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這本書剛剛出版,里面用“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的理論來分析了中國經濟。在寫作過程中我發現這個理論也可以順便用來解釋股票市場,讓大家看清楚股票市場的本質。但當時的大盤指數才1980點,我怕寫出來很多人會被我“忽悠”,把手里的股票“割肉”賣掉,回頭會恨死我。所以就忍了。 0 C3 C _0 c% z4 p5 ~! t6 g2 l: R
! U; |6 u2 E* d" \ 我的觀點很簡單:股票市場不是年輕人應該去的地方。對年輕人來說,玩股票就跟愛上賭博一樣,是在浪費生命。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自己,一旦把自己有限的積蓄投入到股市中去,就會被行情的波動死死的抓住,然后在里面虛度光陰:原本應該學英語的時間,卻拿來研究波浪理論;原本計劃去聽一場學術講座的,卻跑到證券公司去被各種股票大師洗腦;原本可以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卻敷衍了事然后偷偷打開行情軟件看股票;原本可以在自己喜歡并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就的,卻跟成千上萬的“股民”一樣天天守在電腦前面想著一夜暴富,淪為庸碌之輩。 2 G7 B& r) v8 W$ c5 h _& X' a
6 J2 I+ N: t1 J' G
總之,炒股,你損失的不僅是錢,最重要的是會耽誤你自己最寶貴的財富——個人才干的價值提升。而后者才是你可靠而長遠的財富來源。
/ f5 m6 \2 k2 A6 s0 \' b
! W- r k$ p2 J- N1 Q: K6 y- W 我進入股市的時間是2006年7月,也就是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因為幾個月前中國股市跌破了1000點,許小年吳敬璉等人炮轟中國股市還不如賭場,應該推倒重來。我卻覺得被他們轟到1000點的中國股市的價值被嚴重低估,到處找人推銷我的觀點,但是沒有人相信,所以就自己找人借了10萬塊錢去炒股。本來打算早點進去的,但是因為碩士論文的事情折騰了好久,答辯通過的第二天我就去銀行開戶了,這時大盤已經漲到了1500點了。
7 {- A9 a. S; y3 s- h$ m3 L G, L- W# y$ ]7 e; M
總之,就是這么誤打誤撞,不經意間,竟然闖進了中國股市歷史上最大的一輪牛市之中。那個時候掙錢真好掙啊,不管買什么股票都在漲。每隔幾天就能撞見一次漲停。但是我并不滿足于跟著大盤漲,還想賺的更多。就開始買書來看,把什么《股票作手回憶錄》《波浪理論》《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等等有關股票投資的“名著”都翻出來看了一遍。
: T% y" q8 a1 ~9 t- u
1 M T% G- {, ^ 那個時候就有了一種幻想,覺得股票賺錢很容易,以后就可以靠這個吃飯了。也就懶得去找工作,此前還打算自己跟幾個朋友一起創業的,那10萬塊錢既然被我用來炒股了,創業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3 N; S$ b6 j' U5 Y' V1 B
' _& l! ^6 H0 x' u5 g+ o9 ~# D, N 2007年股市到6000點的時候,我大概賺了有20萬。上證指數漲了300%,我掙了200%,沒有跑過大盤,但是也很令人滿意了。畢竟那是借來的10萬塊錢啊。我大概在4000點的時候,就已經把錢還給別人了,所以剩下的錢就都是純利潤。而且這一年的吃喝也都是從股市里出的。如果從這個時間點來看,我一年零三個月掙了20多萬,對一個碩士畢業第一年的人來說是很不錯了。 ; c' j6 ~& d; n( y6 t
- p& Z2 ?& H, ^/ J 但是當大盤指數從6000點開始下跌的時候,我這過去一年多掙的錢就開始一點一點往回吐了。這時候我發現,自己曾經非常得意的那種“炒股技術”,沒有一個是真正有用的,買什么股票都在跌。吐啊吐,吐啊吐,一直回吐到3600點,虧得還剩不到十萬塊錢了,終于受不了,斬倉出局,把剩下的錢全部轉回到了銀行卡上。退出股市。這個時候算下來,我接近兩年的時間,實際上只掙了大約10萬塊錢。即使純粹算一個收入帳,也變得非常不劃算了。
! O2 y. K# O" O
8 i: g8 [: }9 K: K8 j! }% t4 T 更要命的是,這個時候我再去找工作,就變得非常困難。因為同年畢業的同學們,都已經工作了一年多快兩年了。一般很好的大公司大企業會給應屆畢業生提供一些很好的崗位,一旦不是應屆生,就會對工作經驗有要求。我既不是應屆畢業生,又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連續給一些大企業投了一輪簡歷,沒有收到一個回復。那個時候真的好慘啊,別說面試什么的了,連面試通知都沒有一個。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公司給了我面試機會,我跑過去一看,好多都是騙子公司,有做傳銷的,還有忽悠人炒外匯的……當時覺得自己前途一片渺茫,本來是重點大學的本科、碩士畢業,混了兩年變成這個鳥樣,哎,有何面目再見人呢?
