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逍遙處士 于 2013-12-11 22:29 編輯 ) ?+ X7 c$ N- P! D) n7 R' w( `7 D
) f( i0 @2 v- X) S
很慚愧,在社區這么久,從來都是索取,卻很少能給大家做些什么。也許是各種思想因素的障礙吧,對大家切實的幫助很少。最近看到ARCO大俠開班授徒,聽管理員說有那么多的朋友都報名參加學習,我感到很吃驚,也很慚愧。原來真有這么多人對機械技術感興趣,真的愿意掏錢參加培訓。我想盡管錢也不多,但就是這么點錢,卻能區分哪些是真正愿意學習的,哪些是葉公好龍的,因為對于后者來說,對那些他不感興趣的東西,即使是一塊錢,他也是覺得沒有必要花的。
( [- ^/ g& x8 N! I/ Q
$ u! Y" }& s$ [5 C a我也不想當老師,沒有這個資歷,也沒有這個能力,但是我長久以來琢磨靜力學分析,總覺得厚厚的力學書,學起來太復雜,大多數人的生活又很艱難,工作,家庭,各種瑣事要面對和應付,再來靜下心來研究那些力學名詞,難免讓人心力交瘁。于是我就想,對靜力學來說,有沒有一個簡單明了的方法,可以讓人很容易學會,又很容易的應用呢?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
]* s2 j9 p7 Z }
6 ?( l0 q5 e/ V8 D& Q5 d' j. x09年我到北京的時候,碰到一位東北的同事,他對我說了一句話,讓我受用至今。他說,“你干啥不得琢磨啥嘛”,這“琢磨”兩個字,讓我記憶猶新。看著他在辦公室里跟大家討論各種結構,在下班回家途中也聊起設計上的問題,在路上走時看到各種機械設備都上前觀察一陣,說這個地方設計成這樣有什么好處的那種勁頭,我才真正見識了什么是“琢磨”,才知道為什么我工作了那么久,對專業技術仍然處于茫然狀態的原因之所在了,那就是對業務沒有“上心”。3 a1 O9 [7 ]- P3 ^1 N4 L. ?5 o
. z, g$ F; I1 r4 |7 t4 ]4 Z" P
前幾天我在街上坐三輪車,開三輪車的是位近60歲的大爺。這位大爺干了一輩子機修,他的兒子現在三十了,在開銑床。他也說了同樣一句話,讓我深受震動。他說機械這個東西,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簡單,你必須琢磨進去,才能掌握點真技術。并且機械不比其它,這個東西學起來沒有盡頭,沒有出師的時候,一輩子都在學習,都畢不了業,太廣泛了。 你要對它有興趣,琢磨起來才有意思,否則就很痛苦,干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沒有成就感,由于缺少琢磨和研究,也干不出什么成績。( g) r7 m$ o/ z+ M
0 o8 |/ w/ @" G: F6 S5 M$ h/ @
我想其實什么工作也都是如此,大家都是在為這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然后領取一份報酬,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社區有位大俠說的好,希望我們的年輕人都“正”。什么是正呢?如果人人為私,社會怎么能正呢?
