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BBC的一部紀錄片,感觸很深。片名叫《56up》,《56up》是《人生七年》的第八部,BBC從1964年開始拍第一部人生七年——《7up》。
3 Y1 h0 h$ y2 F! D# b5 j* X在《7up》中,導演找了14個來自不同家庭的7歲孩子,記錄他們的想法、性格、家境……
/ j3 ]8 E( }1 ]9 { u) N從那以后,BBC每過7年會再一次找到這14個人,14歲,21歲,28歲,35歲…… 直到了《56up》,時間已經是2012年。這片子里已經記錄了這14個人在這56年動態的成長與變化。 8 g4 y; s& f4 k3 [ t. d& U
/ @. `! c$ C; ?0 R* t s9 b+ B
簡單的看其中幾個人的故事吧:
! Y) h6 d0 V1 P A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7歲的上私立學校的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畢業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 7 v4 @8 F, U( R
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一個男孩peter年輕的時候政治思緒很激烈,大學畢業后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有壓力的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和自己的妻子在業余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并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里。
; d u" D/ L. h9 @+ I9 G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后,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 M9 r' z/ z' s, [
從42歲的時候開始,他們的生活基本已經沒有了什么變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孩子們已經長大,再教育已經來不及,而自己年華老去追求事業和愛情都已經力不從心。回首過去,他們都很驚訝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們仿佛都基本滿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滿意又能如何?他們不會對著鏡頭后悔的。 1 T/ D: U! b3 r7 o; T
只是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現在這樣的保障體系下,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都知道了未來的我們是什么樣的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我們是否更充滿信心還是會覺得沮喪? # f2 D& V- x1 `: a" K
從這14人的大半輩子里有太多太多的看點和讓人深思的地方。這里也蘊含了很多社會性的東西。不同的人必然都能夠在片子里領悟到不同的東西。 - ?' S. t" i) o2 g% p r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虎父無犬子”,在這里可以比作出色的家庭不會培養出“傻兒子”。中國還有一句話叫做“寒門出貴子”,在這里這句話意義更偏向于寒門貴子的珍貴。兩句話在這里意義其實是一樣的,都可以體現階級固化,一個人很難超越自己的家庭出身,成為更上層的人。 5 n2 L, t9 o" _3 E
你覺得呢?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成長在什么樣的的環境,是否已將你的人生的未來道路決定了一大半了? $ S) T7 C4 E: x+ l5 Q)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