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回復社友的帖子,覺得有必要發個主題說一下個人的觀點
$ g9 f* z9 ? Z/ K5 V
. w5 `+ O3 u2 v4 ?; l% Z7 n7 J: a- o最近經濟危機苗頭初現,各地哀鴻遍野,大量唱衰主題頻現# ?" _: K" A' c1 z( [$ i0 P
* R- r d' ^0 n$ n0 k' X) g對華為的稱贊不必多言,但所謂的狼性、加班、政府背景等等這些,我感覺都是外在表現,此次加拿大事件,目前來看華為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僅憑一次危機公關,相信華為的手機銷量絕對大漲(我們公司就組織了至少兩輪的華為手機團購)+ Q8 M i0 K ]3 f. J1 g
) F6 C! ]2 Z1 v2 v, o7 ~但華為真正的可怕之處,個人認為就是一群聰明、勤奮的人+規范的流程管理?。。?/font>
: H# M0 n3 P* G4 b) {
: M D8 n% G4 x而華為在企業管理上投入的精力,可以說也只有任正非這樣的領導才能夠做出這樣的決策,以下為網絡上的介紹:
( Y# `8 U* D( i( \8 W
# l/ y) F( V+ }1 X" R華為走出來的背后是什么?從任正非創業到1997年,華為像中國很多企業一樣,在艱難地活命。隨著97年《華為基本法》的完成,華為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華為學會了高速增長和野蠻增長,但是沒有學會對成長進行管理。正像那個笑話一樣,任正非開著寶馬,遇見了IBM的前總裁郭士納,他開著一個非常破舊的二手車。任正非超過了郭士納以后,問了一句,“你開過寶馬嗎?”,連問三次,最后郭士納問“你想表達什么意思”,任正非很謙虛的問了一句,“寶馬的剎車在哪里?”。華為學會了野蠻增長,學會了高速增長,但是沒有學會對成長的管理。所以任正非對人大六君子(注: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六位老師,分別為彭劍鋒、包政、黃衛偉、吳春波、楊杜、孫健敏)有個評價,說我們當年沒給華為帶來些什么,但我們6個人告訴了華為,一個公司還需要管理。所以,伴隨《華為基本法》的誕生,華為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和世界級企業管理體系接軌的階段。 5 Y! p+ V3 ?5 X U3 U4 w/ n6 V7 h
華為的成長經歷了兩個冬天,華為沒倒,背后就是因為有這些管理平臺體系的支撐。例如華為的職位與薪酬體系,來自于Hay,這是中國第一家用Hay體系的;華為的任職資格體系,來自于英國國家職業任職資格體系,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產品開發、研發流程、供應鏈流程、財務流程都來自于IBM。僅IPD和ISC,IBM就在華為干了5年,人數最多的時候有200多個顧問。華為就IPD和ISC這兩個項目支付的顧問費,就達到了5個億?;?個億買一套管理體系的企業不多。很多企業在請客、賄賂、吃飯等方面花多少錢都不心疼,但是在引進點管理、培訓和咨詢上斤斤計較。財務四統一,是畢馬威做的,股權是韜睿做的,客戶關系管理是埃森哲做的,企業文化是人民大學做的,生產工藝、質量控制是是德國國家技術應用研究院做的,精益生產是日本豐田做的。華為找到了一套管理體系,當然這套體系不是免費的。華為要把自己從土八路變成正規軍,唯一的一個選擇是脫下草鞋穿皮鞋,華為堅持的原則就是任何人都不允許改造皮鞋,先僵化地學習,皮鞋不合腳,先砍腳趾頭。 : u) }% O$ u6 }( p) U
作為汽車行業從業人員,對IATF16949質量體系有所涉獵。幾大車企的強大之處就是在這個體系中衍生出的五大質量工具,如果能夠按照五大質量工具要求規范的走下來,相信任何一款產品都可以有足夠的甚至是過剩的質量保證,但同時按照整個APQP流程走下來,沒有兩年的時間是沒辦法造出一款新車的。* U! l0 G+ ^8 Q8 P1 K2 d0 |0 [8 q
而我上面提到的APQP,對應的就是來自IBM的IPD,網絡中有如下介紹:
. ?+ k) r- i% f6 h+ G
% I3 `# f* o& c- K5 ^! T' D% ]- X你知道華為為了實施IPD花了多少錢嗎?