( t5 Z! D! l; w, b& [! n4 E/ T5 ?5 ]# m6 c
有點扯遠了,回到正題。我要奉獻給大家的,是對機械結構進行受力分析時的一個簡單方法。這僅僅是我自己的總結,合不合理,在現實中有沒有實際作用,還需要大家來檢驗。這個方法對幾乎沒有什么力學概念的人來說,也是很容易的。它就是用三維軟件的草圖功能,將結構畫在草圖上,再進行一點微小的尺寸變動,就能得出受力分析的結果。當然用二維軟件也行,但是沒有三維軟件方便,因為三維軟件的草圖,改動一個尺寸,圖形就會自動變化,也就是整個結構會自動變位,就免得你再一點一點的從新畫圖了。也不用對單個構件去建立繁瑣的靜力學平衡方程組。當然了,這個方法僅僅是對新手而言,對熟悉力學分析的朋友來說,這個方法是很簡單容易的了。并且我本人也并非力學專業的研究生,只是一位喜歡琢磨技術的普通畫圖工而已。# `, N: @3 f; r* ?) K+ W
* u4 \& _2 J% t; \6 V |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個方法,我先把最簡單的杠桿原理,用這個方法從新演示一遍。# ? o) B. C z; e
8 G) S- ?+ d, u2 |/ @
比如說上圖這個杠桿,一般來說,如果知道A點的力,要算出B點的力是很方便的,只需要用一邊的力,乘以那一邊的力臂,然后中間畫個等號,也就是 Fa * a = Fb * b,就能算出來想求的力了。但是我這個方法不這樣做,要稍微比這個繁瑣點,雖然繁瑣,但是它卻是杠桿原理的本質。并且無論多么簡單和復雜的結構,都可以統一用這個方法來求出。方法貴精不貴多。6 ]" h: A6 v7 ^$ a* E" w# {
4 n+ t/ l5 M4 y- H我們先在下面畫兩個固定點,然后分別標出左右兩個端點,到兩個固定點的距離,并在旁邊記下來。注意這個距離多少都行,如下圖。 {% J4 ?! I5 u, K. T
) W9 F7 b1 c8 V9 F然后,對這個距離做點變動,比如將左邊的100,改為100+0.1,注意,增加的這個量要盡量小,暫且就定為0.1吧,等你熟悉了這個方法之后,你就知道為什么要取這么小了。實際上,這個數是越小越好,越小,最后得到的結果就越精確。那么左邊的距離改變后,右邊的當然也會跟著改變了,我們在剛才的數字旁邊將這兩個新數也記下來。. h/ w: r; v9 m' f
; S; @9 X! q/ L7 ~* M
接下來,就是處理數據了。我們將兩個距離的改變量也算出來,寫在后面,如圖:
& `. g: r+ o/ {1 q6 r8 Q' `: v( Z) D
藍色的數字就是改變量。一般來說,它是一個正一個負,因為對一個結構來說,上面的作用力,總可以分為主動力和被動力,所以位移也是一正一負。(其實正負號是無所謂的,可以忽視的)。這兩個數字呢,就可以看作兩端的那兩個力的作用距離。也就是說,當左邊的力Fa在它自己的作用方向上移動了0.1mm時,右邊的力Fb就在它自己的作用方向上移動了0.2mm。我們可以把左邊的力看作手往下壓,右邊的力看作是鐵塊在上升,那么根據能量守恒原理,手往下壓所作的功,要轉化為右邊鐵塊的重力勢能。不管這個位移是多么小,能量的總量都必須要守恒。所以這時我們就可以列一個式子:
& K" ~" L4 b1 Q( H- D) u) X" Q' a/ a: G) ]& H
這跟開頭那個式子的結果,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在簡單杠桿的情況下,我們這個方法是可行的。4 F2 R& s. W. O* i- D6 ?) A |. X; L
) P! @5 k# v) s( g3 j) O0 T有人說,你這個方法的結果,雖然也是對的,但是卻這么復雜,比起傳統的杠桿原理的算法,有什么優點呢?就上面這個最簡單的情況來說,是看不出優點的,只有缺點。但是隨著結構變得復雜,它的威力才會顯現出來。下面我們來看,還是這么個簡單杠桿,但是力的方向是偏斜的,這個時候它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一點了。大家看下圖,還是那么個步驟,第一步,先在力的作用方向上隨意定兩個尺寸,第二步,將尺寸作微小變動并記錄變動量,第三步,列能量守恒方程,到此就算完成了。有一點要注意,原始條件是,Fa的夾角是45度,兩個尺寸都是100,那么對左邊的100增加了微小的0.1后,右邊的尺寸有了微小變化,并且45度的角度也變了!但是,這個對結果是沒有影響的。可以不用管它。為了簡化篇幅,這些步驟都綜合到一張圖上。
