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終于開閘放水了。延宕兩年多的電動車生產資質終于從傳言“即將”變成現實。日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預計”有若干家符合條件的企業將進入電動車生產目錄。他同時透露,申請資質的有“幾十家企業”。$ ]# ^3 s2 m: c5 c" f6 ~( e
這是繼今年夏天《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落地后,第一次有了實質性進展。既然申請者眾,誰有權力、依據什么標準決定準入資格?雖然《規定》中有一些硬指標參數,但其中的操作空間仍然巨大。“專家們”正在遴選首批獲得電動車生產企業名單,據傳幸運兒也多達12個。這意味著中簽概率達到30%多,比等待牌號的絕望北京老百姓幸運多了。: D. U* x5 [8 ^8 t' U6 B
, r. b1 ?, ~6 V' Y0 A }
《規定》設立的種種準入條件,其中背后的核心要求其實是規模,只有資金和技術實力有保障的企業,進入首批目錄才有可能。工信部不打算將目錄打造成奔牛節狂歡——明知危險,仍然要追求腎上腺素超量分泌的快感。
6 i" I0 [! x: E" W& M5 P+ B) u
8 a3 U% l/ }0 Z' E4 R+ B& k O 這幾年,評論界對互聯網企業造車新聞的敏感度已經嚴重鈍化。除了谷歌、蘋果等超一流IT企業,國內阿里、騰訊、樂視、小米均或多或少參與了這場互聯網最大規模的戰略擴張。而此前毫無名氣的蔚來汽車、凌云汽車、游俠汽車,也都由資本打扮一新,粉墨登場。: ?) h/ @/ S( Q* V+ B
! M* T3 a: n5 Y: n而傳統汽車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材料生產企業,只要有點想法,都想向整車制造方向遷移,甘蔗吃整段。以萬向錢潮、億緯鋰能、多氟多、江特電機等企業為代表的企業,與IT企業在狹窄的入口處發生激烈的正面競爭。
% m4 E+ R/ B$ G
- H9 Z) J3 @/ X, M' J4 \ 他們爭奪的手段,在對方陣營看來可能不以為然。IT企業以軟帶硬,將未來的電動車視為移動互聯網的載體,而傳統制造企業和資源型企業則認為IT企業缺乏起碼的制造經驗,對傳統的大規模工業生產缺乏敬畏之心。他們強調的是,電動車雖然比汽車簡單,但生產手機和汽車是兩碼事。
0 e: d! Z2 C& G& O! }/ _$ V
/ t2 X" r4 t4 J+ V( _0 z4 m X/ H 掌握狹窄入口閘門的則是工信部。不可否認,電動車申請企業的規模,和傳統汽車整車企業還無法相比。為了保持后者的活力,將前者作為“鯰魚”放入池中。以期“鯰魚效應”。一句話,前者的存在是服務于后者的。如果后者有個三長兩短,工信部和發改委會不會改弦更張吹偏哨?