* H0 E& Z, F ]- R7 x2 x H0 P
1998年,IBM給華為提供IPD全套規程體系,一口價:4800萬美金。華為負責財務的總裁對任老板說:4800萬美金,相當于我們一年的利潤了,我們砍、砍價吧!任老板問他:你負責砍價,你能否負責承擔項目風險?財務的總裁不敢表態,于是任老板只問IBM代表一句話:你們有信心把項目做好嗎?IBM代表沉思片刻說:能。于是任老板拍板了,這是何等的魄力!
/ u: G. r" [7 w1 L! d6 L
華為實施IPD項目的合同價、實施費加IT工具費等,后來整個項目的投入將近20億人民幣。一時間華為人上上下下都犯嘀咕,發牢騷說,我們的獎金全都給IBM顧問交了學費。
* o3 y) d+ F$ r" j) i
但是,當IPD項目實施到最關鍵的時刻,IBM的300位資深顧問入駐華為,這些顧問個個都是在IBM作過研發項目的資深經理。IBM資深項目經理手把手、一對一地教華為年輕的項目經理實施IPD流程。此時,正值華為研發高層集體出走事件。危機來臨時,IPD項目因為顧問的大力投入,不但沒有中斷,反而以強大的組織力量扛起了大量骨干流失的重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9 B6 E/ B/ V- T9 p9 u' ^
試想一下:一般的企業老板,請個管理顧問,就像找一般供應商一樣。攔腰一刀砍價之后,還指望通過合同的約束來保證質量。即使放在今天,很多企業比當年的華為要富裕得多,但是,有哪些企業老總愿意花5000萬美元投入到企業的管理咨詢中?需知,顧問項目是由人來做的,人的特點是混得不舒坦,無法產生精華的思想來,也就無法帶來很大的價值。甚至很多企業快要不行了,才想到實施IPD,那自然是很難成功的,因為需要的資源和資本也無法支撐。 1 z1 G! d: u# e0 f
$ Y1 A- n/ [& }) Q- i) W關于IPD,百度后有如下特性介紹:4 A. p7 `0 z! |
9 `& @9 p# j( F% f7 P' Dd) 異步開發模式,也稱并行工程。就是通過嚴密的計劃、準確的接口設計,把原來的許多后續活動提前進行,這樣可以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3 M8 U5 C( ?7 }5 v" I# O' v. b
; Y& M) g0 ?4 X% M0 a* J" F6 a. ^5 l1 d1 b. w
從以上對比,華為不但引入了規范的管理,同時是一個能夠激勵不同職能模塊并行前進的壓縮開發時間的流程。
* @9 N# f+ d T1 a& }這一點大家可以從自己公司對比一下,相信大部分的公司都有這樣的現象,真正忙的、累的、扛大梁的可能大家都能公認的就一兩個部門的三四個人,其它往往都是比較清閑的、可有可無的閑職。
; F: A0 u$ C5 M# F9 g1 B* p但試想一下如果推行并行工程,是不是可以將當前公司主線的工作分幾條并行的線來做,同時閑職的工作會提前來做呢?
3 D+ l4 ]- B1 D" q h; @% Y- a
. e) a$ J6 E% A2 E9 u$ j1 q8 l當然真正規范的并行工程一定不會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否則就不可能出現前面提到的4800萬美金的報價和300位資深顧問入駐企業的工作模式了9 I' k) c6 u5 r7 f
; P4 W6 ] Q9 d6 ] s) ~) L
& s* c- ~4 E# u* @* a綜上,個人認為正是有了規范的管理,再加上聰明勤奮的華人的努力,才能有當今如此強大的華為。
/ \9 i9 \7 F; V# \; y$ Q* v而這也是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出路,所謂的國人一盤散沙,其實就是缺少規范的管理,而這也是目前日企強于華企的法寶。1 _& J: {$ N; O; w, L6 Z$ n" k4 @
5 F8 j+ R! }, h+ R$ u% K( c7 k$ I+ p1 ]7 F0 a0 U
2 a8 U6 |8 K1 o6 M7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