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篇一時間突然不知道該說點啥了。呵呵。上一貼有大俠問合金元素的影響。其實,合金元素影響的不單是一個淬火。前面說TTT圖和CCT時,應該提過,合金元素會影響冷卻曲線的形狀。因此,針對不同的合金元素,最終會形成不同的冷卻圖形。而我們任何一種冷卻類熱處理,都是基于選擇合適冷卻途徑根據冷卻圖控制相變而進行。所以說,先掌握熱處理的基本理論思想,然后再結合不同的圖譜來針對性研究不同材料的具體工藝。而要針對性的研究不同材料,又需要有相關的晶體理論基礎,比如原子置換的影響,晶體缺陷的影響,熵焓計算,堆疊理論等等。所以,我不想單純的按照某一本書的格調來照章宣讀的寫這個雜談(算筆記吧),因此才會選擇專攻方向不同的三本書來揉合著說。比如之前說馬氏體、貝氏體,其實就是《材料工程基礎》的東西。說CCT圖,又是《材料熱處理工程基礎》的東西。后面說晶體缺陷,置換等等可能就是這兩本書結合了又。所以,我歡迎有大俠參與討論,不過如果超出當前的范疇的話,就會比較頭疼了。希望諸位理解。
- f' F( k% r2 N6 f另,回復@海鵬·G 大俠。您說得沒錯。不過個人認為這是建立在經驗總結類說法之上的論調。熱處理、焊接、冶煉,其實遠不止簡單的時間——溫度——相變這么簡單。比如同樣是板條馬,常規馬氏體組織和細馬氏體組織就差很多,而繼續細化下去,我們所討論的韌性和強度問題又會出現表里不一的特殊狀態。例如缺口韌性很高,但是疲勞性差。疲勞性很高,但缺口韌性不足。也就是宏觀韌性同微觀韌性的不匹配。而這些,其實是現代熱處理研究的微觀的東西。當然,研究這些,包括溫梯控制之類的其他學科又都要涉及進來。呵呵。希望我的言語沒有冒犯到大俠。
$ V3 L! \( R" z$ A9 p好了,篇幅不短了,回正文。繼續說淬火工藝。
( f8 j* L) s. G( n8 n- ]9 ]2 ?- M% c' m }" D* i- u" e7 b4 v; l- `
讀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陸大纮 許晉堃 合編
! c! O& z. T. b3 r# w* b) C8 v 人民鐵道出版社
' J4 B8 n7 G) A/ g6 x 雜談十二
( x3 F5 J" e8 Z
$ V+ J" N u: ?4 f0 z* x鋼的淬火工藝- B/ Q4 A' E* I. H7 M, K
+ \3 i0 X, Q0 L8 d$ e生產商利用現有淬火劑,結合淬火方法來保證淬火質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五種。! z! n# w. L( u8 l# [! J
3 _5 Q+ C- A/ c; L7 U6 |+ ^- X$ M
1。普通淬火法。
( b5 f. ~% n. i, y3 ]普通淬火是將工件加熱后直接置于水或油中冷卻的淬火法。碳鋼一般用水淬,合金鋼或者碳鋼小件采用油淬。普通淬火操作簡單,但對于形狀復雜的工件易導致淬火缺陷(變形、開裂),只適合簡單形狀的工件。
( E9 [* V5 A% S; C! |# n1 y: d4 e, @對于截面較大的工件,為了減少淬火應力,一般可采用“預冷”。即,先經空氣冷卻,再浸入淬火劑中。預冷時避開高溫轉變區。也可以采用先快速冷卻避開高溫中溫區,再取出空冷,減慢馬氏體轉變速度,降低表面與中心溫差。但后者出液時間不易掌握,過早淬不硬,過完易變形開裂。但總的說,就是利用TTT或CCT線,盡量貼合理想冷卻曲線。! D7 j/ T2 G8 c% J) Z7 k1 R& B
1 a& h. B1 F' h# E8 L2 V" H2。雙液淬火法。