6 I$ ?& h& ]3 X/ e) l, F% V( m
& S' g$ r3 ?9 j9 U' {( S; o 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才想起來重新回學校去讀書。還好我考試的功力還是在的,經過幾個月的準備,終于考上了博士。后來突然就一帆風順起來了,去了劍橋、去了哈佛、去麥肯錫、出版《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瞬間整個人都變了,從一個到傳銷公司找工作的無業游民,變成了一個集各種高大上于一身的學者。
: q( Z1 ?% y) W0 ^
" G! Q; e# H! M- ]# w+ }- A 這一段經歷,讓我刻骨銘心。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珍惜生命,遠離股市”。 & {7 p6 D6 g* b
' O W1 j8 ^0 {# E7 l% X) Q 人的一生,從20歲到30歲之間這一段時光——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的話,是比較難熬的。包括像任正非、柳傳志、馬云、劉強東這些白手起家的大牛人,他們在這個年齡也是生活比較黯淡的。因為這一段時間,從學校這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走進社會了,要自食其力了,但是資歷、經驗、關系網絡什么的都不夠,付出和收獲很不成比例。不管是創業還是工作,其實都很難。你的個人期許和社會對你的承認程度,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 a# d) g/ s5 w
) V2 m" j6 M) E6 ^: }3 d 這段時期其實不是一個學習了很多年以后,開始收獲的時期。應該是一個一半工作、一半學習的時期。就是說你即使去機關企業工作,你這種工作也帶有學習的性質。所以機關企業并不會按照你的付出程度支付“足夠”的報酬,因為你的工作能力各方面還很不成熟,他們同時也在為你提供一個學習進步的環境。嚴格來說只能叫做“半工半讀”。通過一段很長時期的“半工半讀”之后,等你對于本職工作十分擅長了,人際管理的資源網絡也比較健全了,才能度過這一段考驗期,進入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時期。 8 a: l5 r2 A/ y" g! d
: C& M j! a3 q8 n
如果不考慮家庭因素,同齡人之間在20歲到30歲這段時間并不會拉開很大的差距,都差不多,工資高點低點也就是那么一點,農民工和碩士畢業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沒有飛來橫財的話,大家都過著一樣平凡的日子,默默的為自己的理想奮斗著、努力著。但是過了30歲以后,差距就會拉大了,成功的人可能非常成功,變身土豪名流,而沒有進步的人可能會原地踏步,還是原來那樣的地位或收入。這種差距可以是天上地下的區別。
& X3 u1 l1 t! n2 j7 e/ S* G% a/ ]
正因為如此,年輕人如果把時間放到炒股票上去,每天被行情的波動折騰得對本職工作心不在焉,最大的損失不是錢,而是耽誤自己能力素質的積累。對于那些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最值錢的東西是自己的學識和才干。 * ~) g, O7 O+ X, U
% }4 R u/ {: k% H8 b 股票上掙的錢能夠立竿見影的看到:行情最火爆的時候,一兩個月就能翻一倍,刺激的很。但是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個東西根本不掙錢、掙到的還會賠回去,得不償失。! U8 G! Y7 r% c3 {+ n
: G1 U7 j. c9 s; V) _, B, {4 s 在工作學習上所花的時間,短期內很難掙到什么錢,你做工作努力一點、還是敷衍一點,上班時間是在有空就看看本職工作相關的書籍,還是偷偷摸摸的打開電腦看股票,每個月都是那么一點工資收入,并不會增加。但是,長遠來看,平時的一點一點的積累,最終會在關鍵時刻讓你脫穎而出,并因此而受益終身。這種回報,比股票市場上能夠掙到的錢,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倍,不知道要可靠多少倍。
2 t% A. j5 I4 V7 M+ A3 T( B$ m1 w/ F% N" b& X) d3 B+ W
這里邊的利害計算,我們一定要想清楚。更何況,我們的理想,難道是一個每天坐在電腦前面看股票行情的人嗎?
+ e# o$ @0 M; Z( d4 B) V+ R0 A4 G 我覺得,這不僅是20-30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的事情。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他還沒有對自己的事業失去信心,還想著取得比現在更大的進步,那么就不應該去玩什么股票。股票,要么是專業人士玩,要么是退休了沒事干的老爺爺老奶奶去玩,除此以外的其他人都不應該去玩。 & ]. G3 q% e" E
" y- {# _4 \3 ?
股票市場這種制度的設計,本來就不是給普通人賺錢的。我在《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里面提出一個理論,就是:一個人,要想穩定的獲得任何形式的收入,都要對應一種這個人所能掌握的資源。他要么掌握生產性要素進行創造獲利,要么掌握破壞性要素進行破壞獲利。 ( F. M! d& P1 Z( p/ c" M7 ?
