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壹佰米海洋 于 2016-2-18 16:49 編輯 / i4 d! F% b9 @6 B
! g, t$ B* [, n6 z
問題描述1 k; q \# Y# M! ~% s; ^2 u$ [; g
進氣管和歧管通過O型圈密封,進氣管屬于快換卡頭的連接方式,裝配操作時工人只需手動將進氣管壓入歧管對應的孔中即可。
" Y% r. A* ` O! K- V! `8 e) e, R5 w- X m& M
(圖片插不進來了) 4 ^* g9 B8 B) l# X+ W* d1 _0 w, a
進行泄漏測試時多臺產品該連接位置發生泄漏,于是開始排查原因,發現連接處很容易松動,用手搖晃一下就會發生大量泄漏。對已經下線的合格產品拿回來再測試,用手晃一下也會泄漏。這下麻煩大了,意味著幾個月以來生產的產品,這個位置都不能晃動,一旦晃動即有發生泄漏的危險。
2 O5 x+ G/ s: V, y排查原因3 g! a- `+ }9 O+ s; z6 M
經三坐標檢測,O型圈密封位置歧管孔的直徑超差,公差為+/-0.05,實測值比上限超了0.05-0.08左右,由于是塑料件圓度不好,實測值為0.07左右。看來是這個孔干大了,所以密封位置間隙增大,導致泄漏發生。
: M3 R# [) U: W1 @- g連續測量了5個件,都超差,包裝好返回供應商測量,供應商測完了說合格。一個簡單的孔,三坐標測量,直徑能差6、7道?疑惑。還是這個件,供應商再包裝好拿回來我們測,他們人員也到場雙方進行對比,原因終于出來了,測量沒問題,評價方式不同,我們用的是最小二乘法,供應商用的是最大內切圓。供應商修改模具,修改測量評價方法,重新供貨,測試,不漏了。
" z- K& A8 v7 L2 n. u3 ~2 Y總結/ O. B3 F9 P9 e) _- u- y) z* O
塑料件圓度不好,但是圖紙沒有給出圓度公差,用最大內切圓法評價直徑顯然不合理,不知道為什么最初他們這樣選擇。解決問題期間曾經找了幾件進口歧管做對比,發現用進口件不漏(即使用手晃動),測量結果發現進口件直徑在中值,國產件偏上限偏得厲害,圓度雖然沒有圖紙要求,但進口件圓度0.03,國產件圓度0.07,如此,泄漏容易發生也是正常的了。% `+ S$ K( B; p7 c2 \
思考' N7 ` a, |* I
最大內切圓法有什么好處嗎,什么時候適合使用?: L' J) G% Q( n/ k5 E( l
密封連接處用快換卡頭合適嗎,沒有結實的固定經常晃動年月久了是不是也會容易發生泄漏?4 s( o, W8 _5 L( a1 i+ M2 i1 ]
進口件基本都按著中值去做,國產件就這么愛偏上限嗎,成本使然還是什么作祟,國產化了的東西真的就趕不上進口的?& V2 r$ @2 ]8 C! v8 b' k8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