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6-2-16 10:17 編輯
$ G4 q' j/ ^4 K/ M6 U2 F
3 J" S! x" t3 i2 Q% C' y* k n《關于修業歷程的反思》 `) o y# u% Y( u9 }: L5 N" X. Q. a$ R
7 n$ ^" r8 Y, |朝霞夕霧,瑞雪紛飛。隨著時光的變遷,在自己工作間歇之時,或者看到論壇有找工作的帖子,會因此而去思考找工作這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我覺得某些能力經常被使用,但是自己掌握得并不多,會去設想,如果以前多多練習就更好了,那么對以往的時光進行回首,一路走來的路程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把考慮到的東西總結一下貼在這里,希望可以成為一點點參考。行文中有一些圖片形式的表達,如果條件允許還希望可以登錄論壇進行瀏覽,謝謝。1 X, |8 N* j( x! \
by 子子 @ cmiw) f0 l& Y- Y" {7 ?3 e; W# p& ~
Chapter 1." x" A8 y- z9 U( \
比如說,我現在注意到的,在工作中需要的能力,一個是“外人交流”,也就是Communication;另一個是“責任事件”,也就是辦事要靠譜要讓人放心減少失誤減少擔心。那么現在在工作中要經常使用它們,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然后會去回憶,我會發現在大學時代,這兩點我鍛煉得不多。
0 }& e% ^, z( k* d0 hby 子子 @ cmiw: Q7 j+ }% E( Y: n' V
大學的時候我性格內向,談話也都是僅限于家人朋友同學的范圍,這樣一來,一旦需要與陌生人談話,就會有表現不好表達不好表情不好把握不好的地方。做事情,也僅限于寫作業復習背題考試打球買東西什么的,這些都是只和自己相關的一些小事情,這些事情做好或者做壞都只是與自己發生聯系,而真正使自己受到思想觸動受到深刻教育的,往往是與別人發生聯系的事情,但是我沒有多少機會去做。所以這些走上社會后需要的能力,我都沒怎么鍛煉到。那么,在面試的時候,我所表現出的談吐與內容,讓面試者一聽就會知道我的斤兩。在參加工作后,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做得不夠理想的。經過不斷的鍛煉,才提高了一點水平,以應付被分配的工作。3 W1 [: W- R( [0 d7 h, ]; r+ I
by 子子 @ cmiw
, o J* E, r Q5 }在下圖里面,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水平,“準備階段”中的圓圈可以被理解為在大學期間做過的事情或者說過的話,都是在一些低水平的范圍內,不疼不癢沒什么損失的事情,那么在面試的時候也就只能表現出這些水平,然后在“正式工作階段”里,一開始的時期內,也只能是做一些簡單的低端的事情。( N2 y; X. K3 k/ R- V$ n
by 子子 @ cmiw: t% t3 |& @0 O+ R F
LevelChart001.JPG (40.68 KB, 下載次數: 3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6 13:02 上傳
0 N$ t& b! {% {2 {5 h6 p, B0 D4 j
. C0 k) r, Q5 t! _ j0 O
然后就會想,那么理想一點的狀態是什么樣子的呢。應該是在大學時代對于這些能力進行鍛煉,比如說盡量把握住與陌生人進行對話的機會,與水平高的社會人進行對話,并從中吸取有用的信息以及技巧,盡量去擔當或計劃一些事情并且去執行,從成功與失誤中去反思去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那樣的話在面試的時候就會表現得理想一些,在工作中也會更快上手,將事情做好。
" p- h9 ~7 G2 V5 eby 子子 @ cmiw/ G. B8 w/ O$ n# I7 G$ j/ r. ~$ V% [/ k
LevelChart002.JPG (35.4 KB, 下載次數: 3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6 13:02 上傳
4 t) l- R; ?8 Z4 k! q
9 Q, A" o) l4 [+ P
回頭望去,感覺這些東西都是一個“練習---應用”的過程。比如說“外人交流”,比如說“責任事件”,理想狀態都是在“準備階段”內進行練習,積累之后,到了“正式工作階段”,再拿出來應用的。但是現實中,往往在“準備階段”做得不夠,于是就到“正式階段”去突然被扔到應用的環境里面,在環境里面去進行練習,然后再次應用。
4 a9 j u, z, H' wby 子子 @ cmiw
5 p- B+ z; i+ {4 d我在讀大學本科的時候,這些東西鍛煉得不多,但是當時也意識不到這一點;后來在留學打工的生活中,才意識到這些東西的必要性,才會覺得以往做得不夠,并且在打工和研究室生活中鍛煉提高一些;讀書畢業后進入第一家公司第二家公司的時候,再次認識到這些東西的不足,并且再次在工作中摸爬滾打去提高自己。
9 L$ r9 u9 A% ?# ~9 Oby 子子 @ cmiw- u5 g$ G# w! C1 l8 s; x