7 {; n( i; U. w2 Z$ m+ o- j 無論從利用資金規模(其實是銀行貸款),還是繳納利稅、或者吸納勞動力的水平。所有將獲得電動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捆在一起,也不如前六大傳統車企中的任何一家。所以,到了雙方利益發生根本沖突后(這一天或早或晚都會到來),跨界的IT會不會受到打壓,似乎不言而喻。; {. `" q; i3 G6 P( T4 U2 I/ y
2 z8 ~6 B' ~6 L$ m7 K
當然,政府不是萬能的。面對市場規則,政府威力無窮的政策制定權看似能扭轉大勢,但最后往往只是給市場的趨勢添了注腳。雖然被分配了配角,但IT企業的“搶戲”能力千錘百煉,不按劇本演就會被導演踢出去?那要看觀眾是否答應哦。
% s$ d s; y; K `$ w/ I0 G" Z9 h
對于即將到來的碰撞,各方都勝算在握。如果從上帝視角出發,這顯然是幽默。$ a N; h! J. n
9 i, ~9 V* V5 _; a0 Z5 N6 b 碰撞即將發生% {/ i; ~/ Q2 E' ^2 H \
" J( q, c; G& V" O i9 L9 s f7 S
“碰撞”為什么會發生?這得從搶戲的動機說起。似乎可以歸咎為承載互聯網技術的載體,正走入到瓶頸階段。從原來的PC,到如今的手機。一方面保有率接近飽和,而且這些載體的負載能力已到了極限。無論PC還是手機,到了瓶頸期最大的特點是,硬件升級從瘋狂到相對緩慢,摩爾定律被打破,導致軟件研發受到壓制,IT企業正在尋求新動力發展自身的技術。他們也需要給投資人講講不那么乏味的故事。$ a% I5 V% s t- b, ^
' \. G& r. ]2 h- t; C: O6 b# E$ Z 本來可穿戴設備是下一個著眼點。但就目前能源技術的水平嚴重制約了它的發展。谷歌眼鏡暫時走入低谷,讓所有研究虛擬現實和在人身上掛載各種硬件的企業都覺察到危險。行業翹楚尚且碰了一鼻子灰,我輩豈是蓬蒿人。
+ q1 s; h, q! y6 X I! e
7 b3 ?& `( F8 d3 y" Z諷刺的是,電動車同樣碰到能量密度的老問題。人類還沒有找到高效、低成本、安全的能量存儲方式。但是車畢竟不是人體,在這個載體上加上100公斤,雖然會拖點后腿,但不至于讓整個項目打水漂。因此,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將自己的軟硬件產品指向同一個理想的載體——車機。其實是不是“純”電動車,企業本身并不特別關注。老百姓的環保訴求,按照政府的解讀方式,其他更具現實意義的諸如混動方案都被棄置一旁。
; B" r$ c5 P* S# A
4 g& s8 B1 m9 X9 g 既然儲能方式現在缺乏突破,傳統企業暫時還不懼怕電動車企業的挑戰。雖然前者當年的資質獲取比后者困難得多,但“簡單任務模式”有個缺點,那就是不能中間改任務。如果電動車延續頭幾年的發展速度(這是不可能的,眼下的加速跡象是明顯的),那么碰撞不會發生。$ k0 j$ W: v8 B3 r
% a( T) L% a- d$ J) ^1 R. a* {
問題是,電動車生產已經到了全民創業的階段。各路資本,互聯網企業,包括傳統汽車企業自身,都在這個領域投入重金。這多么像上世紀初期汽車時代嬰兒期,西方國家市場的創業熱潮。
. z& w; i% Y p0 ]' h+ Y; r 還是巨人的戰爭
5 r2 j# P; {. m% E- r4 G* W* Y' |6 z+ V8 D
上百年的時間,可能有數百個汽車品牌在競爭中失利退出。電動車也是如此,只不過競爭和死亡來得更快更猛烈,如同猝不及防的兩軍遭遇戰。同時,這些企業不是100年前的嬰兒企業,而是資金實力和科技水準都是大塊頭的家伙們,他們之間的爭斗不是小打小鬧。9 N- b( u7 f5 e7 Z1 [( T
3 R, y2 ?% J& I% i
按照這個思路推斷,缺乏持續性資金支持的初創企業,成長為電動車一方豪強的幾率正變得越來越小。《目錄》的公布,讓機會之窗迅速關閉??繋茁焚Y本攢出來的產品和團隊來說,盡管理論上還有第二批第三批名單,但可能等不到了。失望的資本一旦撤除對這些企業的支持,后者的死亡是分分鐘的事。
3 P4 B: K9 p, f. I( A; |6 H
( J; N2 ?5 {5 {- v& v& I很遺憾,未來的電動車競爭,仍將是巨人戰爭(只不過在新的戰場)。工信部期待的鯰魚效應,可能蛻變成食物鏈頂端的霸主之爭。到那時,他們就不需要費力權衡名單了,因為有實力的玩家隊伍會迅速縮減。5 b8 O" ~1 c5 L
) E4 d8 t2 h( y8 \$ S5 @2 \) ^) V
) M Z8 k# v7 F7 |6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