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07| 285
|
這里氛圍真好,我做大型交流電機10年,愿意回答問題 |
點評
啟動轉矩大,啟動電流就大,所以要在啟動轉矩和啟動電流間做個平衡。
啟動電阻大是指轉子電阻,啟動電流大是說定子電流。
| ||
點評
偉光,加我QQ:3220357 我是害怕伏櫪前輩的學生
在等效電路中,轉子側參數都要折算至定子側,提高定子電壓時,磁通就增加了,例如異步電機,轉子側是定子感應過去的,磁通是連續的,當磁通增加在轉子回路中,感應的感應電勢也就增加了。
每個電機恒功率與恒轉矩區間都是不同的,切換需要控制策略來控制,轉矩主要由定子磁通和轉子電流決定,U是定子電壓,轉子電壓提升,轉子電流增加,磁通不變,轉矩提升。
變頻器這兩個區間是自動切換的嗎?
變頻器能不能設置在某個區間運行嗎?
磁通公式中的U是定子電流吧,力矩公式中的I是轉子電流吧,轉子電壓升高應該也能提高轉矩吧?
大哥,為什么不早點來啊
一看公式推導,就跪了。。。直奔結論了。。。
評分 | ||
點評
作為設計,只能盡可能地做好自己,把自己不多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少走我的彎路。盡可能給國內企業以配套提高的機會,大家一同進步,與外資相比基礎材料與工藝處理方面差距太大。
你說的對,大蝦,我與國內電機廠都很熟悉,選擇電機,招標,都會遇到他們,經常見面,談的就是這個‘怎么提高’,國內確實許多東西現在做不了,這個不是自卑,需要電機廠的工程師多努力了,要自我創新,進步
提高,這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提高,國家應該重視基礎材料、工藝方法,小的東西都做不好怎么辦。
大蝦,這不是‘分享’的問題,我很反對這個‘分享’,國內現在需要的不是‘分享’而是要提高,是要提得與洋人一樣高,假如只想分享,就不能提高,
你現在說的根我不矛盾,說的就是這個‘套’,航空都是‘米軍標’,液壓潤滑都是‘納式多少級’,以前遇到一個你們廠的,也是談這個‘獨創’,我拿一個大軸鍛造規范,他看了一下日期,再也不開口了,與他新圖一樣
我們既要正式差距,也別完全自暴自棄,這些年在某些領域,國企不是完全停留在原地,外企也不并非一直領先,但是做一個完整的產品,涉及面廣不是一個單獨企業能解決的,需整個產業鏈去努力,分享比自鎖更重要。
其實你已經是在探討工業基礎的問題了,已經存在的行業慣例標準,沒有改的必要,當非標存在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才會建立新的標準。
哈哈,大蝦,你在往回說,技術,有協作性,也有主導性,比如硅鋼片,日本,米國,德國,就是主導的,他們制定先期標準,許多標準都定好了,我們只能去‘套 ’,許多人跟我爭論這個‘不套’,我拿‘原件’給他看
其實這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設備廠家能做到的是很有限,這需要一個產業鏈一起努力。包過設計院、材料廠家、冶煉、軋制、控制系統,單獨拼是沒有用,這是平臺和平臺拼,需要努力。
哈哈,另外你說‘哈電已經聯合武鋼寶鋼實現了硅鋼片的國產化’這句話不太嚴謹,哈電決不可能有玩硅鋼片的能力,國內硅鋼片標準是日本標準套下來的,是經過努力多年才達到日本標準的,早年電機軸的鍛造都是西屋標準
國內硅鋼片就是‘小鼻子標準’,幾乎一模一樣,我玩軋鋼的,對這個非常了解,至于電機,你說與核電相關的電機,一半是套西屋的,一半是法國系統,因為主系統是這兩家,其相應配套也是符合這兩家標準規范的,我懂
硅鋼片國內武鋼和寶鋼是第一梯隊,至于損耗電磁性能和新日鐵差距很小,即便是核電主泵電機,哈電已經聯合武鋼寶鋼實現了硅鋼片的國產化。標準問題,軸封式、屏蔽式主泵電機國家標準均由哈電起草,這個真找不到套。
說的不錯,不過,大蝦,國內‘南玻萬’的東西我都有機會見到,也許那天就會遇到閣下,到時候,可以好好切磋技術,那時,就知道你們用的‘基礎計算’是哪家的了,我接觸大電機前后20多年了,世界范圍內的都了解