3 D. w0 u) @$ z% [8 Q* C
+ o( o; m, G" o) }! j/ I, I. y大家看到,二者的比例是 2.83。為了檢驗結果,我們用傳統方法再算一次。
; m& `7 m- f8 Q, \
4 R U1 V& H+ G- I5 E; Q+ n8 K可以發現,結果是很精確的,都精確到第二位小數了。因為我們的變動量只取了0.1,如果能取0.01,0.001甚至更小,那么我們的結果就更精確。我們不妨試一試。9 \' B+ X* `2 T* U- K" O- g1 j ]
, V) ~2 z0 R" E) F. a看結果,已經能精確到第三位小數了。這里請注意,變動量越小,數字顯示精度要調得越高,否則,它把后面的一省略,比如它把99.97172省略成99.97,結果就等于3,就相差了很遠了。7 S$ s7 j' o$ K/ `
/ H8 ], _' A9 e0 ]4 v, O6 }- d
這是對簡單杠桿情況的應用,說明它的結果是可信的,并且不用列復雜的方程式,只需要畫圖形就行了。其實到目前,這個方法的真正優點還沒有顯示出來,其實這個方法真正的優勢在于復雜的結構上。當面對復雜結構的主動力與被動力計算時,這個方法的直接、簡單與有力的特點,才會顯露出來。比如下圖,就是以前一個很老的帖子里的圖形:8 }! ~( e: T0 Y' v4 {1 c
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690&extra=&page=19 F0 q. g5 f4 b
[/ a+ C1 c4 d$ h6 g( ~題意大概是已知扭矩T,也就是R右端的切向力,讓求力F的大小。傳統的方法我就不提了,如果用新方法,過程就如下圖,大家看,方法是很簡單的。(假設了角度B為30度)
; ]& M; }) o( F) J. g8 f( g C2 C6 C) b( s8 l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琢磨琢磨上面這個題目。
/ T5 s" j7 v9 C( w
" J3 r4 L& K N' O+ O* v9 ?最后我自己做了一個題目,這個題目是隨意做的,只是為了表現這個方法的優點。如圖,這是一個四桿機構。并且中間還帶了一個三角架。現在有兩個力作用在上面,一個Fa,與水平軸成20度角,指向左下方,一個Fb,與水平軸成19度角,指向右下方。可以看出來,Fa的作用點一動,所有的桿都在動。如果用傳統的方法,你怎么去列這個平衡方程?但是用上面的這個方法,就很簡單。為了定原始尺寸,我采用了一個方法,就是過力的作用線作垂線,然后量它到原點的距離,作為基本尺寸。即圖中左上角的 900,和左下角的 796.65998。
8 e; \+ t4 }9 U2 U& Y& c" i; F6 g% j2 c+ Q9 V3 C0 a
然后給其中一個尺寸一個微小增量,如900+0.1,再看它的變化。: H! J5 | \+ Q& {' d4 _8 u# s
) |' S! X% e, ]9 k# o1 D9 M然后把這兩個數記下來,可以得出兩個力的比例關系:( p$ q# D7 j7 U/ {, p$ T
- [$ H1 B9 E1 ^! u G: W我沒有用傳統的力分解法去驗算,我覺得這個數是可靠的。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用傳統的分析法作一分析,看看這個方法算出的結果,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 @- [0 F, U; K8 Q8 J
% C0 ?- q& o# j! L8 n7 D$ P這個方法叫做虛位移法。虛位移就是無窮小位移,對于大尺寸來說,0.1就相當于無窮小位移,當然了,0.01,0.001,增量越小,越接近無窮小位移,所得到的結果就越精確。虛位移法的依據是虛功原理,結構在無窮小可能變位時依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就叫做虛功原理(這句話是我的理解)。% ]; a _2 i/ U#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前輩經驗談|主題: 108, 訂閱: 111
- · 基礎|主題: 799, 訂閱: 90
- · 采用|主題: 929, 訂閱: 40
- · 小知識|主題: 171, 訂閱: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