現在,我在與留學生談話時,我會對他說,一個人與二十個人說過話,一個人與二百個人說過話,在面試的時候一開口就能夠看出來,一個問題是說話表達時的語氣感覺眼神讓人感覺不同,另一個問題是相互的問答不夠理想而是會發生偏離一般社會人邏輯套路的情況。所以要在準備階段把握機會制造機會,多去與人交流。同時,除了與“身邊區域”的人交流,還要和“外面區域”的人進行交流,因為這兩種交談是兩種感覺,需要的思考方式表達方式應變方式也是不同的。同時,將來是要去和陌生的面試官交談以獲得工作機會,需要和陌生的客戶去交談以促成合作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所以要和“外面區域”的人交談才能夠積累這方面的經驗值。一方面,通過鍛煉能夠提高自己方面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多與層次高的社會人交談,才會了解社會人的談話邏輯套路,減少將來的問答中“偏離”的概率。3 O, K0 L3 l; N/ u. D' ^3 Y
by 子子 @ cmiw% d% T u! L7 T) T0 Z6 S
同樣,做事也是一樣,所謂“責任事件”意味著做事結果有兩種:完成與失誤。工作中的事情,不是一上手就能夠順利完成的,往往包含著多數的“如果不去主動注意就會出問題”的因素,所以一些做事的習慣和感覺,都是需要提前培養的。: C% Q. m' q" a$ F+ W& J& r
by 子子 @ cmiw0 Y3 O8 T5 C- W3 {( {% U$ y- k& _
也許會有觀點覺得,這些東西到了工作中有了環境再去練習就好了。那么對此有如下幾種想法。, M" l" O ^0 {5 Y5 \5 l
1.如果在準備階段不去多多練習,那么在面試時就會不好做。! }1 E+ T$ `9 X3 R
2.如果在準備階段多多練習,那么在面試時候會好辦一些。與其在第一條的情況下去說工作不好找,不如向著第2條的方向努力。
2 O3 y6 z1 r3 W4 A3.人生的終點都差不多,早點去鍛煉這些能力,就會早點受益。12月份再去買毛衣,和10月份就買毛衣,度過的冬天是不同的。25歲之后再去鍛煉再去成熟,和20歲就去鍛煉就去成熟相比,后者會更好一些。
; p8 h$ d- w% Q3 ?% O4.近年來日本的調查數據表明,大學時期里有69%的人都會去打零工,反之我在大學四年里接觸的只是身邊的同齡人,而他們在打工過程中在打工場所去接觸前輩和社會人,并且受到教育得到鍛煉得到提高,那么他們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已經是有過較多鍛煉的,進入企業之后,說話做事就會更siccaly一些。; e3 u. }" G+ n0 F! P
所以說“以后再鍛煉也來得及”這種想法,看起來是比較“輕松省事”的,但是從廣義來看卻并不一定是一種值得輕易認同的觀點。5 B% G/ ?, v; ^& J
7 D# [4 i: o, a8 v9 c另一方面,上面說的“準備階段”,不只限于“大學四年”,同時也可以特指“畢業后第一二家公司”“畢業后五年內”。也就是說,很多人會考慮畢業工作幾年后去面試跳槽,那么在下次面試時表現出的水平,就取決于畢業初期幾年內的鍛煉得多少,與其去擔心兩年后的面試時工作難找,莫不如把現在開始當作一個“準備階段”,積極地進行一些動作,進行一些積累,才能使自己今后的路更好走一些。
$ y! Z) Y! G, ]" m4 |- yby 子子 @ cmiw' t3 l1 E' w* U( W2 F# W. _0 I! @
把上面第4項的內容稍微延伸補充一些,就是說對比一下成長過程中每一階段,一個學生的周圍的人群構成。: d5 F8 H& N. X* Z
中國的情況是,
( ~- E! C, I- f" X; _5 |小學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和自己的父母,
: V! o; X' t+ {) T/ [! O8 Z中學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和自己的父母,
9 I0 r; I; `+ C! R4 V高中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和自己的父母,
) |8 k( D7 |' {! [3 _大學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
, L, n, P: m. L/ r7 X日本的情況是,
; J1 y3 v! F, g4 i9 a小學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和自己的父母,
" Q. q, b$ t+ W! V& \中學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和自己的父母,和在“部活”接觸高年級前輩,9 N D/ E) A. \6 S3 _( s& n: R) A4 t
高中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和自己的父母,和在“部活”接觸高年級前輩,, ?8 Z8 K8 o! L" b) {; w0 Y
大學時周圍有同齡的同學朋友,和在“部活”接觸高年級前輩,和在打零工地方接觸社會人同事,和打工的地方接觸客人。' }7 w) }0 K, {5 i' j
