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感器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傳感器新聞”的概念不知從何時起出現,并成為當下最前沿的話題。在2013年5月,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生院托爾數字新聞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以下簡稱“托爾中心”)就曾提出,當今的新聞媒體機構可以運用傳感器收集實時數據,再根據這些數據撰寫新聞報道。當時,這一舉動激起了關于傳感器新聞實用性和道德倫理問題的思考。4 L) P, J3 {1 @# w
“傳感器現在是我們獲得信息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記者在做傳感器新聞時,需要經過用傳感器獲得數據、分析數據、將數據用最恰當的呈現方式融入報道,然后把報道傳播出去的整個過程。其中,傳感器新聞的基石就是用傳感器收集數據?!备ジ袼挂徽Z道破“傳感器新聞”的含義,它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新聞報道類型,而是指傳感器作為一種播報工具。. M1 M* v, A- k: ^. j
$ u- q9 Y. k0 b5 C/ j- B3 L如此看來,用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做新聞并不是一件特別新鮮的事,就像每天播出的天氣預報,就是氣象衛星在高空利用傳感器及相應的航天遙感技術收集數據做出的報道。不過,做“天氣預報”確實是件很牛的事,據了解,近日衛星數據初創公司PlanetiQ宣布,其名為Pyxis的天氣傳感器首次測試成功,該傳感器將會安裝在此后兩年發射的8顆衛星上,追蹤穿過地球大氣層的GPS信號,對全球范圍內的氣溫、氣壓和濕度進行測量。衛星部署完畢后,PlanetiQ每天將傳送超過800萬個觀測數據,是目前軌道上衛星傳輸數據量的10倍。更巨量的數據想必會帶來更精準的天氣預報。話說回來,氣象衛星可不是記者們隨便就能用的工具。9 j/ P/ b% ^: {1 F7 Q
/ f9 K3 E( e; a7 }為什么“傳感器新聞”的概念會在這個時代悄然出現?弗格斯給出兩點解釋。首先,我們已經意識到在如今的新聞領域,數據變得越來越重要,記者在做報道時有了更多的數據需求。然而,記者需要的數據可能并不能全部從官方數據中得到,官方數據也可能隱瞞了一些信息,所以這就鼓勵我們去創造一些收集數據的方式。& z& P7 O- i! w; r2 j# ^
9 ^3 G/ J4 J$ j$ V# n其次,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時代,傳感器已經無處不在,而且不難發現,通過傳感器來收集信息的好處是,傳感器可以將一些抽象的東西量化。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是去觀察、去感受,然后去表達,這樣有失客觀,也不夠準確?,F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開始學會用計算機語言去解讀世界。
6 k4 M) C7 }" Z4 w8 H1 B6 N" p
+ u# H& t' J7 n# b0 S4 _1 ]舉個例子,一個人的健康程度是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的,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及相應的手機App得到自己的一些健康數據,如果可以通過此方式將一個龐大群體的健康數據收集起來、進行總結分析,或許可以得到一些有利于人類健康的重要結論。當然,醫院系統里存儲了大量健康數據,由于涉及隱私等眾多因素,其他機構是很難得到這部分數據的,不過如果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收集到每個傳感器用戶的健康數據,這或許會比醫院的樣本更具典型性。當然,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必須保證自愿原則。% J) h; v; b; a4 W- Y; T2 {
6 M8 u6 B$ u1 j6 V- d4 Y
可見,“傳感器新聞”概念的出現也得益于一大批帶有傳感功能的可穿戴設備的面市,如今傳感器真是無處不在。想到利用傳感器輔助工作的不僅有媒體記者,比如在美國華盛頓,警方就在城區各處部署了同口香糖大小的槍聲定位系統,其中用到的就是一種聲音傳感器。9 D8 E; N& J) P% M* m# W
% ^3 ]2 n) F8 p0 }# g
對于新聞機構、記者來說,接下來可能最感興趣的就是,有哪些傳感器設備可以運用到新聞報道中?弗格斯對這個問題同樣感興趣,托爾中心傳感器新聞小組已經對此進行了梳理探討。' Q9 N+ Y* {3 {( |3 U* l4 V$ t- A D
' e9 G; a& F6 b8 l傳感器設備多種多樣,需要結合記者的報道選題去決定是否需要傳感器及傳感器類型?!吨袊鴤髅娇萍肌方Y合弗格斯的觀點,整理了如下幾條思路。3 z% b4 W0 l3 L% D/ O% X, c/ C' v
7 H T* n: i3 {! Y! y& J
首先是借助用戶身邊普遍存在的傳感器,比如前面提到的可穿戴設備,以及智能手機上也隱藏了一些傳感器功能,然后用“眾籌”的方式收集數據。華爾街日報網站亞洲板曾借助用戶手機上的GPS定位及記錄運動軌跡的移動客戶端軟件提供的數據,當然這些數據是用戶提供的公開數據,創作了一個“看圖猜城市”的可視化互動新聞。更有趣的案例是,紐約公共廣播電臺曾邀請聽眾一起用溫度傳感器做過一個研究“蟬鳴”的聯合實驗報道。每到夏季,溫度達到一定高度后,土壤中的蟬蟲就開始繁衍,蟬鳴聲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該電臺就邀請聽眾用溫度傳感器測量自家后院的溫度,探測什么溫度時有蟬出現。這次跟科技搭邊又好玩的互動,吸引了許多聽眾,收到很好評價。
: U% ?* S/ @$ d3 H' ^7 V+ p: }4 Z. v* b0 U( {: }& d) H