' m q" R8 z4 }: @雙液淬火有點類似于上面地先空后液或者先液后空淬火方法,它是先將工件加熱后置于水中(或鹽水)快速冷卻,待溫度降至300~400?C時,取出置于油中冷卻。這種淬火法,既可以快速冷卻避開高溫轉變區,又能在低溫馬氏體轉變區保持較小的冷卻速度,使整個過程中既不發生珠光體轉變,又減小馬氏體轉變時的內應力與淬裂及變形傾向。但同普通淬火類似,取出時間不易控制。一般生產上有按照截面厚度,每2~4mm在水中停留1秒的經驗進行控制。而對于較厚的工件(〉50mm),也有采用每100Kg停留1分鐘的經驗方法。而具體的,我們可以由熱交換理論和熱梯度模型來進行較為精確的計算。另外目前一些新興的測溫設備也能幫助生產中更容易的把控溫度。比如AR電子測溫。
. U" W2 \" E. g, k- b0 }6 R9 Q4 G* h0 g! O7 ~6 N
3。分級淬火,又名熱浴淬火法。# n- H) \, ^& e; |/ R# R) z8 q# u
將加熱好的工件淬入溫度稍高于Ms(馬氏體其實轉變溫度)點的熱浴(硝鹽或堿浴)中,保持一段時間,使工件表里溫度均勻并與熱浴一致,然后取出空冷。在熱浴中停留的時間以奧氏體不發生中溫轉變為準。此法產生的應力小,變形輕微,優于雙液淬火。但局限于鹽浴冷卻能力小,只適用于形狀復雜的小工件。$ a! K7 `' ^6 ~0 W6 _" d9 r
* N8 ^: A2 U3 P' {' N) E7 L' H
4。等溫淬火法。
; P8 T# F8 I8 J$ [( ?/ r }) N將工件加熱后淬入溫度稍高于Ms的硝鹽或者堿浴中,長時間停留,直至奧氏體轉變為下貝氏體為止,然后取出空冷。此法幾乎不變形(貝氏體的轉變特性),內應力很小,且下貝氏體在硬度較高(≧HRC50)的情況下仍有較好的韌性。等溫淬火后如果有參與奧氏體,應回火處理。沒有時,可不回火。此法的缺點是等溫轉變需要的時間長,生產周期長,適用于形狀復雜的小件,特別是薄、細又要求韌性的工件。7 F+ F, c; i' m* `: D
在Ms以下(如100~200?C)進行等溫淬火,則奧氏體一部分轉變為馬氏體,另一部分轉變為下貝氏體。馬氏體又在這個溫度下繼續發生回火反應,形成回火馬氏體,最后得到下貝氏體+回火馬氏體的混合組織,有些仍會有參與奧氏體。這種方法下得到的終態物質硬度略低于馬氏體,但韌性較高,也稱馬氏體區等溫淬火。" ^1 R" V4 }/ W! k; t: ]
( R+ x+ P+ k% I. O; U* x. f
5 。冷處理 ^/ C5 h/ s! c
高碳鋼和合金鋼的Mz(馬氏體終止轉變溫度)溫度可能低于0?C。為了消除殘余奧氏體以獲得最大數量的馬氏體,可以進行冷處理,即將淬火鋼繼續冷卻到-70~-80?C(根據情況可能更低),保持一段時間,使殘余奧氏體繼續轉變成馬氏體。這樣可以提高硬度,穩定尺寸。一般適用干冰和酒精混合劑或者冷凍機。特殊時也可以采用液化乙烯或者液氮等進行更冷的處理。采用冷處理時,應防止冷裂,所以可以先回火一次或者在高溫(-30?C)預冷一次,然后冷處理。冷處理后進行回火。
( }! L j! f% F0 T" }4 S' \冷處理一般會使零件尺寸增大。0 w5 O8 G1 l4 t- B I7 I/ b, a
另外,冷處理應在淬火后盡快進行(0.5~1小時內),否則由于殘余奧氏體的陳化穩定性(奧氏體雖時間推移而變得較穩定的現象)使冷處理中能得到的馬氏體數量減少。1 Q. @* D' }' A M+ l+ O
5 M) z8 W6 H' Q1 ]3 ?: M抱歉,看來只能把淬透性放到下一次了。再次感謝支持,下周見。
' M9 N+ G8 ^" }& K8 E- J! P8 u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