. d# p) d8 ?/ ^0 K
比如,你精通計算機軟件,那么就可以從編程中賺到工資;如果你精通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你就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這些都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你能掌握的生產性要素參與社會分工,獲得的合理的報酬。
! i. g+ a# _4 A9 T) b
+ o& F* Z: [) n1 m, w1 ] 還有一種相反的,就是你身強力壯,可以晚上找個偏僻的地方攔路搶劫,或者精通攀沿技術,晚上可以入室盜竊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這些就是你個人掌握的破壞性資源,從別人手里掠奪財富來獲得收入,這叫“破壞性要素參與分配”。
9 b; m* _6 `/ O' L2 T1 J' S. i
6 @" d& h. B' N% O0 d* f+ L 不管是生產性還是破壞性要素,你總得占有一樣。如果你一樣都不占有,純粹就是去賭錢玩,那么最后一定是得到一個平局:一會兒輸錢,一會兒贏錢,最后不輸不贏。 9 b3 e7 E2 L3 }0 d g; @
7 |: ]% w# E: D) p
但是在真正的賭場里邊,輸錢的總是賭徒,賺錢的總是莊家。這是因為莊家掌握了“破壞性要素”,就是可以通過操縱規則和作弊來掠奪賭徒的錢。
% t9 w0 Y( b8 I1 a: Q) H9 ~
8 h8 k% `5 ~% _: _. K* ` 那么到了股市里,這個不停波動的市場里面,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掌握了什么資源可以參與股票市場的財富分配呢?有生產性要素嗎?沒有。那些能夠經營企業上市的企業家才有。有破壞性要素嗎?還是沒有,那些操作股市的莊家才有。那這些我們普通的年輕人,憑什么能賺到比把錢存在銀行吃利息更多的錢呢?相信什么波浪理論、什么趨勢線,你能玩的過那些金融、數學專業畢業的研究團隊嗎? ( k% Y$ R) H0 s: _5 H8 w: e8 Z
! Z7 \6 ?- k" \- G1 [6 \; M 把這個道理想清楚,我們就不難發現,我們去股市賺錢,最好的結果,就是不虧本,能夠不被別人掠奪,掙點跟銀行利息加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差不多的收入就到頭了,有時候看起來一夜暴富,其實很快又會吐回去去;但大部分結果是,被那些掌握了“破壞性要素”的人掠奪,浪費了時間還虧了本。 ! c/ Q7 I4 I/ T5 v% G
, j4 }5 B. l) D* t2 D
不管是哪一種結果,我們的時間都耽誤不起。有人會聽信關于“價值投資”的謊言,說我就長期投資,學習巴菲特,放在那里不動,又能掙錢又不耽誤本職工作。這種想法是同樣行不通的:如果你只用很少的一點錢去炒股,比如收入的10%,這點長期“價值投資”的收益其實對你沒有影響,那么為什么要花那個時間呢?如果你投入大錢去炒股,股票的波動會影響你的生活,那么你雖然心里想著價值投資,但還是會變成一個賭博一樣,每天除了關注股市行情以外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而這就會毀掉你的生活。不管是那一種,你都應該遠離股市。所以,與其“價值投資”,還不如把錢存銀行,旱澇保收。
- } e. _- d x a# G1 i1 U/ U- b4 Q& a& B
總之,最好的選擇,就是把我們的錢安安穩穩的放在那里,別去想什么理財之類的事情。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能夠掌握的那一點點資金,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去“理財”。最需要“理”的“財”,是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6 e [& q E8 @! w4 @2 v
8 e% _) h9 V1 I
如果我們真的要玩股票,學習巴菲特、索羅斯,那應該做的不是拿著自己的錢去玩,而是像他們一樣,學一個金融或者數學的學位,然后進入金融行業工作,爭取成為基金經理,然后拿著別人的錢去玩,賺了提成,虧了不管。這樣,你就可以掌握“生產性要素”——也就是運用各種專業知識和組織專業研究隊伍來進行價值判斷,真的為企業發展融資,促進企業成長;或者掌握“破壞性要素”,就是具備影響股票走勢的能力,玩死那些小散戶。 + H) u8 o4 J# k0 N+ }- b8 B5 ]
: s7 T) \/ B" r 如果你不打算這么干,那么,請遠離股市,最好是碰都不要去碰一下;如果你已經進入了股市,最好是馬上清倉,把所有的錢轉回到銀行卡里面。然后專注于自己的夢想,把它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 u3 \! N9 ~* F+ p9 `+ S- Y. m+ I5 L6 H. U4 i; |/ I- K
如果你還是對股市戀戀不舍,還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那么,你生活的價值,無非就是花一些時間在電腦屏幕上觀察布朗運動罷了。
6 `" l8 M ^. Z# ?) h/ v# ?; z
3 E1 y7 K0 F! Y: C. m" Z4 q2 { 現在大盤正在蠢蠢欲動,很有可能再現2006年、2007年的盛況,又會有一大波還在校園里或者剛剛工作的年輕人會面對我當年面對的那種誘惑了。我寫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助一些看到它的人,不要再走一次我當年走過的彎路。(李曉鵬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Ash中心研究員) $ s) N9 L9 ^" D! O3 F;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