其次,可以采用公共設施中的傳感設備。在下一篇報道中,本刊做了詳細的案例解讀。
4 G) A+ |1 r8 x3 {
) J7 Z- Q* E R; L8 h6 D- `另外,記者可以根據需要采購或動手DIY一些簡單實用的傳感器。BBC探索頻道曾做過一個記錄鳥類飛行時聲音的報道,為了證明貓頭鷹的聲音是非常輕的,他們便利用聲音傳感器將錄音轉化為頻率,把傳統廣電報道的形式轉化為了數據報道。《休士頓記事報》的一名記者為了探測當地一些化工廠是否釋放有害物質,在化工廠周圍設置了一些傳感器,探測土壤污染情況。在國內一些電視節目也有類似的做法,利用傳感器進行現場演示,或將采樣帶到專業研究機構,通過傳感器設備進行檢測。8 [* P* j3 G/ z1 t
2 h2 x5 w0 Y* U! K. o) v6 [$ z
除此之外,傳媒機構還可以與專業的傳感器研發機構合作,建立自己的低成本傳感系統。除了使用已有的傳感設備,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定制傳感器。當然,定制化的傳感器新聞或許需要較高成本,還需要更多跨界的探討與合作。
5 E$ r( z6 y6 v
/ h) J* e7 w9 d7 K% u傳感器將在解釋性、調查性報道中發揮作用
/ C& Q5 k) t: j' @
) P3 B3 f& g, A- M3 [通過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判斷,傳感器在一些解釋性、調查性報道中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弗格斯也認為,利用精準的傳感數據做的解釋性報道會提升報道的權威性,在調查性報道中,記者不斷在追逐真相,如若報道中融入相關的傳感數據,一定程度上也將增加報道的說服力。
+ Q4 c" o [' w0 y# e* ]+ h# L
; x' m; C: c8 P此外,弗格斯還強調,傳感器將在互動性(參與性)新聞、人物報道,以及突發性報道中做出貢獻。
4 v E0 E' r) h+ K+ a0 k$ g9 l- ^' B' U D1 U
從前面提到紐約公共廣播電臺的“蟬鳴”報道案例,已能感受到傳感器互動性新聞的價值與意義。“互動性新聞的主要目的或許不在于傳播新的信息,重點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受眾參與到新聞當中”,弗格斯認為這種特殊的新聞類型會幫助媒體與用戶建立更深的聯系,提高媒體關注度。雖然適當地犧牲了精準性,但這種方式也確實可以降低傳感器新聞的成本。1 m2 W" _: T' F4 t
5 } M; E% L4 d& L; M2 r$ n3 ^
如今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上的傳感器記錄了一些個人數據,能否以此作為一個報道源,做一些有意思的人物報道,或許可以在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做一些嘗試。
. ]/ D; p8 g& a$ U% x
6 t! D! j' a/ x9 F7 P說到傳感器在突發性報道中的應用,本刊曾在今年3月刊“機器人記者”專題中提到一個案例。“去年3月,美國加州發生4.4級地震,《洛杉磯時報》是最快通過網站報道該消息的媒體,這篇稿件就出自機器人之手。機器人第一時間從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系統中抓取地震的相關數據,從寫作到發布只用了三分鐘時間?!背藱C器人記者的“威武”值得點贊,地質勘探傳感器在報道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0 d0 |1 Y! r' l: D9 ~ a; a' k0 g/ X4 D3 z) y2 J& K7 h
傳感器還能在哪些類型的報道中被應用?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案例出現。
' |, C, O! @6 X, ?% G, J( t3 \$ U+ h9 t$ f
傳感器新聞再次向媒體人員結構發起挑戰
5 D% J% ]$ {4 ] j- h+ q8 o# `) N/ @
托爾數字新聞中心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為新聞工作者提供技術和知識,探索數字新聞的新趨勢。在研究數據新聞的過程中,認識到傳感器收集數據的重要性,成立傳感器新聞小組。據弗格斯介紹,在這個小組中有研發人員、技術工程師、各界新聞工作者。更詳細地說,其中包括統計學社會學人才、數據挖掘專家、互動設計師、互聯網記者、移動端記者,甚至研制地圖的人才等等。在美國的一些媒體機構里,已經有類似的非常完備的人員結構。跨公司、跨部門合作及項目團隊協作是一方面,記者的附加技能也必須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磨練。
3 Y8 t0 K9 h4 U1 M0 `0 l/ A
$ Y, Z8 P' K* Z5 c1 U& s將傳感器運用到新聞領域還是非常新的嘗試,全世界范圍內也僅有個別機構展開了探索,絕大數記者還是做傳統的報道。弗格斯和托爾中心的研究將為全球更多的記者打開一扇窗,啟迪媒體機構用傳感器技術豐富自己的報道。
k( l) m ], u( l! B5 p8 b' \" C H( L$ C* X; g4 u; H, p. J% m
當然,傳感器除了為新聞報道提供數據,還有更大極富想象的傳媒應用空間。最簡單的比如根據手機定位傳感器,向用戶推送本地化新聞及服務。另外,利用生理傳感器,還可實現對廣告、視頻效果及用戶體驗的前期監測等等,本期暫不一一展開。
' d' N8 Y4 D6 ^: c( e2 h7 \1 R9 x; Y6 o8 v* M
目前傳媒教育中也極少涉及“傳感器”的內容,在弗格斯看來,如果開設傳感器課程,也必須設立在數據新聞之下,一定要由大數據新聞的研究者來教學。本刊也建議,無論對于媒體機構還是記者個人,在向傳感器新聞發出挑戰之前,還需對“數據新聞”了解一二。為此,本期“橙媒體實驗室”為您奉上數據可視化的解讀報道,希望帶來更多啟示。6 K; Z1 j* Y% i* a: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