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張麻子 于 2020-8-24 14:52 編輯
3 n3 D2 c" o1 H0 B% W9 e' L: b" ]4 S: T7 E* b; S# X
案情:杜某系某公司的職工,杜某查詢工資卡時,發現工資卡里11月份的工資少了1000元,12月份的工資也少了500元。于是,杜某向公司財務詢問,得知由于其在工作期間,擅自改換鉆頭生產出了不少合格產品,給公司造成實際損失3000元,公司決定由杜某按全部損失的50%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o4 v: ]. v" f8 L& M
5 W2 X7 }* H6 t9 K
) Q1 a0 D2 n9 i# g因此,公司扣除了他1500元的工資,其中11月份扣了1000,12月份扣了500。杜某不服,于是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了勞動仲裁,要求公司返還扣除的1500元工資。
7 A9 Q8 k: d! k% O _4 X
! K. _' Y! O3 N2 S% H$ g# m6 F審理結果3 j& j; d M2 ?
" U" u4 y0 }3 ^: `
仲裁委員會經審理認定,杜某未按照公司制定的操作規程,擅自改換鉆頭,導致其加工的產品中有51個報廢,造成直接經濟近損失3000元,對此,其應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5 h1 O* e+ Z7 q但扣除部分不應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也就是說,杜某正常一個月工資3000元,公司只能從杜某11月份的工資中扣除600元,從12月份工資中扣除600元,共計扣除1200元。; f) D" y7 C2 v$ y
, ]* T# V6 I3 T- z
律師點評 ) c4 A- s* f6 @/ {
本案的爭議焦點有兩個,一是員工在工作中給公司造成損失,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員工的賠償責任該如何承擔?
! T; k( e1 C( M* W4 y$ k' Q. j% b, {& a9 ~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員工向企業承擔賠償責任,應當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員工違反了企業規模制度或勞動合同的約定;二是員工主觀上對違法或違約行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三是員工的違法或違約行為給企業造成了實際損失。本案中,杜某違反操作規程,擅自改換鉆頭,導致其加工的產品中有51個報廢,可見,滿足上述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條件,因此,杜某應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 l+ P; S! I' c6 N: c* Z6 _
% ~$ U! a- }1 E0 K# v, B就第二個問題,根據《工資暫行規定》第16條的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以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
4 X3 T2 N4 c [$ Q0 {) T8 Y/ ~/ Z% ^
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采用按月扣除員工工資的形式來要求員工承擔賠償責任,但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扣除后的剩余部分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本案中,公司一次性扣除杜某全部工資的做法違反了上述規定,因此,仲裁委員會裁決公司返還杜某被違法扣除的工資。
' X7 |; Y9 q; u3 Y9 Y
& W3 s8 G5 v) D: }
6 ]# o1 T7 |/ |+ ?2 Q5 I/ G( D7 d; g6 \( R6 O( Q, O( w6 X
你認為公司扣杜某工資合理嗎?6 v$ ~; X: K/ @& w+ d8 P/ v6 W* M, g
5 ~* r$ R9 a' X. D+ O/ h0 ?
6 j2 B% r3 S8 q8 G7 q
# h6 ]$ L @, c' Y2 D% a. m
4 k/ z* Y5 t; s7 k) u3 L: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