“部活”的意思是學校里的社團文藝體育活動組織,從中學開始到大學都有,中學里每周5天至6天有活動,每天兩小時前后。% w& v9 \8 `/ v4 _* p* T9 M8 d8 y! H
關于打零工的狀況,高中畢業生的50%會進入大學,大學生里面70%的人會打零工,每周工作時間平均在15小時前后。
1 H( d& o/ w: |) j d9 a- y- g9 {6 h. P. y" m$ j; D8 D0 ~" ]
從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前主要接觸的同齡人時間多一些。
7 t& \" C: Q" a+ X/ E2 Y4 m在大學之前還有父母的教育,在二十歲前后的人格成長期間,反而使只與同齡人接觸。
0 i/ P; `; L) ]3 i6 @ P而日本的學生從初中開始到大學畢業前,基本每天有一定的時間接觸年長一些的群體。6 o% j- B& ^( P; x& g% ~& v
這樣“所聽到的話”和“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所形成的性格及能力也會更好一些。" V& C& |; V$ \6 \1 p
by 子子 @ cmiw
- U5 W3 H I7 [5 sChapter 2.3 G: j1 W. V4 |
如果能夠在準備階段多做事多準備,那樣固然是好事。如果在準備階段沒有做充分的情況下,進入了正式階段,那么就要在正式階段里去意識到某些事情,去重新開始努力。去有意識地去決定自己的增長速度。
$ u7 H" p( l, W+ [7 B2 t' h9 s: v! ^3 J+ }
LevelChart003.JPG (31.7 KB, 下載次數: 28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6 13:02 上傳
6 X# O9 I( u- N7 f7 M3 g0 x1 m! P' S
, M a* R6 @: ~' y0 p: d5 e1 P |
LevelChart004.JPG (42.49 KB, 下載次數: 3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6 13:02 上傳
, M+ r g& S3 |9 l8 v% x3 C- J* X
3 O3 N D+ O9 E, z
LevelChart005.JPG (63.17 KB, 下載次數: 30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2-6 13:02 上傳
* F* U! U! f# p+ r; u+ k kby 子子 @ cmiw
6 V9 p$ d: T) O) N事實上,努力人人在做,進展各有不同。這時候區別就在于一些細節上的思考差異或者做法差異。我見過一些人的態度是藍色所表示,那么其增長的速度,就會不夠理想。如果還是采取準備階段相同的態度,那么接下去的發展速度,往往也會與以往相同。相比之下,要去看到其他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態度,那樣才會有更好的提升。( L* \' l1 A" a3 e# A
by 子子 @ cmiw
- L7 j3 E4 w, G8 o# _! \偶爾我會與日本人討論,問如果是日本人在這些場合下會是怎么樣的情況,他們說一般日本人的話采取黃色做法的會稍微多一點點。尤其是場合B的對應,對應方式的不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身的提升有多少。工作十年后的個人成長差異,其實根據工作初期時場合A或場合B的對應方式的不同,成長的差異就已經被決定了,至少在日本企業里,可以這樣去理解。
! k) p, m# C& w; a- Q# oby 子子 @ cmiw
S" z* ?' p2 l5 C往往就是這些細節地方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可以決定我們提升的多少,如果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在實踐中去應用他們,或許就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提升,可以去做更高端一些的事情,可以在更多的地方被需要,可以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可以有機會提高收入,從而豐富我們的人生。3 c3 M1 W# `/ J. v+ P, n, Y" g$ {2 P
by 子子 @ cmiw
3 P# \6 @" N' G# G% t) i$ Q' v感謝各位的認真閱讀。
& ~8 A @3 Y, _' Q5 L/ w二零一六,新年共勉。
( A4 D' Q2 L% S: V: S! `! n0 r9 P. p: i8 Q' X
By 子子) R2 E/ j, o3 O8 m! j
8 M1 k) g8 Y2 c; F
2016-2-6 & U( K* P( r5 I) J' j5 |2 H- J; x9 R
) N! q1 h1 O: R# u+ f8 b
農歷臘月二十八
& g/ K& _$ O. v. ]" X$ H! O' e. \; b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