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998等大俠最近都在談論有關個人與平臺的話題,回憶自己的職業軌跡,也有頗多感慨,希望能供社友參考。
`* U, h/ N& J6 `- x
4 s& o; {# I% W4 x! h當時鄙人就業時還很流行“逃離北上廣”的說法,再加上自己隨遇而安的性格,就在之前實習的一家地方公司工作了。假如當時拜讀了論壇大俠們的貼了,或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 b% D; }3 E* M( i: J0 I- r* R0 i4 H8 v5 ~1 v0 C
當時隨我去同座城市的同學去了另一家國內工程機械民營巨頭,而我去了一家不出名的非標公司。剛上班時,同學偶爾聚會,我發現自己累的不行,而他們很輕松,雖然工資差不多。他們初進公司一年內基本都是培訓和實習。而我熟悉業務兩周后就進入工作狀態了。由于之前在公司實習表現較好,領導給我分了個好師傅,專業精湛,知識寬廣。師傅脾氣比較急,見不得別人懶散,所以在工作上經常“踢”我屁股前行。記得前一年半每天基本都這樣:早到一個小時,給師傅收拾好衛生,自己看會機械設計手冊。上午和下午急忙趕工。晚上師傅布置好作業,他明早見結果。晚上就加班完成任務了。有時作業比較多要忙到12點。可那時不覺的辛苦,是真佩服師傅,聽到一句師傅夸獎的話要高興好幾天。后來仔細想了想,那時心態比較好,師傅技術好之外又有人格魅力,徒弟哪能不屁顛屁顛的干活。自己讀書較多,理論一堆但實際效果不好;師傅理論不多但思維新穎實用效果很好。而且剛開始和師傅交流時發現很難跟得上他的思維,他的思維往往帶有跳躍性的,經常剛說玩A,下一句就跳到C了。很難適應,我開玩笑自己腦袋是286,師傅是586的,趕不上是正常的。玩笑歸玩笑,但還是要追趕的。大約過了半年后,我們之間交流就很輕松了,可是和別人交流就不適應了,這也成為以后同事批評我的地方之一😅
) j. @. U1 P D5 ?6 }5 T- J" R( A2 V6 I) w9 I) B. r% ` \0 E! L
前一年半自己做了兩三個非標大項目之后,被調到研發部搞新產品研發。再回頭看我的同學,他們已變成了大企業的螺絲釘。而我也開始了專注標準產品的開發。這種非標向標準的轉變,給了我極大的影響,讓我深刻的明白了非標和標準的區別:非標好比蓋不同的房子,斗拱式的,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多變的結構的讓人流戀忘返,過于沉迷其中也讓人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房子是讓人住的,人們在意的是內部舒服不舒服?磚頭硬不硬?廚房好不好等。對這些部件的不熟悉不精通導致你成不了一個好的非標設計師!因此建議剛入門機械玩一段時間非標,再往標準上去靠,等標準熟悉精通后對非標就有了總體的感覺了。這時才是真正的非標設計師。
5 B9 I, s( |. c$ }8 n2 t& A5 D6 D; g) l# D+ p7 x8 Y0 c7 Z% G+ [& L
再后來,工程機械不景氣,大多同學被裁,而我還能繼續我的機械之旅,感受設計,工藝,加工,裝配和測試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雖然工資不高,但能讓你以全局的眼光看待產品,使之能對應到產品的每個細節。用師傅的話說,這就像處對象,你投入的越多,她對你的回報也越多。產品也不外如是!8 y) o# }6 V9 O1 |
6 x, s5 F5 n) M' s" z最近兩天剛和一家德國巨頭資深測試工程師進行技術交流,說英語術語有“卡殼”現象,看來英語還是生疏,只能多加練習。以一句話結尾:平臺是個人的放大器,能力是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4 Q7 }( b+ O% i& u# C
' n8 @3 a4 X) @4 A+ T% K3 H3 p- h/ t' r5 n6 o( i- t2 N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