一個電機全新的開發要有將近30項的計算分析,如果僅僅是改改匝數,槽型都不動,那個不叫開發僅僅是描圖。一個定轉子槽配合的選擇就很講究,選不好,噪音大,震動大,損耗大,甚至啟動困難,都要經過嚴格的計算分析。
大蝦,你玩電機的,應該了解這個的,國內的‘時間常數’,電磁的許多系數,都是國外的,自己有實驗數據的不多,都是‘套過來’的,包括一些標準,我都查過‘套用過程’,為什么有些時候不敢用國產硅鋼片,就在此
國內三大廠都有自己編制的電磁、噪音、溫升程序代碼,西屋沒有那么神秘,在設計領域電機與汽輪機還是不一樣的。
所謂‘設計沒有差距’是指用人家的軟件設計,與民用渦輪機設計是一個道理,那個軟件是‘馬丁’的,電機是西屋軟件,我知道這個,所謂‘技術沒有差距’一定要到脫離鬼子軟件以后,或者有自己的‘計算模型’的時候
目前哈電上電東電與西屋、abb、三菱在電機設計方面目前基本沒有差距了,但是材料及工藝方面的差距我覺得15年還要多。就拿主泵電機屏蔽套來講,旋壓工藝或薄板對焊工藝,在大直徑屏蔽套穩定性方面差距大太多了。
我從定制‘硅鋼片’開始,到‘級進沖’,到合金鋼的大軸,到‘無氧銅澆鑄電工桿’,到安裝調試‘軸電壓’,到刮‘球面瓦’,玩過一個周期,編的技術資料,國內電機制造與德國,起碼有15年差距,玩一次就看到了
恩,的確如此,經常向設計院的同志們說明,看來我們是同行非標大型電機設計,嘿嘿向您學習。
你說的不錯,調速比與硅鋼片的含硅%與‘取向’有關系,不完全由‘算法’決定,其內在一定的條件下,調速范圍基本就定了,人為‘超調’,電機就不穩定了,效率也急劇下降,我本身也設計非標特殊大電機,歡迎談技術
恩,變頻電機的調速比越大,電機鐵心體積就越大,因為高速弱磁低轉矩和低速磁場過飽和是一對矛盾量。
看到很多國內做控制的同志,經常想依靠尋找好的控制算法去解決轉速比問題,其實這是本體設計應解決的。
89年,我第一次接觸變頻電機,西門子,米國GE,西屋的幾個公司專家特意講這些基礎問題,包括硅鋼片的特性與電特性問題,以及各種損耗,發熱等等問題,其中‘功率限定、扭矩限定’就是一個內容,并且很重要
恩,是這樣的,電機的固有頻率,轉系計算,熱分析,都是電機設計的重要的部分。
| ||
點評
小軸承,高溫風機80度熱風,的軸承也不行啊,原單位后來再也不敢在風機里用國產軸承了。
大軸承主要是受命不行,尤其有大沖擊的載荷條件下,受命很短,這主要是國人在‘整個環節’里不認真,國內大電機,用在時間要求嚴格的場合,比如大飛剪就不行,用在大型軋機也不行,即使是‘國產’也是國外設計
大型電機設計時滾動軸承,大多要用SKF、FAG和NSK等品牌,日本和德國是產業鏈整體的強大,其實越是基礎的東西越重要,不要瞧不起緊固件和軸承,真想在大型軋機中用中國自己的軸承,可惜一直不達標。。。。。
高壓3 6 10kv 低壓440 690v 這個和控制系統、功率等級有關。
受教了!單位有一臺大電機,看著巨大啊
看你干嗎用了,機械行業用的,一般有6千,10千,特殊還有高的,太高了,成本高,絕緣復雜,未必劃算,另外,直流系統,交流系統還不同,還與你系統控制有關,比如西門子系統,意大利系統,電壓都有差異,
| ||
點評
電機方面我了解的不多啊,大電機用的更少啊
03君不要逗俺,俺是小兵一個啊。。。
向偉光大俠學習!致敬
武鋼整條2250軋線電機都是我們做的 飛剪、粗軋、精軋、卷曲、開胚。我們和上電分別獨立研發了西氣東輸5040轉20MW高速調頻防爆同步電機。有機會可以來哈詳談,技術參數可以盡量提。
主要是對啟動時間,在很短周期內達到一個很高的力矩特性、并且特性要很硬有關,以后我把東西貼出來,數據挺多的,電機廠是否敢接這些東西,也不完全在工程師,廠子不敢,也沒有辦法,
你可以說說你的參數要求。
998大哥說的很對,越是基礎領域越是要坐住板凳。
我因為需要大電機,以前我自己寫了一套規定,找電機廠的來做,我說,只要你達到我寫的標準,再有問題,我自己擔責任,與你無關,因為俺從硅鋼片玩過來,我自己負責,他們沒有敢的,說,你最好還是引進,免得麻煩
