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于 2012-4-6 08:33:35
|
只看該作者
為什么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成長快、貢獻大呢?& l& m$ b, \5 e3 |" n8 k! t. I
最重要的一條是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對毛主席、對黨有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他們在向科學技術進軍的道路上,不為名,不為利,不畏艱險,不怕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們牢記毛主席的教導,時刻想到與帝修反爭速度,爭質量,并且處處考慮為國家節約,為工人操作方便。可是,有些受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毒害的青年知識分子,長期脫離勞動,脫離工人,追求資產階級名利,結果一事無成。有一個技術人員,想成名成家,一鳴驚人,十多年來先后提出六十多個課題,搞一個丟一個,浪費了國家大量資金,一個也沒有搞成。一個一九五六年的大學畢業生,起初為了自己出名,關門搞磨頭試驗,先后報廢了三十多個“磨頭”,后來向有經驗的老工人請教,在老工人的幫助下終于搞成功了。他深有體會地說:“閉門搞磨頭,吃盡了苦頭;同工人結合搞磨頭,嘗到了甜頭;磨頭磨頭,歸根結底,先要磨煉自己的腦頭。”5 m3 K# \4 D9 K
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同名利思想極為嚴重的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比,就更加鮮明了。有一個資產階級“專家”設計一臺磨床,前后搞了八年,浪費了國家大量資金,始終沒有搞成功,而他自己卻撈到了不少所謂“數據”,作為他爭奪名利的資本。工人們說:這種人對我們的新社會那里有一點感情呢?
, d b' B7 M! z5 S% V, l5 J8 E毛主席說:“最聰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實踐經驗的戰士。”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在長期的勞動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經過幾年業余學校的學習,或者讀了幾年業余技術專科學校,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出現了一個飛躍,很快就能勝任科學研究和獨立設計的任務。這是他們能夠迅速成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他們參加學習,叫作“帶著問題讀書”,因此學得進,懂得快,用得上。有一位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運用豐富的實踐經驗,解決了一個產品的復雜的加工工藝問題,他一邊實踐,一邊學習金屬切削的原理,很快地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使他在金屬切削加工工藝方面,有獨到的見解。
H. e0 o/ P9 [: y2 P3 g7 E從大專院校出來的技術人員,當他們未和工人結合之前,缺乏實踐經驗,書本知識往往和實際脫節,因此很難作出什么成就來。有一次,有幾個從大專院校出來的技術人員,因為缺乏實踐經驗,設計了一臺內螺紋磨床,工人們按照圖紙的零件加工,結果根本無法裝配。后來還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把某些零件進行了再加工,才裝配了起來。! N. M. ?% j7 m( r
敢想、敢做、敢闖的革命精神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是工程技術人員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和人的世界觀和實踐經驗息息相關的。許多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由于沒有個人名利的精神枷鎖的束縛,加上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敢于破除迷信,破除不適用的框框,最少保守思想。以最近試制成功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臺精密磨床為例,由于工人出身的技術人員大膽突破了沿襲已久的框框,試制周期從一年半縮短為半年,精度提高四級,零件和重量分別減少三分之一,造價相當于進口的百分之十五點五。而有些學校出來的技術人員,不注意思想改造,往往容易考慮個人得失,怕丟面子,失架子,同時,他們條條框框也比較多,因而不容易破除迷信,創造出新技術來。他們自己也說,“書讀得越多,束縛得越緊,結果就沒有闖勁了。”: A P5 x: T0 C
在上海機床廠,如果以大學生和中等技術學校的畢業生相比較,工人們還比較地歡迎中等技術學校的學生。因為中專生書本知識雖然少一些,但他們的架子小些,實踐經驗多些,洋框框少些。不少中專生進步比大學生快得多。比如正在進行的兩條高級的自動流水線的設計,就是由兩個一九五六年畢業的中專生負責的。9 Q3 W0 @9 i9 H, K( N; t" K
2 t' i# O! q2 b. {!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