核心問題就在人,大家都沒有‘心思’把一個東西玩好了,就怎么都好不了,我每年都找電機廠的家伙,許多東西就是努力不夠,比如許多特殊電機,利潤非常高的,但從來沒有誰想‘大爺我自己玩那東西’,都害怕玩砸了
想玩好一個東西,必須自己主觀有動力,就每天想著‘大爺我要到德國水平’,你20歲就想這個,到你40歲,起碼有德國人的95%水平,而假如想著‘反正以后都會好的’,就100年都追不上鬼子,就總在人家屁股后面跑,
國家應該重新重視工藝研究,看著廠子里的工藝員都去當工長,不知說什么好。
國產的質量問題不知何年能上去啊
998大哥說的我深有感觸,曾經一段時間為國產軸承頭疼好一陣。
更可悲的事情是:現在SKF好多假冒的,上次就買到一次,上當了
拆下來看‘金相’,一目了然的事情,這個沒有啥解釋的,你一眼就看得出來他最初在哪里‘偷懶’了,就跟把國內工程師送到米國的‘格子’里去,馬上他就不侃了,我念大學的時候,那些玩航空的回來,說想‘放聲大哭’
| ||
點評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電機630kw(有功功率630kW),功率因數0.9,其視在功率為630/0.9=700kVA,功率因數0.9即是cosφ,那么sinφ=0.4359,無功功率為700kVA*0.4359=305Var,變壓器的容量為700/0.85=824kVA。
就是一般日用用KW除以0.85就是KVA了?
KVA通常用在裝機容量上
根據電機功率因數求出其視在功率,然后其視在功率占變壓器總視在功率85%左右即可。
視在功率kVA 有功功率kW
功率因數cosφ= 有功/視在
無功功率=視在功率kVA *sinφ
所以發電機、變壓器一般都要標kVA 電動機一般標kW
| ||
點評
多謝大俠的熱情幫助!
對于啟動電流這要看你的電源情況,一般國家標準規定電機啟動電流最大6.5倍詳見gb755。對于電機動態分析感興趣可以看看湯蘊璆教授編的《交流電機動態分析》或《電機學》中的動態分析精簡版。
明白了 大俠 想問下一般直流電機的啟動電流是正常工作電流的多少倍呢? 交流異步呢? 電機由靜止到啟動的過程中有要經歷怎么樣的過程呢? 有啥資料可以推薦的嗎? 謝謝!
正反轉主要是對軸及轉子系統有沖擊考核要求,對于非標電機,這個在設計階段就會考慮,可正反轉電機計算時載荷和單向電機計算時是疲勞應力值是不同的。啟動主要是考核繞組端部電動力沖擊和高溫度對絕緣系統壽命。
多謝大俠! 什么電機可以頻繁的啟動 正反轉呢?
串勵,勵磁繞組和電樞繞組串聯,機械特性比較軟,負載輕轉速快、負載重轉速慢、轉矩近似與電樞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變化,低速大轉矩時,磁場處于飽和狀態,熱負荷最大,電機設計時發熱、轉矩、工作制(S幾)均有限值。
| ||
| ||
點評
Q繞組,實際是‘Q軸繞組’的概念,以前我學習大型同步機的時候學習的,在后面發一個附件,大致可以看看,這些都是基礎理論了,也不深奧
應當不是指電機本身,而是指控制方案。就是所謂的矢量控制技術,最初由西門子一博士提出,其論文在網上能下到。其專利被米國人申請了。幾十年前的事情了。磨機要求高啟動力矩,正好合矢量控制的胃口。
磨煤機我們做過很多,這種電機還是很有難度的。但難度不在繞組方面,偶爾使用分數諧波繞組。
你是說直軸,交軸吧,直軸d勵磁,交軸q轉矩,當然使用q軸來控制電機轉矩,交軸直軸是經過坐標變化之后的稱為,即有三相abc分別投影至二相垂直的坐標系,從而使得勵磁與轉矩兩個部分解除耦合,繞組沒有特別之處。
大俠,其實我也不清楚這個的準確稱呼,具體好像是應用在同步機上吧,通過控制q軸來控制電機,好像是GE的專利,
請說一下你所指的“Q繞組”
評分 |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9-11 16:40 , Processed in 0.11001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